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曾經的「文革」 你還懷念嗎?(圖)


文革
文革時期的批判會(圖片來源:網路)

文革,指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在中國大陸發生的政治運動。幾十年過去了,當時城鄉人民的生產、生活是怎樣的呢?下面是某縣文革期間的真實記錄,雖然全國各地的情況不盡相同,但總體的情況相差不大。

「四大武器」——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從1966年起,凡縣城到農村(當時體制為縣、公社、大隊、生產隊),到處見到的是用白紙寫上黑字的「大字報」,和大幅白紙黑字的標語貼滿了牆頭。

批判會:從縣領導、各局長、公社領導一直到大隊幹部,都被劃為「當權派」或「走資派」。天天召開批判會,有縣城、公社、大隊的各級批判會,被批判者站在台上,頭上戴著白紙長帽,在帽上寫上罵人話語,由各派代表上臺揭發批判。

批判以後,就宣布罷免他(她)的職務,然後押送這些「當權派」、「走資派」遊街示眾。有的就被下放到農村、工廠、農場勞動改造,接受工人、農民的再教育。

階級鬥爭:凡是頭戴地主、富農、反革命、壞分子、右派(簡稱「五類分子」)帽子的人,都是專政對象,經常遭到批判,被監督勞動改造。其日常生活行動受到嚴格控制,出村要向大隊請假,要經常匯報思想。

語錄滿天下:從縣城到鄉村的牆上,到處用白灰刷成白壁,用紅油漆寫上毛語錄。家家戶戶的大門口,都由大隊出錢,用白灰製作成對聯、橫批,請小學教師用紅油漆寫上毛語錄。從小學到中學讀的就是毛語錄。文件、信封、信紙上面,第一行印的都是毛語錄。

廣播:每天早、中、晚三次的廣播節目,開頭播放《東方紅》,結束時播放《大海航行靠舵手》。

每天早晨,從縣城到小山村,人們按單位、學校、生產隊為組織,站在旗桿下,右手舉起毛語錄本,向毛主席請示(今天我去做啥事情),晚上收工時也站在旗桿下向毛主席匯報一天的工作情況。這種生活方式,叫早請示、晚匯報,堅持了不長時間就停止了。

跳忠字舞:為了表達對領袖的忠誠,有段時間大跳忠字舞。

集體生產:糧食作物都由生產隊集體種植,個人的自留地是絕對不允許種植糧食作物的。個人的自留地只能種青菜。馬鈴薯、地瓜都是糧食作物,也是不允許在個人自留地種植的,一經發現就被宣傳隊組織人拔掉,還要被遊街批鬥。

毛主席思想宣傳隊:當時的國家幹部組成工作隊,長期吃住在各個大隊,與社員一同勞動,領導「抓革命、促生產」。

日常生活憑票供應:糧票、布票、油票、肉票、副食品票、香菸票、肥皂票……很多商品都要憑票供應。

證明條通行全國:出門去外地,一定要帶「證明條」,一般都是由街道、大隊開具證明。如果公社的證明帶在身上,就很派頭了。大隊的證明一般是這樣寫的:茲有我大隊社員某某某,男(女),現年xx歲,家庭出身貧農,政治清白,現由大隊集體安排出外做工,請有關單位、旅社給予提供住宿方便,並給予大力支持。

文化活動:宣傳隊演革命樣板戲和革命節目,到工礦、農村為工人、農民演出。各公社、大隊也有文藝宣傳隊自編自演,演唱革命歌曲,演出各種舞蹈,由所在地小學老師編導節目。電影只有《地雷戰》、《地道戰》、《鐵道游擊隊》幾部,後來就經常放映革命樣板戲拍成的電影。

文革前的電影都被視為封資修的電影,是禁演的。

穿著:不管男女老少,只能按國家發給的布票(開頭每人每年發3尺布票,後來到1970年增加到每人每年1丈布票),拿到縣百貨公司或公社所在地的供銷社買布。成年人做一件衣服或褲子就要6尺布。做外衣的布料顏色只有藍、黑兩種。衣服式樣也只有中山裝、青年裝、軍裝。男女普遍穿手工製作的布鞋和解放鞋。穿皮鞋的都是國家幹部(拿公家工資的人)。

從鄉下進城,年輕人喜歡背個軍挎包,是最時尚的。

婦女耕山隊:一般的大隊都有一個婦女耕山隊,由整個大隊的女勞力組成,開荒種地,也是記工分。

知識青年農場:縣有五四知青場,各公社也有知青場,有宿舍、食堂,吃住、勞動都在場部。高中、初中畢業生,一畢業就安排到各知青場去從事農業生產勞動,每月由縣知青辦發給基本生活費15元補貼。農村戶口的畢業生回原籍參加生產隊勞動,叫回鄉知青。

