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與美國《時代週刊》的十次親密接觸,最後一次意味深長。(圖片來源:看中國合成)
蔣介石是一個對近代中國有著深遠影響的人,作為那個時代標誌性的歷史政治人物,即使至今,人們對他還是有著說不盡的話題。《時代週刊》是始創於1923年的美國三大時事性週刊之一,特色是關注全球變化、追蹤國際重大事件。
當蔣介石這位民國風雲人物與《時代週刊》這本美國國際報導雜誌相遇,兩者必然會碰撞出了「不一樣的煙火」,讓人想不到的是,兩者竟然有十次交集,一起見證了上個世紀中國的那段令人「難以忘懷的歷史。」
蔣介石第一次登上美國《時代週刊》封面。
一、1927年4月4日:在孫隕落之後升起
1925年3月,孫中山逝世,當年8月,蔣介石受任為國民革命軍第一軍軍長,之後在驅逐粵軍總司令許崇智後,蔣介石成為國民黨內掌握首要軍權的人物。1926年,北伐戰爭開始,蔣介石以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的身分指揮作戰,國內形勢一片大好。
1927年3月,一場工人武裝運動在上海爆發,美國水兵受到衝擊,蔣介石成為美國人的主要關注對象。當年4月4日,蔣介石第一次成了《時代週刊》的封面人物,相關聯的報導正是那場武裝運動。
封面上的蔣介石,是我們所熟悉的光頭造型,形象上有點嚴厲,有種強烈的梟雄氣質。當時封面的標題為「……rose out of the Sun-set」,意為「在孫隕落之後升起。」畫像下注有「蔣介石將軍」稱呼的英文,還有一個英文小標題「征服者。」
登上時代週刊不久之後的4月12日,蔣介石發動了「四一二」清黨,把潛伏在國民黨中的大部分中共黨人清除出去了。4月18日,蔣介石在南京建立「國民政府」,以區別於武漢的國民政府。
蔣介石第二次登上美國《時代週刊》封面。
二、1931年10月26日:蔣介石與夫人宋美齡
1931年,蔣介石在國民黨內的權力已經是極為穩固,後來「九一八」事變的爆發,也正好給予了蔣介石進一步鞏固國民黨內政權的大好時機。
10月26日,蔣介石又一次成為了《時代》的封面人物,這一次還有一人和他一起登上了《時代週刊》——宋美齡。封面很是貼切「蔣介石與夫人」,標題「He threatened Whampoa Japan」,翻譯過來為「來自黃埔(廣東)和日本的威脅」,十分的應景。
隨著東北大部分地區的淪陷,國民黨內的反對派們再次要求蔣介石交出權力,當年12月15日,蔣介石發表通電,第二次下野,他辭去了國民政府主席、陸海空三軍司令、國民政府行政院長等職。
12月22日,在參加了國民黨四屆一中全會的開幕式後,蔣介石經上海,回到老家奉化蟄伏。
蔣介石第三次登上美國《時代週刊》封面。
三、1933年12月11日:中國領導人蔣介石將軍
1933年的蔣介石主是在圍剿「蘇區」共匪,為此,他還特地在江西省廬山舉辦了軍官訓練團,以期望提高軍隊的戰鬥力。
9月蔣介石任命了新的北路軍總司令——顧祝同以及新的南路軍總司令——陳濟棠,對江西蘇區展開新一輪的圍剿。11月20日,以國民黨第十九路軍為主力,在福建福州發動的抗日反蔣事件「福建事變」爆發。
12月11日,蔣介石第三次登上《時代周凱》,封面形象是騎上戰馬的蔣介石,標注為「中國領導人蔣介石將軍」,最為顯眼的是還是那個標題「he could ride off six direction」,大致可以理解為「他馳騁在疆場。」
蔣介石第四次登上美國《時代週刊》封面。
四、1936年2月24日:一旦犯錯即猶如爆竹爆炸
這次《時代週刊》上的封面人物有四位:日本天皇裕仁、偽滿洲國皇帝溥儀,蘇聯斯大林以及蔣介石,所顯示的是當時錯綜複雜的國際關係,而翻譯過來為「一旦犯錯即猶如爆竹爆炸」的英文標題「the spokesman:'one false step-onemistake will go bang like afirecracker'」,也預示著當時中、日蘇三國外交博弈過程中的濃濃火藥味。
日本侵略東北後,國民政府的對日政策完全改變,蔣介石更傾向於和蘇聯改善關係。1934年8月他派代表訪問了蘇聯,1935年10月他又在南京會見了蘇聯代表。蘇聯也有意和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合作,以保證自己的利益不被日本侵蝕。
到了1936年2月,蔣介石登上《時代週刊》封面時,中蘇的外交關係正在改善。
蔣介石第五次登上美國《時代週刊》封面。
五、1936年11月9日:主義、高尚的道德和重磅炸彈
英文標題「good roads,good morals,good bombs are his answer to japan」,直譯就是「主義、高尚的道德和重磅炸彈,是蔣介石給日本的回答。」
