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子女發生衝突時,記住6個字就夠了。(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孩子小時候總黏著我們,問這問那,父母在他們心中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當他們長大了,翅膀硬了,開始飛向自己的天空。有時候,他們的冷漠、頂撞、不理解,會讓身為父母的我們困惑、失落。
面對這些變化,憤怒和講道理,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式。相反,我們需要更多的理解和包容。在生活中,當與子女發生衝突時,我們不需要憤怒,也不需要講道理,只要記住這6個字,就夠了。
一、不怒:冷靜面對冷漠
有這樣的一則新聞:一位年邁的母親,因為子女不常回家看望,孤獨地生活在老舊的小區里。每當夜深人靜時,她總是一個人坐在窗前,望著窗外的星空,心裡滿是期盼,也滿是無奈。
這位母親有三個子女,他們都在外地工作,忙於自己的生活和事業。雖然他們偶爾也會打電話回家,但真正陪伴在她身邊的時間卻屈指可數。
她生日的時候,她生病的時候,甚至逢年過節,子女們總是以工作忙為由,很少回家。
即便如此,這位母親也沒有憤怒,更沒有在外人面前抱怨子女。相反,她選擇了理解和包容。
她知道,子女們在外打拼也不容易,他們有自己的生活壓力和追求。她就常常對鄰居說:「他們忙,我理解,只要他們過得好,我就放心了。」
面對孩子的冷漠或不孝順,憤怒和指責並不能解決問題,反而可能加劇矛盾。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學會理解和包容。
二、不爭:不與子女爭吵 以退為進
老張是個退休工人,他的兒子小張在外地工作,每年也就過年的時候能回家待幾天。去年過年,小張回家,本是一家團聚的好日子,卻因為一些瑣事和老張吵了起來。
小張抱怨家裡沒有Wi-Fi,老張則責怪他回家就知道玩手機,甚麽事情都不干。小張又提出要換工作,老張卻擔心他頻繁跳槽影響穩定,兩人你一言我一語,氣氛越來越緊張。最終,小張提前結束了假期,出去工作了。
事後,老張想來想去,想了很久。他對兒子的擔憂和不滿,其實都是關心他。但話一說出來,帶點情緒,意思就有點不對了,反而讓兒子感到反感。
今年過年,小張再次回家,老張就沒有再嘮叨太多。兒子想玩手機就玩吧,不做家務也沒事,回來安安心心過個年,也就這麼幾天,省點心,少點事,大家都好。
面對子女的叛逆或不理解,爭吵和指責解決不了甚麽問題。相反,有時候,少說一兩句,多一點理解,比千言萬語更有力量。
父母與子女之間,因為年齡、經歷、觀念的不同,難免會有分歧。但只要我們願意放下成見,用心傾聽,還是能溝通個一二的。
三、不議:不在人前說子女不好
在小區里,我們經常能聽到一些家長里短。這位大姐抱怨說,她的兒子已經三十多歲了,還不願意結婚,讓她在親戚朋友面前抬不起頭。那位大姐則說,她的女兒總是換工作,讓她很擔心。
這樣的閒聊,聽起來似乎只是普通的家長里短,但實際上,讓子女們知道了,孩子們可能會因此感到壓力,甚至產生叛逆心理,進一步和父母疏遠。
家裡的事,就在家裡說,子女的事,和老伴說一說,就可以了,沒必要拿到人前來閒聊。
總之,父母與子女之間,是一場漸行漸遠的別離,也是且行且珍惜的修行。到了這個年紀,和子女相處,不怒,不爭,不議,多一些理解和包容,少一些責怪與抱怨,比甚麽都好。照顧好自己的情緒和身體,安度幸福晚年才是首要。
責任編輯:方察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