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防火牆橫幅(圖片來源:網路圖片)
【看中國2025年5月27日訊】長期以來,中國的網路審查機制被視為中央集權式運作。但一份最新國際研究報告披露,河南省已獨立於國家「防火長城」(GFW)之外,部署了具備自主審查與攔截能力的省級封鎖系統。這一「牆中牆」的出現,標誌著中國信息管控正呈現地方化、碎片化趨勢,審查權或已「下沉」至基層浮出水面。
該報告由GFW.Report團隊與斯坦福大學、馬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等機構合作完成,於5月11日發布。研究自2023年11月起持續監測發現,河南省主要網路出口節點已部署非國家級、由地方運營的內容過濾設備,能主動攔截特定網站並重置連接。
封鎖域名超420萬波及學術及政府網站
研究指出,河南「牆中牆」封鎖域名超過420萬個,數量遠超國家級防火牆五倍,涵蓋學術、技術、企業等眾多非政治類網站,甚至包括部分河南本地高校和政府站點。報告警告,這種地方性過濾機制可能導致中國網民面臨更隱蔽、複雜的審查環境。
河北一名網路工程師趙源本週一(26日)接受自由亞洲電臺採訪時透露,早在四年前,新疆、西藏、湖北等地已陸續部署類似系統。他說:「以前能打開國家防火牆未封的海外網站,現在河南、湖北連VPN都不好使,連不上國外部分大學網站,審查越來越嚴。」
趙源認為,地方政府的「加碼」行為或出於落實上級指令,也反映國家審查機制日益碎片化:「中央放權,地方背鍋,讓你察覺不到,限制卻真實存在。」
技術分析顯示,河南部署的封鎖設備由地方電信運營商或網信機構獨立設置,過濾規則粗放,常基於關鍵詞如「vpn」「proxy」「free」等,一旦觸發即斷開連接。
研究團隊還指出,「牆中牆」系統存在誤判現象,常錯誤屏蔽與關鍵詞無關的網站,波及教育、科研、媒體等多個領域。
網路工程師張嘉南則表示,地方若擁有審查權卻缺乏法律規範,容易導致「過度封鎖」。他對本臺說:「官員寧願多封亂封,也不願擔責。於是你看到的結果就是‘把整個世界關掉’。」
北京時政觀察人士魏思聰分析,近年來中共強調「屬地管理」「數字維穩」,地方為應對突發事件及「跨境炒作」。他告訴本臺:「地方政府主動建立本地封鎖系統,表明高層對信息流通日益警惕。」
分析指「中央放權、地方背鍋」模式日益顯現
前記者、數字治理研究者郝百奎接受本臺採訪時說,這種地方化審查是「技術上中央放權、政治上地方背鍋」的手法:「這是典型的審查機制下沉現象,是一種技術上中央放權,政治上地方背鍋’的治理模式,長遠看,這將造成各省網路信息環境的進一步割裂。」
自由亞洲電臺查閱網上資料發現,早在2023年12月,河南一大學就計畫採購一套專門針對留學生、學生及異議人士的「輿情監控系統」,併進行公開招標。
據河南科技大學「資產與財物管部」網站信息顯示,該大學曾經啟動2024-2025年度輿情監測服務系統採購,預算12萬元。系統將實現對全網輿情信息7×2小時實時監測、預警分析與危機應對,覆蓋新聞網站、微博、抖音等平臺,支持千萬級日採集量。
對此,本臺週一致電河南科技大學當年採購聯繫人魏老師,接聽電話的另一位老師告訴本臺,他們正在使用該套舊系統:「當時還沒買,現在正在招標新系統,我現在正是這個系統的使用人,現在還在使用舊系統。」
該研究已被國際網路安全權威會議IEEE S&P 2025接受,並引發學術界與人權組織關注。斯坦福研究人員表示,目前僅在河南發現類似系統,但不排除其他人口密集或政治敏感地區如廣東、湖北、四川等省份仿效。
鄭州學生實證難連海外電信工作人員稱不清楚
鄭州大學一名張姓學生告訴本臺,他在鄭州時,無法訪問國外學術網站:「有的同學在北京、上海就能連上,我們在鄭州不行,只能靠翻牆軟體。」
中國移動鄭州客服則回應稱:「你連不上外國網站我們不清楚,也不歸我們管。」
貴州大學退休教師王先生(個人安全理由不願具名)認為,中國許多部門對上級下達的指令從來都不公開:「在缺乏通報機制的環境下,多數人只能感受到壓力,但不知為何,無論在網際網路,還是學界,人們都能感受得到。這是數十年的制度缺陷所形成的弊端,誰能改變?」
截至發稿,中國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與河南網信辦尚未對此作出回應。本臺已向相關部門發送採訪請求。
来源:自由亞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