貌似非常地強硬,就像是蔣介石這次登上《時代週刊》時的封面形象,軍人的威嚴盡顯,只是時局卻並沒有那麼樂觀。
上《時代週刊》走霉運的「詛咒」繼續顯現,當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爆發,蔣介石被囚禁,國共第二次合作也就此促成,全面抗戰即將到來。
蔣介石第六次登上美國《時代週刊》封面。
六、1938年1月3日:一切都可以為抗日犧牲
這是蔣介石第六次登上《時代週刊》封面人物,這也是蔣介石與宋美齡一起第二次登上《時代週刊》,1938年抗日戰爭正在如火如荼地展開,幾場大戰打下來,國民黨軍隊傷亡極其嚴重,日軍迅速占領中國的妄想也就此破滅。
這次的標題為「any sacrifice should not regarded as too costly」,意思為「一切都可以為抗日犧牲」,也就是說為了抗日甚麽都可以捨棄的,甚麽都可以不顧。
這更像是一句「惡毒」的預言,除了正面戰場上中國軍人傷亡慘重外,當年還發生了兩件極為嚴重的慘案:6月的黃河花園口決堤以及11月的長沙文夕大火,而這兩件都是為了阻撓日軍進犯而不得已而為之的「抗日戰時期慘案」。
蔣介石第七次登上美國《時代週刊》封面。
七、1942年6月1日:挺過了艱苦的五年,接下來會更艱苦
1941年日軍偷襲珍珠港,美國人參戰。蔣介石通過外交活動,與美國、英國結成同盟。1942年2月,日軍攻占緬甸,國民政府派出遠征軍入緬作戰。這一年,是抗日戰爭時期的艱苦時代,抗日戰爭也由先前的防禦階段進入了戰略相持階段。由於外交戰略上的成功運用,中國的國際地位也有所提高。
6月1日,蔣介石再次成為《時代週刊》封面人物,標題為「five hard years,but the next is the hardest」,意為「挺過了艱苦的五年,接下來是最艱苦的」,確實,中國抗日戰爭的艱苦歲月快要過去了,而對於蔣介石來說,他的艱苦歲月還在後頭。
蔣介石第八次登上美國《時代週刊》封面。
八、1945年9月3日:八年抗戰結束了,和平還是在經受著挑戰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向全世界宣布日本正式無條件投降,中國的抗日戰爭就此取得勝利。
9月3日,作為中國當時的最高領導人蔣介石又一次登上《時代週刊》,標題取的極富含義「After eight years of war,the challenges of peace」,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八年抗戰結束了,和平還是在經受著挑戰」,大致意思是說,抗日戰爭全面勝利了,但預想中的和平還沒有來到。
的確如此,這時候中國國內的形勢已經不是國民黨一家獨大了,共產黨已經憑藉國軍全力抗日之時,悄悄壯大了力量。所以兩黨是戰還是和,很多人都在關注著。
蔣介石第九次登上美國《時代週刊》封面。
九、1948年12月6日:榴彈炮的聲音,遠在堪薩斯城也能聽到
1948年,對於蔣介石統治的國民政府來講,可以說是流年不利。國內正面戰場上節節失利,國外外交援助上沒有任何起色,三大戰役中的遼瀋戰役到了11月已經進入收尾工作,淮海戰役、平津戰役也是在11月分有了新的進展,國民黨軍隊的日子很不好過,國民黨所能掌控的時局也是越來越微妙,一切都似乎預示著那個並不美妙的將來。
12月6日,蔣介石再次被《時代週刊》選為封面人物,標題「the howitzers could now be heard in Kansas City」,意為「榴彈炮的聲音,遠在堪薩斯城也能聽到」,對發生在中國的這場內戰,美國人也是看出了很多門道。
蔣介石第十次登上美國《時代週刊》封面。(以上圖片皆來源網絡)
十、1955年4月18日:是眺望还是守望
1950年,來到臺灣的蔣介石再次重任為「總統」。1954年,蔣介石再次與美國戰略合作。
1955年4月18日,這是蔣介石最後一次榮登《時代週刊》封面,他的名字前依然沒有頭銜,他此時已經在臺灣度過6年歲月。
在蔣介石身後的海邊防禦工事背景上,一個肩膀上槓著槍的國民黨士兵,孤獨地望著大海,大海對岸則是中華民國的大陸。
是眺望還是守望?也許是二者兼而有之,在訴說著臺海兩岸之間割不斷的某種關聯。這一刻,他們心裏所想的,都是故土!
以上十張圖,無聲之中記錄了蔣介石個人命運的沉浮,也呈現了中國近現代史的縮影。
從《時代》週刊對於蔣介石的關注和介紹,不難看出當年中國的抗戰究竟是誰領導的。
責任編輯:方唯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