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貿易戰。(圖片來源:Adobe stock)
自從有了不同的政府以來,貿易政策便一直是爭議焦點。 在現代,許多經濟學家認為,減少國際貿易壁壘——如關稅或出口限制——有助於各方獲益。然而,各國政府往往需要在擴大貿易和保護國內產業之間進行政治權衡。 當這種衝突出現時,一國實施的貿易壁壘可能會引發貿易夥伴採取反制措施,從而形成你來我往的升級行動,這就是所謂的貿易戰。
在冷戰及其後的歲月裡,美國常被視為自由貿易的倡導者,並在1995年主導建立了世界貿易組織(WTO)。然而,與許多國家一樣,美國也曾在歷史上多次發動貿易戰,包括在當代和更早的時期。
斯穆特-霍利關稅法案(1930年)
20世紀初,美國經濟取得了長足進步。然而,1929年經濟大蕭條爆發後,由共和黨占主導的國會試圖通過對進口商品徵收關稅來保護受重創的美國農場主,使其免受外國競爭的衝擊。 經濟學家和商界領袖反對這一做法,指出當時美國已保持著貿易順差,即出口大於進口。然而,該法案仍於1930年由赫伯特.胡佛(Herbert Hoover)總統簽署生效,對近2000類進口商品徵收超過50%以上的關稅——這是美國歷史上最高的關稅之一。
該法案的通過立即引發了美國主要貿易夥伴的強烈反應,其中10個國家採取了報復性的措施。法國對美國製造的汽車徵收高額稅費,加拿大提高了對多種美國產品的關稅,同時降低了英國產品的關稅。義大利和瑞士等國甚至出現抵制美國產品的呼聲。 在這些報復措施與經濟大蕭條的雙重影響下,美國出口在隨後的幾年內減少了66%。
最終,富蘭克林.羅斯福(Franklin D.Roosevelt)總統於1934年廢除了這一關稅,並以與各國直接談判的雙邊貿易協議取而代之。《斯穆特-霍利關稅法案》自此被視為有害的「以鄰為壑」貿易政策的典型案例。
美日半導體與製造業衝突(1980年代)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後,日本得到了美國的防衛保障,同時,美國鼓勵日本的工業和經濟發展,以抗衡共產主義在亞洲的擴張。 然而,這一戰略過於成功了。在保護主義經濟政策和有利於日本的美元匯率支持下,日本成為汽車和電子產品等高端製造業出口的強國。到1980年代中期,美國對日貿易逆差已超過400億美元,占其總貿易逆差的近三分之一,這引發了美國對日本經濟主導地位的擔憂。
美國曾嘗試通過多種外交手段來解決貿易逆差問題。由於日本依賴美國提供國防保護,它同意對其汽車和鋼鐵出口實行自願配額,儘管美國同時對日本半導體產品徵收關稅。 與此同時,1985年在紐約市廣場飯店(Plaza Hotel)簽署的《廣場協議》(Plaza Accord)旨在通過讓美元對其他貨幣貶值來提高美國出口競爭力。
儘管採取了這些措施,美國對日貿易逆差在整個1980年代仍然居高不下。最終,貿易政策並未解決這一問題,更廣泛的經濟因素解決了它:1990年代日本資產泡沫破裂,導致日本經濟停滯長達十餘年。
香蕉戰爭(1993~2009年)
20世紀以來,全球香蕉市場逐漸被與美國有關聯的拉美企業所主導。然而,歐洲聯盟為來自加勒比地區前殖民地的香蕉進口設立了優惠配額。 1993年,五個拉美國家和美國就此向世貿組織提出申訴。
四年後,世貿組織做出了有利於申訴國的裁決。儘管歐盟隨後修改了規則,這一調整被視為主要是表面文章而已,未能解決核心問題。
作為回應,美國對價值近2億美元的歐洲產品實施了貿易制裁。 這場爭端持續了近十年,直至2009年才最終解決。歐盟同意降低對拉美香蕉進口的關稅,而加勒比國家則繼續享受歐盟市場的免稅准入,並獲得歐盟提供一次性的補償,以抵消競爭加劇所帶來的成本。
美歐鋼鐵關稅(2002~2003年)
美國鋼鐵業曾占全球產量的一半以上,但自1980年代以來逐漸衰落,到21世紀初,其全球市場份額已降至不足10%。在鋼鐵行業的遊說壓力下,喬治.W.布希(George W.Bush)政府於2002年對進口鋼鐵徵收高達30%的「保護性」關稅。
這一舉措引發了美國貿易夥伴的強烈反對,包括韓國、俄羅斯和歐盟,它們迅速起草了針對美國雞肉、紡織品和航空業的報復性的關稅計畫。
此外,這些關稅推高了美國依賴鋼材作為原材料的行業的成本,導致鋼鐵消費行業損失了近20萬個工作崗位——這一數字甚至超過了美國鋼鐵行業的總就業人數。2003年,世貿組織裁定這些關稅違規,美國隨後迅速撤銷了相關措施。
美中貿易戰(2018年至今)
2017年上任後,川普在其第一個總統任期內對中國商品實施了一系列廣泛的關稅。(圖片來源:ROBERTO SCHMIDT/AFP via Getty Images)
自中國在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並融入全球市場以來,它迅速成為製造和出口大國,與美國的貿易順差不斷擴大。 這一情況長期以來讓唐納德.川普(Donald Trump)總統等美國政治人士感到擔憂。川普指責中國(共)利用美國的開放貿易政策,並竊取知識產權,還導致美國製造業的就業崗位流失。
2017年上任後,川普在其第一個總統任期內對中國商品實施了一系列廣泛的關稅,涵蓋消費電子產品、醫療設備和機械零部件。作為反制,中國對美國的汽車和農業——特別是大豆產業——加徵關稅。
到川普第一任期結束時,緊張關係有所緩和。中國同意放寬對外資企業的所有許可權制,而川普政府暫停了額外的關稅計畫。然而,繼任的拜登政府並未撤銷特朗普政府的初始關稅,反而增加了新的貿易限制,包括出口限制和投資禁令。
現今
美中貿易戰在川普的第二個總統任期內仍在持續。2025年2月1日,就任不久的川普簽署行政命令,宣布對中國商品加徵10%的關稅,並對美國的另兩個最大貿易夥伴、同時也是親密盟友的墨西哥和加拿大徵收25%的關稅。 對盟友施加關稅並非史無前例,正如以往與日本和歐盟的貿易爭端所示。然而,這一輪關稅戰不僅關乎貿易問題。 在與加拿大和墨西哥領導人磋商後,川普2月3日宣布暫緩30天實施這些關稅,以換取兩國在邊境安全和毒品管制方面的承諾——這兩個問題是川普政府議程的核心。
2月27日,川普總統說,他提出的對墨西哥和加拿大進口產品加徵25%的關稅將於3月4日開始實施,並將在此前加征的10%關稅的基礎上,再對中國進口產品加徵10%的關稅。他提到的原因是來自這些國家的致命毒品仍在源源不斷地湧進美國。
隨著全球自由貿易共識逐漸瓦解,貿易政策日益成為實現更廣泛政治目標的工具。
責任編輯:文麗 来源:美國之音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