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俗諺說:「有天理,才有地理」。(圖片來源:Adobe Stock)
華人普遍都相信風水,認為祖墳葬於寶地可以福蔭後代;但臺灣俗諺說:「有天理,才有地理」,或說:「心肝若好,風水免討」。要想有好地理,就要遵循天理,立身行事以德為先。
心肝若好 風水免討
後漢時期,有位孝子叫孫鐘,住在杭州府富陽縣南面、稱作「楊平山」的地方,平日靠種西瓜維生,與母親相依為命。有一天,來了三位相貌奇特的少年,他們向孫鐘討西瓜吃,吃完後說:「我等身上沒錢,卻受到你的饋贈。我們是司命之神,知道你孝順母親,又心地良善,想要指點你一番。」
其中一人指著山下的一處樹叢說:「此山風水佳,山環水抱,真龍結地,案山秀挺。將你父親的遺骨遷至該處,不久當出天子。」另一人續道:「你立即向山下走百步,再回頭看我們,你腳下所站之處便是下葬的吉穴。」
孫鐘遵照指示去做,略走了七十步左右,就回頭看那三人,三人嘆道:「你回頭得太早了,葬下只能封王。」說完就化為三支白鶴飛入雲中。後來孫鐘的後代──孫權──做了吳王。
捐地建學 風水在人心
北宋景佑二年(公元1035),范仲淹在蘇州擔任知州,他在臥龍街買了一塊地,準備建宅居住。有位風水師告訴他:「臥龍街是塊風水寶地,在這裡興建宅院必定能興旺子孫,卿相不斷,有享不盡的榮華富貴。」
范仲淹說:「既然這塊地如此好,倒不如在這裡興建學校,讓它源源不斷地為社稷培養出有用的人才,豈不是比我范家一族盡得榮華富貴要來的更好?」於是便將寶地捐出去,修建了「蘇州文廟」,還請當時的大教育家胡瑗來這裡因材施教。
范仲淹所創立的蘇州文廟開創了文廟與府學合一的體制,因辦學有方,崇文尚德,而聞名天下,為後來者效仿。該地文脈流轉,前後出了三十八名文狀元,人數是興辦州學前的五倍之多,成為名符其實的狀元之鄉。
如今書香文脈仍在延續,從前蘇州有最多的狀元,到現代則出最多的院士,這些都是范仲淹捐地辦學所打下的基礎,也是他的初衷。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