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夫當關 地形對現代戰爭的影響(組圖)

作者:Eagle Vision 發表:2023-11-18 05:47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特大

美军阿富汗一场山地战的战术
美軍阿富汗一場山地戰的戰術(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古代戰爭以地面作戰為主,加之冷兵器的殺傷距離有限,因此,雙方交戰的戰場範圍有限,地形往往會成為戰爭的決定因素。中國歷史上為人熟知的幾個重要的關隘,如山海關、潼關和劍門關等等,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唐朝李白〈蜀道難〉中就有讚歎劍門關的詩句:「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那麼,有讀者肯定會問,在現代戰爭,以飛機大炮,甚至是核武器的戰爭中,地形對現代戰爭的影響到底如何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讓我們一起看看古人對地形的研究吧。《孫子兵法》中專門有〈地形〉一篇,其中詳細講解的對於通、掛、支、隘、險和遠6種地形以及應對策略,並且總結為:「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敵制勝,計險厄遠近,上將之道也。知此而用戰者必勝,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意思是將帥如果不懂研究地形的險易,計算道路的遠近,充分利用地形,讓其成為用兵的輔助力量,制定取勝計畫,就必然失敗。西漢時期劉安創作的兵書《淮南子‧兵略訓》中說「山陵丘阜,林叢險阻,可以伏匿而不見形者也」,在戰術角度上提出利用山地丘陵、叢林險阻等有利的自然條件來隱藏部隊進行埋伏襲擊的方法。劉安的思想在歐洲大陸的條頓堡森林戰役中被條頓人完美實現了。當時條頓人將羅馬軍團引誘至道路狹窄的森林中,迫使羅馬人不得不排成縱隊行軍,無法組成其特有的大型方陣,而條頓人利用地形居高臨下投擲標槍,最終羅馬軍團全軍覆沒。

在現代戰爭中,隨著高科技武器的發展,作戰從平面作戰擴展到立體作戰,但是地形仍是戰場環境的基本組成,戰術價值有增無減,影響作戰的環境因素不僅僅是地表形態,還包括天氣、風速等氣候條件。這要求現代軍隊要從更廣的範圍內理解地形,在更深的意義上認識地形,在更高的層次上研究地形,辯證地權衡地形於勝負之利弊。各國軍隊也一直重視地形對現代戰場的影響,目前美軍軍官的基礎訓練中所必學的METT-T分析中的第二個T就是地形(Terrain)。

有讀者可能會說在當今條件下,只要裝備足夠,甚麼河流、山川、海峽等天然地形都不是問題,弄個直升機機降大軍,都能飛過去。大陸有不少「狂熱粉紅」就是這個觀點。先不說平均寬度180公里對於軍隊後勤的挑戰,對與中共一直希望的登陸作戰是典型的易進難出戰場,就如同《孫子兵法》所說的「支形」,「敵雖利我,我無出也;引而去之,令敵半出而擊之,利」,都屬於不勝則慘敗的情況。與中共一直迴避的金門登陸慘敗相同,二戰期間,在諾曼底登陸的成功之前,英美軍隊有過一場慘痛的失敗。1942年6月英美與蘇聯達成開闢歐洲第二戰場的共識,在蘇聯強烈要求下,當年8月英國倉促組織登陸戰,組織6018人的突擊部隊在法國第厄普登陸,結果遭到慘敗,傷亡5810人,傷亡率高達96.5%。

第厄普登陆作战中被摧毁的登陆艇起火与加拿大士兵死在沙滩上
第厄普登陸作戰中被摧毀的登陸艇起火與死在沙灘上的加拿大士兵。
(圖片來源:Bundesarchiv Bild 101I-291-1229-12 / Meyer; Wiltberger / CC-BY-SA 3.0)

不單單是現代的登陸作戰印證了古人對地形的理論仍然適合於現代戰爭,其實其他關於地形的論述也有現實戰例可供參考。大家可能經常聽到戰鬥中有「搶占制高點」的說法。在地勢平坦且有高地的戰場,先敵搶占高地作為依托往往是戰爭勝敗的關鍵,《孫子兵法》中的「險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陽以待敵」就是這個意思。在這方面,以色列人經驗豐富。戈蘭高地位於敘利亞西南邊陲,約旦河谷地東側,與以色列接壤,從戈蘭高地可以俯瞰以色列加利利谷地。高地南北長71公里,中部最寬處約43公里,面積1150平方公里。高地上公路交通網密布,有公路直通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只有60公里路程,高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整個高地南部為地勢平坦的農耕區,北部為林木和灌叢所覆蓋的牧場,因此整個地區便於機械化部隊的機動,幾乎沒有交通限制。在第三次中東戰爭占據戈蘭高地後,以色列依托山坡等修築了大量據點和軍事基地。在1973年的戈蘭高地坦克戰中,掌握了制高點的以色列的第七裝甲旅,利用地形優勢,彌補了軍力不足,抵擋了敘利亞3個坦克旅的800輛坦克和3個步兵師的進攻,擊毀敘利亞坦克250多輛,裝甲車260多輛。戈蘭高地對於以色列的生存十分重要。這也是為甚麼在巴以和談中,以色列寧可放棄西奈半島和約旦西岸也要保留對戈蘭高地的控制的原因。

與高地相反,平坦的地形一直是裝甲力量發揮作用的地方。以二戰為例,戰爭爆發初期,德軍的裝甲部隊在波蘭平原上將閃電戰術發揮得淋漓盡致。在後來進攻法國時也在一馬平川的西歐平原上橫掃了英法聯軍。在後來的巴巴羅薩行動中,前蘇聯西部的平原地區也成了德軍裝甲部隊表演的舞臺。冷戰期間,北約國家十分忌憚前蘇聯的裝甲洪流,在沒有有利地形作為防守屏障的歐洲,甚至提出利用小型核子炮彈作為抵擋蘇軍進攻的殺手鐧。但是,和其他事情一樣,地形在戰爭中也有其兩面性。近期的俄烏衝突當中,在平坦的烏克蘭東部地區,不論是俄軍的T80/T90,還是北約援助烏軍的豹2/挑戰者在開闊的地形上容易暴露,在各種反坦克武器,地雷和火炮的威脅下不得不放棄正面強攻,轉而利用森林、山脊、鐵路等天然地形的掩護開展進攻和防守,這其實也與《孫子兵法》中「遠形者,勢均,難以挑戰,戰而不利」的道理暗合。

另外,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現代裝備的進步,對於克服天然地形障礙的幫助似乎沒有達到人們預期效果。我們還是以俄烏衝突為例。二戰期間,在戰爭初期德軍閃擊戰期間,還是後期蘇軍大舉反攻階段,烏克蘭東部地區大大小小的河流並沒有對交戰雙方帶來多少影響。不說北頓涅茨河,就是歐洲第四大河的第聶伯河也沒有成為雙方作為依托的防禦屏障。德軍和蘇軍的後勤保障都較為輕鬆地克服了河流造成的困擾,保證了百萬大軍的作戰需求。但是目前的俄烏雙方的表現都很拉跨。第聶伯河成了雙方誰也難以逾越的天然分界線,北頓涅茨河的各個小的支流都成功地將整條戰線分隔成若干相對獨立的對峙區域。這也從另一方面證明了對於戰爭的影響上有著比技術裝備、天氣和地形更重要的因素存在。


責任編輯:李靜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