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潭柘寺。(圖片來源: Adobe stock)
說到潭柘寺,大家肯定都聽過這樣一句話:「先有潭柘寺,後有北京城」。聽起來潭柘寺的歷史夠久遠的,竟然比北京城還要早?這到底是真的假的呢?
潭柘寺的前世今生
潭柘寺坐落在北京西郊門頭溝區的潭柘山下,是一座有著千年歷史的古剎,也是北京地區最早的佛教寺廟之一。要說它的出生年月,那得追溯到1600多年前的晉代了。
根據史料記載,潭柘寺建於西晉永嘉年間(大約公元307年),當時叫「嘉福寺」。後來這座寺廟就像改名專業戶一樣,不同朝代都給它起了新名字:唐朝武則天時期香火特別旺,改叫「龍泉寺」;金代時皇帝賜名「大萬壽寺」;明朝又恢復了「龍泉寺」的老名字;到了清朝康熙年間,又被賜名為「岫雲寺」。
那為什麼後來叫潭柘寺呢?說法挺多的。比較靠譜的解釋是因為寺廟周圍有個青龍潭,還有千年古柘樹。《岫雲寺蓮花池記略》裡就寫著:「寺址本在青龍潭上,有古柘千章,故名潭柘寺。」不過具體怎麼來的,現在也說不太清楚了。
民間治龍傳說
關於先有潭柘寺,後有北京城這個說法,其實來源於一個挺有意思的民間傳說。
傳說很久以前,北京、天津這一帶還是一片大海,海裡住著一條壞脾氣的惡龍,三天兩頭出來搞破壞,不是旱就是澇,搞得老百姓苦不堪言。
到了明朝要遷都北京的時候,皇帝讓劉伯溫來修建北京城。劉伯溫這人本事大,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什麼奇門遁甲、五行八卦都精通。他下定決心要收拾這條惡龍。經過一番鬥智鬥勇,終於把惡龍給制服了,壓在北新橋底下,還在西山上修繕了潭柘寺,用一支箭做寺廟大梁,箭頭直指惡龍的咽喉。從此,北京一帶就風調雨順,老百姓過上了安穩日子。
後來還有個說法,說北京城裡的皇宮修建時都得比潭柘寺的大梁低一寸,這就是「先有潭柘寺,後有北京城」說法的由來。
不過呢,這個傳說雖然精彩,但跟歷史事實對不上號。
史料裡壓根沒有劉伯溫參與北京城建設的記錄。1406年(永樂四年),朱棣開始籌劃遷都北京,1420年建成紫禁城等一系列建築,1421年正式遷都。而劉伯溫早在1375年就去世了!換句話說,當永樂皇帝開始琢磨遷都的時候,劉伯溫已經去世整整31年了。
所以,劉伯溫建北京城這事兒,屬民間傳說。
北京城的真正建設者
北京城。(圖片來源:Adobe Stock)
那麼,北京城到底是誰建的呢?史上留名的有以下幾位。
姚廣孝:明成祖朱棣的得力謀士,佛、道、儒、兵樣樣精通,在遷都北京和營建城市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宋禮:負責尋找珍貴建材的專家。北京那些宮殿用的金絲楠木等珍貴木材,都是他奉皇帝之命,親自跑到南方深山老林裡找來的。金絲楠木防腐能力超強,有「千年不腐」的美譽,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今天還能看到明朝皇家建築的原因。
陳珪:朱棣特別信任的老臣,被任命為工程總指揮。做事有條有理,深得皇帝器重。
蒯祥:木匠出身的建築大師,手藝精湛,只要稍微算算,就能畫出設計圖,而且建出來的建築跟圖樣分毫不差。永樂皇帝都誇他是「蒯魯班」。
此外還有吳中、張思恭、蔡信、楊青等人,都在北京城的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據故宮博物館專家考證,故宮的最初設計者就是蔡信。
到底誰更早?
那麼,潭柘寺和北京城,到底誰的歷史更悠久呢?
從北京的發展歷史來看,這座城市的根兒可深著呢。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時期,這裡就是燕國的都城「薊城」了。秦漢以來,這片土地一直在發展,遼、金時期也是北方的重要都城。真正奠定今天北京城市格局的是元朝忽必烈建立的「大都」(1276年前後),明清兩朝在這個基礎上繼續擴建,才有了今天北京城的模樣。
所以嚴格來說,北京城的歷史比潭柘寺還要悠久。如果只從元大都算起,那潭柘寺確實更早一些。但如果從更長遠的歷史角度看,北京城在西周的薊城時代就已經出現了,比潭柘寺還早上千年呢。
而從潭柘寺1600多年的悠久歷史來看,它確實比元大都、明清皇城更早存在,對北京的歷史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
風水傳說和鎮龍的故事,也為這座古剎增添了神秘色彩,讓它在老百姓心中有了特殊的地位,一直流傳到今天。
感人的虎塔
潭柘寺外的一片塔林中,有一座藏式古塔,那就是著名的「虎塔」。流傳著一個感人的故事。
很久以前,這一帶山高林密,常有野獸出沒。山下村民最怕一頭斑斕大虎。它時常下山,咬人傷畜,鬧得百姓夜裡聽到風聲都心驚。
