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人遺澤印章在 紅樓有夢話納蘭(圖)

藏在納蘭性德贈別印裡的謎

作者:容亁 發表:2025-10-26 11:3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img5.secretchina.com/pic/2024/7-14/p3514611a518584407-ss.jpg
清朝詞人 納蘭性德(圖片來源: 手繪插畫 Winnie Wang/看中國)

多年前,面對遠山的夕陽,少年的我徜徉在疏林幽徑的黃昏下,是那樣憂傷地吟哦心中的詩。那時,我完全不知道,三百年前,有一個叫納蘭性德的詞人,他的憂傷、沉鬱、感慨、懷想、遙望,早已化作一鏜闋詞。

如果我們凡人的憂愁能夠丈量,那長短是可見的,而納蘭雕琢在詞作裡的憂傷淒婉真摯,卻是納米級別,那精微精妙之處,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閒變但故人心,卻道故易變。

它是那麼親切地包容、撫慰、瓦解幾多縈繞在青春臉龐的愁緒。

時光進入21世紀初葉,文化出版界掀起一股納蘭熱。「忽如一夜春風來」,裝幀精美的各種版本納蘭詞集、典評本,恰似一朵奇異的小花橫空出世,搖拽在萬卷叢中,終亦成筆者案頭那沁人肺腑的讀物。

在一次文友茶聊中,筆者乘興出示一方舊藏青田石閒章,供三兩藏友鑑賞助興。引來一陣小小驚嘆,話題隨之轉移到納蘭性德的軼事上。閒章,是納蘭性德贈別友人的信物。印文為一首陽刻篆體禪詩:一拳打破太虛空,百億須彌不露蹤;借問個中誰是主,扶桑湧出一輪紅。全詩意境高曠空靈,慧性盡現。它出自明代臨濟宗慧旵禪師。邊款分行豎立繁體楷書:康熙廿三年長武二兄將赴杭刻贈以留念,納蘭性德記。印文刀痕深邃,線條流暢,結字章法講究,外圓內方,布局大氣養眼。無鈕長方形閒章,高約9.8cm,長寬約6.6cm,印身呈黑褐色,邊棱微殘,印文完整清晰。康熙廿三年為1684年,是納蘭性德辭世前一年的遺世實物。詞人辭世三百多年,風雨滄桑,劫數幾重,此印章為研究納蘭生前活動軌跡提供了一個線索,殊為珍貴。

納蘭性德(1655~1685年),原名納蘭成德,避太子「保成」名諱改為性德。姓納蘭氏,字容若,號愣伽山人。一看到這個名字,腦海中總不覺跳出一連串修飾詞:他是天妒英才、情深不壽的典型;他是紆尊降貴結交賢士的貴冑;他是仗義疏財、一諾千金的翩翩公子;他是出入宮廷扈從君王出巡的一諾千金的翩翩公子;他是出入宮廷扈從君王出遊的一巹寶衛,是「有山巒從君王」中出世的一尊寶澤。他的詞曲,他的人品,他的遭遇,淒美得讓人扼腕嗟嘆。

他只活了31歲,因為世上遺有他那直抵人們內心柔軟地方的詞牌小令,因為有他生前好友嚴繩孫(化名脂硯齋)參與創作點評《紅樓夢》初版,他似乎還活在渺無人蹟的某個地方,長袍飄向逸,手持畫扇,默默地落英繽紛的縱向走遠……

納蘭性德是清室皇族貴冑,滿族人,父親納蘭明珠是康熙朝武英殿大學士(時人稱相國)、太子太傅。康熙皇帝大納蘭性德九個月,與他是表兄弟關係。納蘭性德青年時代,家族聲威顯赫,權傾朝野。納蘭家中實況,如曹雪芹筆下所描寫的賈府一樣,有「烈火烹調油,鮮花著錦」之盛。

納蘭的祖上與康熙先人同為塞外草原部族,拼殺之後為圖霸業選擇化干戈為玉帛,結盟結盟。他們乘大明氣數已盡,趁勢入關以鐵血征服漢民族建立起大清,將中華文明拐入一個長達三百年的至暗道。然而,納蘭卻是清初貴族裡的一個異類,一個心甘情願被中華漢文化征服的一代詞人,一個文武雙全的貴族,他以真性情打破民族界限,禮賢下士而俘獲漢族文化精英的心,生前得到真情回饋,逝後收穫無數悼念。