學習班:那時的學習班,不是純粹的學習,而是非法拘禁。被通知去學習班的人,有走資本主義道路(不參加生產隊勞動而外出做工搞副業)的人,有教師、幹部,以及家庭成分為地主、富農、工商業一類的人群。

一般的學習班都放在邊遠的大隊,白天勞動,晚上學習毛語錄。經常還要寫檢查,匯報思想。

開會:那時候人都不敢不去參加開會,因為大隊召開群眾大會,都是貧下中農參加,也叫革命群眾。「五類分子」及其子女是不能參加各種會議的。不能參加會議的人,經常要多負擔義務工。沒辦法,社員還是無奈地積極參加群眾會。

縣裡經常要召開大規模的「四級幹部大會」(縣、公社、大隊、小隊四級幹部),在機關禮堂開會,在縣招待所吃住,吃飯也是定量。

農戶的按勞分配:農村的農民叫做「社員」,每天按時出工、收工。每個大隊分若干小隊(又叫生產隊),設小隊長,記工員。

社員又分全勞力、半勞力,18歲以下、60歲以上為半勞力。每天晚飯後,大家都要去生產隊裡記工評分,勞動一天記個圓圈,半天就在圓圈中劃條斜桿。

勞動一天,全勞力10分,半勞力就5分。到了年底,由會計為社員核算工分。分配糧食時,除基本口糧外,有工分糧,工分多的,工分糧會多一些。

購物:縣城只有一個國營的百貨公司,一個城關供銷社,一個飲食店。每個公社有一個供銷社,以各大隊設一個代銷店。一般物資都是憑票供應。

城裡只有一個理髮聯社,去理髮要先買票排隊(理髮2角)。

居民戶:居民戶比農戶的地位要高些,子女工作由國家安排(上山下鄉插隊後也先後回城安排),糧食每月憑糧證到糧站購買(大米成人月/28斤,每斤/1角4分)。

節日時,由食品站發給肉票供應2斤豬肉(豬肉每斤7角4分)。

抽煙:農民一般都是抽土煙絲和「豐產牌」(一包7分),一般通行的「鷺江牌」一包1角3分。縣領導一般抽的最好的煙也就是「大前門」4角。縣裡有的局級領導也有常年抽「鷺江牌」煙的。

農村的尿壺:廣大農村,家家戶戶,每個房間都配備一個陶質尿壺,睡覺後,到了半夜尿急,下床提起尿壺就方便。可是污染了房間,臭不可聞。

吃飯:城鄉大部分人都要吃地瓜、米,連居民戶到糧站憑糧證買米,也要搭配地瓜。社員家裡,用米和地瓜做飯,沒有米時就全吃地瓜。

縫補服裝也時尚:不管男女,衣肩破了,請製衣師傅補一大塊,也感覺挺好。褲子的膝蓋和臀部的部位破了,就請製衣師傅貼一塊新布在褲裡面,用縫紉機釘一圈又一圈,猶如樹的年輪,還覺得挺時髦。

照明:當時,全縣大部分大隊都沒有電燈。大隊開群眾大會或有文藝晚會就用汽燈,汽燈好亮,可以把整個會場照得如同白晝。農民走夜路就點火篾,手電筒筒還不是人人都有。

農民家裡普遍用簡易的煤油燈,有燈罩的「泡燈」還算高檔燈。

最常用的通訊工具:家裡有人出門,一到外地,第一件要辦的事,就是先寫一封信向家裡人報個平安。

年輕人戀愛時寫情書,就是靠寫信,寄一封平信8分,掛號信2角。

電話當時只一個大隊一部電話,那電話是用手搖的。電話打到本公社範圍內,可以在大隊打;如果打長途,就要去公社郵電代辦所打。

電報,有急事要通知在外家人,就去公社郵電代辦所發電報,按字計費。

人們最羨慕的單位:在公社所在地,人們最羨慕的單位是供銷社。在供銷社的工作人員,不但購物方便,而且買貨比別人便宜,還可以買到別人買不到的憑證供應的物資。

1981年,中央《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文革」作出徹底否定的權威定性。從那時起,幾代領導人都堅定維持了《決議》的結論,黨的所有正式文獻也都未出現過任何異議。徹底否定「文革」,不僅是全黨上下的認識,而且應當說是中國社會整體上相當穩定的共識。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小野史記閣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