
英國媒體BBC於11月20日發表重磅調查報導披露,中國復星集團早在2015年已悄然收購專門為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和聯邦調查局(FBI)探員提供保險服務的Wright USA公司,該交易背後獲得四家中國國有銀行12億美元貸款支持。圖為CIA大廳。(圖片來源:The Washington Post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5年11月20日訊】(看中國記者楊天資編譯/綜合報導)英國媒體BBC於11月20日發表重磅調查報導披露,中國復星集團早在2015年已悄然收購專門為美國中央情報局(CIA)和聯邦調查局(FBI)探員提供保險服務的Wright USA公司,該交易背後獲得四家中國國有銀行12億美元貸款支持。這起涉及大量美國最高機密情報人員敏感個人資料的收購案,不僅震驚美國情報界,更成為促使華盛頓當局自2018年起全面收緊外資審查法規的關鍵觸發點。
一樁保險收購案揭開中共全球戰略的冰山一角
2015年,一樁看似平凡的商業收購案在美國悄然完成:中國民營企業復星集團買下了一家名為Wright USA的小型保險公司。然而,這起交易的深層意涵遠超其表面價值,它不僅直接觸動了美國國家安全的神經,更成為西方世界重新審視中國全球投資戰略的關鍵轉捩點。這起事件如同一塊被投入平靜湖面的石頭,激起的漣漪至今仍在擴散,促使美國及其盟友全面升級對外資的審查機制,並揭示了北京當局一個規模龐大、目標明確且由國家力量驅動的海外擴張藍圖。
綜合BBC的獨家報導、美國研究機構「援助數據」(AidData)的最新資料庫,以及多位專家的分析,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Wright USA收購案並非孤立事件。它是一個宏大敘事中的一個章節,這個敘事的主題是:中國如何利用其獨特的「黨國資本主義」金融體系,在全球範圍內,特別是在富裕的已開發國家中,進行系統性的戰略資產收購,以實現其科技、經濟與地緣政治目標。
Wright USA事件——CIA與FBI探員的個資庫落入中資之手 敲響國家安全警鐘
2016年,長期關注美國情報界的資深記者傑夫·斯坦(Jeff Stein)從線人處得知一個驚人消息:專門為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和中央情報局(CIA)等敏感機構探員提供職業責任保險的Wright USA公司,已在前一年被中國的復星集團收購。他的震驚反應——「我驚呆了!」——恰恰反映了美國情報圈內部對此事的憂慮程度。
這起收購案的風險核心並非保險業務本身,而是其背後所掌握的極度敏感的數據資料庫。Wright USA的客戶群體特殊,其掌握的個人資料包括:
- 敏感人員身份資訊: 大量現任與前任情報官員、聯邦探員的真實姓名、家庭住址、聯絡方式、家庭成員等。
- 職業背景與軌跡: 這些人員的任職機構、職級、專業領域、工作地點變動等,足以勾勒出美國情報人力資源的結構輪廓。
- 潛在弱點: 保險理賠紀錄可能間接揭示個人的財務狀況、法律糾紛或職業壓力,這些都是情報策反工作中最有價值的資訊。
當這樣一個「情報金礦」的所有權轉移至一家被認為與中國領導層關係密切的企業手中時,美國國家安全的警報立刻響起。儘管沒有直接證據表明這些數據已被轉移或濫用,但在情報世界裡,「可能性」本身就構成了不可接受的風險。
「合法」外衣下的國家意志:國有銀行的資金魅影
從法律層面看,這起收購在當時「並不違法」。復星集團作為一家民營企業,其跨國併購行為符合當時的市場規則。然而,BBC引述的最新資料揭示了交易背後的真相: 四家中國國有銀行共同提供了高達12億美元的巨額貸款。
這筆資金透過在開曼群島設立的複雜公司架構進行轉手,最終幫助復星完成了對Wright USA母公司Ironshore的收購。
