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0日,在弗吉尼亞州阿靈頓長橋公園游泳健身中心,一名投票站工作人員在弗吉尼亞州提前投票首日準備接受選民投票。弗吉尼亞州、明尼蘇達州和南達科他州的總統選舉和地方選舉已經開始投票。(圖片來源:Andrew Harnik/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4年9月23日訊】(看中國記者路克編譯)在今年的總統大選中,尚未決定支持誰的美國選民只佔整體選民中的一小部分。根據8月進行的一項NPR/PBS News/Marist調查,只有2%的選民尚未決定。而在賓夕法尼亞州,一項富蘭克林與馬歇爾學院的調查顯示,那裡仍有3%的選民尚未做出決定。
這些選民可能認為他們的投票無關緊要,因為他們覺得選舉結果已成定局。
研究人員唐指出,越是重大且困難的決定,人們越容易相信命運會主導他們的選擇。
「如果他們認為結果是注定的,可能就不會太投入,也不願意做出承諾,」她解釋道。「選舉很容易讓人相信命運,因為它不僅是一個重要的決定,而且個人的選票只是幾百萬分之一。」
當人們感到壓力或困惑時,例如面對勢均力敵的總統競選,他們更容易認為自己的影響微不足道。
「這類選民可能不願積極參與,也不願做出明確的選擇,因為他們覺得結果已經注定了,」唐說。
這些選民也可能在等待候選人就他們關注的具體問題發表明確立場。克魯普尼科夫指出,猶豫不決的選民有時被視為「最佳」選民,因為他們會花時間深思熟慮;而有時又被視為「最差」選民,因他們在面對兩個截然不同的選擇時難以決策。正因為如此,猶豫不決的選民經常成為深夜脫口秀節目調侃的對象。
克魯普尼科夫還提到,「猶豫不決」這一標籤涵蓋了那些在某些問題上立場明確,但卻難以找到符合他們偏好的候選人的人。
實際上,猶豫不決的選民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多。華盛頓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托尼.格林沃爾德的研究表明,民意調查可能低估了猶豫不決選民的數量。
「許多猶豫不決的選民可能不願意接受民調,而民調機構對如何處理樣本偏差常常諱莫如深,然而在招募參與者時,這種偏差是難以避免的,」他說。
儘管隨著11月5日選舉的臨近,猶豫不決的選民人數可能會減少,但社會心理學家馬爾特.弗里斯指出,研究表明,一些選民甚至在選舉當天仍然未做決定。
不過,弗里斯和其他專家一致認為,大多數猶豫不決的選民早已傾向某一方,只是自己尚未意識到而已。
「我懷疑,如果民調機構更加堅持地詢問投票意向,猶豫不決的選民會大幅減少,」他說。
在如此緊張的選舉中,即便是幾個百分點的差距也可能影響結果,正如2016年和2020年一樣。
然而,隨著11月5日的臨近,堅定的選民或許會納悶:怎麼還有人猶豫不決呢?
為瞭解這種心理,我們採訪了幾位研究投票行為和決策的社會心理學專家。以下是他們的看法:
有些選民可能已無意識地偏向某一方,只是沒有告訴民調機構。
普林斯頓大學神經科學教授Sam Wang表示,人們並不總是提前意識到自己的選擇。例如,我可能現在不知道下週二午餐吃什麼,但如果有人研究我的飲食習慣,他們大概能猜出我會選擇三明治還是壽司。
換句話說,即便選民自己覺得尚未做出決定,他們可能早已在潛意識中有所偏向。
Wang補充道,這就是為什麼民調會詢問人們的偏好,但這種調查仍依賴於人們表達偏好的能力。
他們並不無知,只是需要更多時間來做出決定。
正如Wang在2008年與神經科學家喬舒亞.戈爾德共同撰寫的《紐約時報》專欄中指出的,猶豫不決的選民可能比你想像中更加理性。「他們並非對選舉漠不關心,而是願意花更多時間思考。」
科學家解釋,大多數人在收集到足夠證據後就會做出決定,而堅定的選民大腦已經開始為其他問題騰出精力。
他們可能是保守派或中間派,對自己黨派的候選人感到不滿。
俄亥俄衛斯理大學的政治學教授Brianna N.Mack認為,搖擺不定的選民一詞有時用詞不當,尤其在特朗普參加的選舉中。
她表示,「有些選民傾向保守派或中間派,在當前的兩極化環境下,寧願表現出猶豫不決,也不願輕易表態。」
密歇根大學教授Yanna Krupnikov指出,有些選民的猶豫不決其實是在糾結自己是否能接受投票給其中一個候選人。
他們可能認為候選人之間差異不大。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