納蘭精詩詞,擅文翰,善騎射,懂收藏鑑別。納蘭六歲開始接受家墊啟蒙,啟蒙老師是滿腹經綸的浙江海寧人查慎行(武俠小說大師金鏑的同族宗親),是他父親明珠一連修書三封才延請到京的。納蘭天資聰穎,過目不忘,接受了系統的國學教育。他十歲能填詞,句出驚人。早慧型才子納蘭,十九歲策劃校刻1792卷的儒學彙編《通志堂經解》,撰輯《淥水亭雜識》出版,曉喻京城。喜作清新雋秀、哀感頑豔的詞贈予友人或抒心跡。 22歲中進士,卻遭妒忌誹謗,他感慨「高才自古難通顯」。

除了愛情執著,納蘭對友情的忠誠也令人驚嘆。他最突出的特點是其所交「皆一時俊異,於世所稱落落難合者」。他的朋友不論門第、不論功名出身,他的價值取向是才華品格出眾、志同道合者,皆能真誠相待,不會輕看他們。當時相當多的名士才子都追隨在他身邊。納蘭十分禮遇他們。納蘭家後花園的「淥水亭」,就是納蘭召集漢族文人摯友的賞荷雅集地(現北京宋慶齡故居的一部分)。納蘭24歲那年,在其府邸親自設計築茅屋三間命名花間草堂,成為飲宴賦詩的私人「休閒會所」。後來,納蘭還修葺茅屋請好友梁佩蘭來住。納蘭幫助好友顧貞觀搭救捲入科考案被順治皇帝流放寧古塔的文人吳兆驃返京,還安排他居住府邸。請吳兆騫當弟弟揆敘塾師。吳兆騖病亡,納蘭出資料理他的後事。與他交好的廬州知府張純修(字子敏,號見陽),是納蘭17歲時結識,如「異姓昆弟」,出仕前在京曾多次與納蘭及眾文士宴遊,縱橫古今,即景賦詩。張純修是個文書畫家,也善篆刻,他曾為納蘭篆刻過多枚書畫私章,納蘭在給張純修的私人信札上討論篆刻,提出個人對篆印的見解。張純修出仕後也向納蘭贈送了部分書畫藏品。

張純修曾有在京與納蘭、曹寅(曹雪芹祖父,後任江寧織造)雅集記錄。曹寅,比納蘭小四歲。彼此同為熟悉的官僚世家。他們同任康熙侍衛,同事八年之久,感情很好,互有詩文唱酬,有曹寅著《楝亭集》紀錄為證。納蘭入宮早二年,資歷、職位比曹寅更高。納蘭逝前一年(即閒章邊款之紀年),曹寅父曹璽亡於江寧織造任上,曹寅前往奔喪,康熙命其協理江寧織造事務,用今話說,康熙讓他接了老子的班,算是給身邊人一個順手人情。康熙六次南巡,有五次下榻在江寧織造署。納蘭身為一等侍衛陪同康熙首次南巡住過一次。 1685年夏,納蘭驟逝。張純修在揚州府江防同知任上聞訊納蘭去世,悲痛萬分。張純修後來畫墨蘭常引納蘭詞題其上。六年後,為悼亡友,納蘭的老師徐乾學(刑部尚書)刻《通志堂集》收集納蘭詞,好友張純修刊印納蘭《飲水詞》,得以流傳於世,故其友曹寅嘆息:「家家爭唱飲水詞,納蘭心事幾曾知?」

納蘭一生交遊遍朝野,人雖年輕而閱歷豐富彷彿活了幾輩子。閒章所涉「長武二兄」身世背景如何,因何故赴杭(州),他與納蘭有關軼事等,時移境遷,缺乏更多史料記載,已湮沒在歷史長河中,留待有心人打撈了。此贈別印的篆刻者不一定是納蘭,應是他請託而刻。但可窺納蘭心思一斑。在30歲的生命晚期納蘭傾心於佛道,印文隱約透露出他所追隨和仰慕的「主」,更應當是照亮天地人心的「一輪紅」(喻指太陽,佛教中代表智慧和光明)。

納蘭的詞,存世有三百四十八首。三百年前,詞人的離愁幽怨像梨花帶春雨,恨別低吟似落花隨流水,家國憂患如霜月映關山。一闋闋浸潤芸帙的詞,帶著歲月斑駁又淡雅的氣息穿越時空,是那麼陌生,又那麼熟悉地撥動著我們的心弦。