這一發現徹底改變了事件的性質。它不再是一次單純的民營企業商業擴張,而是由中國國家金融力量直接「輸血」、透過複雜的金融工具掩護、由名義上的民營企業在前台執行的戰略性投資。正如記者斯坦所言:「由於北京的一切都緊密交織,你基本上就是把那些資訊交給中國情報部門。」這句話點出了中國「黨國一體」體制下,任何企業都難以完全獨立於國家意志之外的現實。
華盛頓的迅速反應與制度性變革
斯坦的報導在《新聞週刊》刊出後,立即引發華盛頓高層的快速反應。美國財政部下轄的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迅速啟動調查。雖然具體過程未對外公開,但結果十分明確:Wright USA很快被再次出售,所有權回到了美國公司(Starr Wright USA)手中。
更重要的是,此案成為一個標誌性的「教訓」。美國高層情報來源證實,Wright USA收購案是促使特朗普政府於2018年推動並簽署《外國投資風險審查現代化法案》(FIRRMA)的關鍵案例之一。該法案極大地擴展了CFIUS的審查權限,將審查範圍從傳統的國防工業擴展到涉及關鍵技術、基礎設施和大量美國公民敏感個人數據的任何交易。這標誌著美國對外資的態度從「原則上歡迎」轉向了「以國家安全為前提的嚴格審查」。
從個案到全景——中國全球投資的隱形版圖
「援助數據」(AidData)的驚人發現:2.1萬億美元的全球佈局
如果說Wright USA案是一個點,那麼美國威廉與瑪麗學院旗下研究機構「援助數據」(AidData)歷時四年、動員120名研究人員完成的資料庫,則描繪出了整個面。該機構的核心發現顛覆了過去的普遍認知: 自2000年以來,北京在海外的總支出高達約2.1萬億美元。長期以來,外界普遍認為中國的海外資金主要流向亞非拉等發展中國家,用於「一帶一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但AidData的數據顯示,這2.1萬億美元中,約有一半,即超過1萬億美元,流向了美國、英國、德國等富裕的已開發國家。
AidData執行主任布拉德·帕克斯坦言,當他們發現數千億美元「就在我們眼皮底下」流入富裕國家時,感到非常驚訝。這意味著,在公眾和許多政策制定者關注中國在發展中國家的影響力時,另一場更為隱蔽、可能影響更深遠的資本佈局正在同步進行。
西方的覺醒與反制——荷蘭Nexperia案的啟示
隨著Wright USA等案例的不斷浮現,西方國家政府開始意識到,這些看似獨立的商業交易,背後往往有著「北京黨國體制在簽支票」。於是,從美國到歐洲,再到澳洲,各主要經濟體紛紛收緊了外國投資審查機制。
荷蘭半導體公司安世(Nexperia)的案例,是歐洲態度轉變的一個典型縮影。
2017年,在中國國有銀行8億美元貸款的協助下,一個中國財團收購了安世。兩年後,其所有權被轉移至另一家中國上市公司聞泰科技。
荷蘭政府日益擔憂安世的關鍵半導體技術可能被轉移至聞泰集團的其他部門,服務於中國的軍事或科技戰略。最終,荷蘭當局採取了罕見的果斷舉措,於2024年9月宣布接管安世的營運,事實上將其荷蘭業務與中國的製造部分進行了拆分。
海牙國際關係研究所的研究員馬丁(Xiaoxue Martin)指出,荷蘭向來以「商人國家」自居,奉行開放貿易。安世案的處理方式令許多人意外,這表明即便是最注重商業利益的國家,也開始在地緣政治的壓力下,將產業政策和國家安全置於更優先的位置。
然而,馬丁也提醒,應避免將中國視為「鐵板一塊」,認為所有中國企業都懷有惡意。許多私營企業的主要動機仍然是商業利潤。挑戰在於,在中國的體制下,商業與政治的邊界模糊,使得外部世界難以區分和信任。
Wright USA保險公司的故事,最終成為一個時代的寓言。它揭示了在全球化與地緣政治激烈碰撞的今天,數據即權力,技術即國力,而任何看似普通的商業交易,都可能蘊含著深刻的國家安全意涵。世界已經進入一個對中國資本既依賴又警惕的複雜階段,如何在合作共贏與風險管控之間取得平衡,將是未來十年全球各國面臨的共同挑戰。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