當時寺裡住著因亮法師。他年輕時練過武,力氣大,身手敏捷。可他出家後守佛門戒律,不敢輕易開殺戒。見鄉親們日日愁苦,他心裡放不下,卻不知該怎麼辦。
有一天,因亮在坐禪時忽然醒悟:用刀棍制服了老虎,只能換來一時安寧;若是能讓它放下嗜血的性子,才是真正的解脫。想到這裡,他橫下一條心:願以自己性命為代價,入山去馴虎。
第二天,他獨自走進山裡,不多時就遇見了那頭大虎。虎眼閃光,張口作勢,彷彿隨時要撲來。因亮卻不動聲色,只是合掌閉目,低聲念起佛號。他的聲音平靜悠長,傳在山谷裡。說也奇怪,那老虎漸漸安靜下來,最後伏在地上,不再咆哮。
從那以後,大虎天天隨法師聽經。到吃飯時,它跟著僧人們一起到寺裡喝粥,再也不去獵食,成了一隻素口的虎。村人重又安生,誰也不敢打它,反而在心裡把它當成了守護神。
後來寺裡辦法會,來客人多,因亮怕大虎衝撞了人,就把它關在山洞裡。七天過去,它不去覓食,只靜靜臥著,彷彿自己也懂得守規矩。
多年後,因亮法師圓寂。消息傳開,那老虎自己找到法師的墓前,匍匐不去,最後流淚而亡。寺中僧眾見了無不動容,便在墓旁建了一座小塔,叫「虎塔」。
直到今天,這座塔還立在寺邊。有人路過,念起舊事,感慨佛法無邊,法度眾生,惡虎亦能聞佛法而止惡行。
神奇的「帝王樹」傳說
除了關於鎮龍的傳說,潭柘寺還有一個更加神奇的故事,那就是著名的帝王樹。
在潭柘寺的毗盧閣內,有一棵高達40米、胸圍11米的千年古銀杏,這可不是一棵普通的樹。相傳這棵銀杏樹植於唐朝貞觀年間,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被譽為北京「最美十大樹王」之一。
這棵銀杏樹最神奇的地方在哪兒呢?傳說每當清朝有新皇帝登基的時候,這棵古樹就會從根部長出一個新的側枝,慢慢長大後與主幹合攏,就像是在為新皇帝慶賀一樣。乾隆皇帝聽說了這個奇異現象後,龍顏大悅,御筆親封這棵樹為帝王樹,意思是萬樹之王。從此,這棵銀杏就有了中國古樹中最尊貴的封號。
有了帝王,自然得有皇后相配。在帝王樹的南側,還有一棵被稱為「配王樹」的銀杏樹,也叫「娘娘樹」。這棵樹雖然年紀小一些,也有600多年歷史了,是明代專門種植來與帝王樹相配成對的。兩棵古樹一起生長,就像皇帝和皇后相伴,在深山古剎中演繹著千年不變的浪漫。
上世紀60年代初,已經成為普通百姓的末代皇帝溥儀來潭柘寺遊覽。當他走到帝王樹下的時候,發現樹上東北側有一根細細的側枝,和其他粗壯的枝幹不同,這根小枝顯得彎曲瘦弱,一直沒能與主幹合攏。
溥儀看到這根歪脖子的小枝,竟然指著它開玩笑說:你們看,這棵小樹幹就是我!因為我不成材,所以它才長成了歪脖樹。說完自己都笑了。
這個自嘲的故事很快就傳開了,成為了帝王樹傳說的一個現代版本。人們都說,連樹都有靈性,知道這最後一個皇帝沒當好,所以那根代表他的枝幹就長歪了。
帝王樹的傳說反映的是古代人們對自然的敬畏和對皇權的崇敬。人們相信萬事萬物都有靈性,千年古樹能夠感應朝代更替,是理所應當的。
這個傳說還體現了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觀念。皇權的興衰與自然現象相呼應,樹木的生長變化預示著朝代的變遷。
如今,每年深秋時節,帝王樹和配王樹都會換上金黃的盛裝,吸引無數遊客前來觀賞。站在這兩棵千年古樹下,聽著導遊講述那些古老的傳說,彷彿能穿越時空,感受到歷史的厚重。
千年古樹又斷裂?
9月15日下午1點多,潭柘寺發生了一件令人意外的事情。
據現場遊客描述,當時潭柘寺內突然傳來一聲巨響,如同炸雷一般。原來是大雄寶殿後面左邊的那棵娑羅樹(有人說它是七葉樹,其實這是兩種樹)粗大枝椏突然斷裂,逕直砸向地面。當時正值遊客參觀的高峰時段,樹下有不少遊客在參觀遊覽。
這個突發事件讓現場一度陷入驚慌,一位女遊客躲閃不及,被掉落的樹枝砸中,頭部受傷流血,隨即被緊急送往醫院救治。
這個消息在網路上引起了不少關注和討論。
據記載,這種娑羅樹原產於印度,是佛教中非常神聖的樹種,傳說佛祖釋迦牟尼在拘屍那迦羅城外的娑羅雙樹旁圓寂,因此佛門弟子常在寺廟種植這種樹來傳承佛法。潭柘寺這棵娑羅樹被視為寺內象徵智慧和覺悟的標誌,常常吸引遊客駐足觀賞。樹每年初夏開花,滿樹潔白花朵,如小寶塔般點綴其間,甚為壯觀,不僅是潭柘寺自然風景的一部分,更被賦予了佛教深厚的文化和精神意義,是寺廟裡不可多得的活化石和聖樹。
有人提及此前潭柘寺的銀杏帝王樹也出現過異常情況。1976年9月9日深夜,帝王樹上一根大樹枝突然折斷,斷枝重重砸在盧閣殿的屋頂上,砸碎了大片瓦片。而這一天正是中共前黨魁毛澤東在北京去世。這次9月15日娑羅樹的斷裂又是對應著什麼呢?
從「先有潭柘寺,後有北京城」的民間傳說,到帝王樹的神奇故事,再到最近發生的古樹枝椏斷裂事件,潭柘寺這座千年古剎始終牽動著人們的心,這就是悠久的文化魅力吧。
責任編輯:聞櫻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