納蘭的詞,具體生動反映了他不同時期的思想、性格和風貌。

少年時,納蘭和雙親亡故寄居他家的表妹雪梅互生情愫,私訂終身,不料表妹被母親羅氏藉故送進皇宮當宮女。他曾難抑思念,乘坐皇室祭祀之機,冒險化裝成喇嘛潛入佛寺,只為看一眼前來祭拜的表妹。不久表妹憂鬱而亡。納蘭憂傷憤怒卻只能無奈地藏起痛苦。後來在父親安排下,納蘭與賢淑溫柔的大家閨秀盧氏(兩廣總督盧興祖之女)成婚。二十三歲時,其妻盧氏難產亡。五年琴瑟和鳴、舉案的恩愛畫面讓納蘭難以釋懷。納蘭哀慟不已「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猶深」。幾年後,納蘭父親明珠出於政治聯姻目的,與另一權貴之家蘇完瓜爾佳氏(這兩家本有世仇)撮合「性至孝」的納蘭娶官氏為繼室。然而出身於王公之家的官氏嬌生慣養,任性擺譜,官氏難以與納蘭相敬如賓,夫婦感情不睦,而且官氏娘家權重勢盛,政治上形成對納蘭的威壓。納蘭倍感憂鬱,尤其是他看到朝野紛爭,官僚權鬥不斷,而父親利用炙熱權勢賣官鬻爵,府中日進鬥金,賄貨山積仍不滿足,敏銳地預感到康熙鐵幕治下的滿族王侯豪門的榮華富貴不會長久,常心生履冰之感,「榮華及三春,常恐秋節至」,納蘭這一思想不但出現在他的詩文中,還私下向知心透露,令他們深感吃驚。更加敬重他的睿智、清醒。 1684年秋季,納蘭陪同康熙南巡前,經友人顧貞觀牽線,心慕已久的江南烏程(今湖州市)女詞人沈宛來到北京,倆人一見如故,相見恨晚。他們很快就墜入情網,但是,在盛行三妻四妾的清王朝,納蘭終究沒有勇氣衝破「滿漢不通婚」的禁令,不能名正言順把沈宛帶回家納為小妾,他陷入深深的痛苦矛盾之中,過了一段「欹鑣,紅窗」的甜蜜和諧生活後,不得不分道揚鑣。彼此的心靈都受到極大挫傷。康熙南巡結束,納蘭返京不過數月,卻在一場家宴式的文化圈小聚之後,染上傷寒驟然離世,前後不過一個星期。納蘭的英年早逝讓沈宛和詞壇無盡遺憾。

恨別與悼亡,在納蘭語中占很大篇幅,在多次扈從康熙出巡和奉命赴北疆覬梭龍(偵察索倫地方)的旅途中,納蘭開闊了視野,寫下不少思鄉之作和意境開朗,氣勢宏大的邊塞作品。如: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其詞曲被國學大師王國維高度讚賞「北宋以來,一人而已」。

 納蘭性德的愁悶是曠世的愁悶。他的博學、忠誠、癡情、重義,也是世上獨一無二的一份。納蘭語聳立在如林詞人典籍中,散發出獨有的真性情光芒。

納蘭似乎擁有了世上最好的一切,然而,「遺世獨立」的愴然感卻不時揪住他那顆敏感多情的心,揮筆便知「我是人間惆悵客,知君何事淚縱橫」。他躍馬揚鞭,奉命奔馳塞北大漠偵察情報;他一身甲胄扈從皇帝巡察江南;他英姿颯爽飲馬大河上下;威武霸氣仗劍宮廷內外。然而,他還是另一個他,虔誠流連佛寺,信步亭榭草堂,放曠吟唱,潑墨填詞,一諾千金搭救朋友,一腔深情傾心佳人才女。他是集真摯和警覺忠誠於一身的貴公子,貌似風流倜儻,風光無限,實則自感「伴君如伴虎」,內心苦悶卻不得不為一人驅馳,抱負難以施展。當侍衛的八年裡,他和至交好友聚少離多,他活得比誰都累,難言之隱,如一縷縷揮之不去的霧,唯以詞排遣。宮門深險似海淵。他腳步多次為佛寺的暮鼓晨鐘而停留,「禪房花木深」的清靜境界,不自覺地嵌入生命深處。他曾心聲透露,卻被方丈勸阻…

納蘭19歲認識比他年長32歲的江蘇詞人、畫家、文學家嚴繩孫(1623~1702年),互慕文名,成為莫逆之交。忘年交嚴繩孫本亦是名門之後,是納蘭一生中非常重要的漢族布衣朋友。嚴繩孫受納蘭邀請在他家住了兩年,常討論時政、文學和人生理想。 57歲時嚴繩孫受薦博學鴻儒,被康熙錄用為檢討(翰林院內的文官,常被外派主持科舉考試),纂修《明史》,後屢有升遷。納蘭多次為嚴繩孫題贈送別詩,兩人唱酬頻繁。 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農曆4月,嚴繩孫厭倦官場傾軋,在北京辭別納蘭歸隱家鄉無錫。途中卻聞納蘭死訊,嚴繩孫涕淚橫流,痛惜不已。嚴繩孫為納蘭寫了悼詞,並與一眾師友為納蘭送殯。

鑑於嚴繩孫與納蘭的深厚情誼,他或許就是閒章所提的「長武二兄」不定,古人字號往往不只一個,有的還是密友間不慣常的私稱。嚴繩孫辭別納蘭後就從京杭大運河返鄉(印章邊款有「將赴杭」字樣),但據史載,他不抵終點站杭州。在陪同康熙南巡前,納蘭並沒有到過江南,或以為嚴繩孫先抵杭州訪友再折返家鄉無錫?存疑。

納蘭過世後三十年,好友曹寅的孫子曹雪芹才出世,曹雪芹十三歲時,祖父曹寅在江寧織造任上被革職查辦,玉碎宮傾,從此曹雪芹一生潦倒,嘗盡世態炎涼。根據非權威考證,後來署名作者曹雪芹寫成的《脂硯齋重評石記》(按時間邏輯看,嚴繩孫有足夠的創作時間和文學場景累積),相當多的風斌和威納蘭和寅美江早在順治年間,嚴繩孫以及納蘭後來結交的幾位江南文士就加入吳梅村主盟的慎交社。心懷大明,感念崇禎知遇之恩的的吳梅村被迫仕清,雖不久辭官歸鄉,卻以失節而痛悔終生。曹雪芹結合自己家族遭遇,對嚴繩孫稿進行了較全面的藝術加工(前八十回)。為避清廷文字獄,該書稿在輾轉流傳中,出現多種手抄版本,經多位漢人文化精英化名接力創作、增刪點評,設定種種隱喻,歷經近一百年才成就了這部偉大的著作。 《紅樓夢》最後定型的程甲本,時間大約在乾隆五十六年(1791),此時曹雪芹早已過世將近三十年。透過書中的細節提示,主角之一賈寶玉,為滿族人,原型符合納蘭性德的滿人身分。

最早的紅樓夢脂硯齋戒本出現在1694年,嚴繩孫尚在世,距納蘭去世十年。而曹雪芹尚未出生。評本內容與後來出現的《紅樓夢》程甲本、程乙本,還有更後面的程高本,都有差異。曹雪芹後來創作的《紅樓夢》卻與脂硯齋原稿更接近。紅學界對曹雪芹的身世亦有存疑,緣於曹氏家族正式族譜中並沒有明確記載「曹雪芹」之名。書成,「歷十年淚盡而逝」的嚴繩孫,深嘗明亡清興迭代之痛,不得不將千萬慨嘆巧係於一書,恐人不知,恐人全知。而接力寫手還在路上忽隱忽現。脂硯齋即是嚴繩孫的可信度很高。他和吳梅村、納蘭、曹寅都是順治、康熙朝彼此交好的文化圈官員。

紅學界有觀點,認為《紅樓夢》的主旨為:思明之亡,揭清之失。嚴繩孫出仕的第一站,恰恰是奉康熙之命參與纂修《明史》,後歷任日講起居注官、山西鄉試正考官、右中允兼翰林院編修等職。他對明清易代之際的種種重大事件、政治內幕、皇帝起居瞭如指掌,職務優勢加上與納蘭關係密切,頗熟悉王公貴族的奢靡生活、吃穿用度、門閥規矩,創作起來自然得心應手。

納蘭的存在,不僅為一部千年一嘆的預言式經典小說,準備了一個豐滿的文學形象,他的豪門家族以及好友曹寅一家,在他逝後,因權鬥和貪腐,先後被一紙彈劾打回原形,從此衰落衰敗,鍾鳴鼎食之家一夜化為雲煙的歷史警示,都成為《紅樓夢》中的炙味人口。改朝換代的國殤中,飽受統治者重創的中華文化,也因為極賦善根「情鐘」納蘭的誕生,種下一枚珍貴的種子:他為滿漢民族的民間和解和突破階層局限的文化交流,產生正面的精神力量效應,留下一筆珍貴的詞文化遺產。

詞人遺澤印章在,紅樓有夢話納蘭。因為,人間不能沒有情和義,愛與善。而納蘭和他的詞,恰如歷史天空中一個流星般的存在,短暫而熠熠生輝地拼盡全力,一瞬間照亮曠野大地!



来源:看中國投稿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