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政府2度禁新年 「元宵」和除夕犯了誰的忌?(圖)

作者:禾子整理 發表:2023-10-27 08:0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6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清代丁觀鵬《太平春市圖》,描繪新春時節鄉間歡樂的景象,攤販賣爆竹(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中國人最早的曆法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發明的,所以稱為「黃曆」,又稱「老黃曆」、「皇歷」、「通勝」等,傳統曆法不僅限於農業,它和老百姓日常生活,各種年節、祭祀活動直接相關。

皇曆十二月晦日,是傳統新年除夕。這一天也是除舊迎新的盛大日子,家家戶戶團圓吃年夜飯。傳統上,除夕是「祭神祭祖」的日子,也有將祖先請回來團圓的意思。普通的春節慶典基本上在漢朝時就已經固定成型了;唐朝還曾經實行過新年放七天假的制度。到宋朝時,火藥的發明使新年放鞭炮開始成為了普遍的習俗。

民國政府2次禁「春節」

百年前辛亥革命爆發和民國建立,成為中國傳統社會一次重大轉型的開端。民國初年實行了相當數量的革命性的政策。比如剪辮子等,而當時皇曆新年也被歸為查禁之列。

具體說來,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後,引進西洋曆法,改變傳統的正朔,以公曆為標準紀年,將1912年1月1日定為民國元年元旦。

1912年1月2日,孫中山南京臨時政府發布《臨時大總統改歷改元通電》:「中華民國改用陽曆,以黃帝紀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為中華民國元年元旦。經由各省代表團議決,由本總統頒行。」

新政府「改歷改元」,原是延續革命精神,欲與清王朝徹底決裂,移風易俗,改造社會,還有追求世界大同、與國際接軌的意思。改用陽曆(又作國曆、新曆),也就廢除了農曆(又作舊曆、廢歷、夏曆、古歷),按舊曆計算的傳統除夕便在取締之列。

不過在1912年初,孫中山民國政府還只能控制南方數省,國內還處於南北內戰中,因此當時民國政府的決定並非通行全國。

況且雖然明文廢止了舊曆,但千年來民眾生活,都是遵照農曆的歲時節令安排農事。婚喪嫁娶、乃至廟會賽會,無一不是遵照農曆。

這樣,在中國就出現了兩種曆法體系,一種是官方推行的西洋陽曆體系,作為公共行政、執法、國際交往的時間標準;一種是傳統社會的舊曆,百姓們按習慣沿用。

雖然官方的禁令在民間受到無視,這種相安無事的官、民過年也持續了一段時間。袁世凱掌控局勢後,繼續推行新曆,在1913年7月,民國政府內務總長朱啟鈐向袁世凱遞交了一份報告,建議將黃曆年定為「春節」,雖然不再將它視為新年,但認可它節日的地位,同時給公務人員也放假一天,讓其可以和家人慶祝黃曆年。袁世凱對這一建議非常滿意,立即批准實行,黃曆年在中國恢復成為節日,而且被正式定名為「春節」。

1928年,北伐戰爭之後蔣介石統一中國。1928年5月7日,他手下的內政部又提交報告說「十餘年來,依然沿用舊曆,罔知改正」,並特地制定了8條辦法,以徹底消除黃曆的影響。這8條辦法之中,第2條,嚴禁私售農曆及公曆與農曆對照的曆書;第3條,嚴禁全國各個機關、學校和團體在一切黃曆節令放假。第4條則是要求民眾將一切與舊曆年節相關的娛樂慶祝活動按照公曆日期舉行。

所以此後,已經改名叫「春節」的新年再次被政府取締了,而且這次的禁令非常詳細。1930年,國民政府還再次發布通知,要求各地人民將所有新年相關慶祝活動全都轉移到公曆年前後舉行。並要求全國所有機關不得在「春節」放假。

而在政府力量較為薄弱的農村地區,則更是一切照舊,「春節」期間民眾仍然是大肆慶祝,禁令完全成為了空文。春節「屢禁不止」這種情況持續了幾年之後,國民政府也明白了禁止春節是不可能的,因此在1934年廢止了相關規定。可能是因為,面對強大的傳統習慣和民俗文化,國民政府最終意識到強制廢除春節不合適,到1934年春節的時候,政府表示對於民間習俗不再進行干涉。

元宵節吃元宵 歷史上袁世凱最討厭「袁消」

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春燈節」,是皇歷新年之後的第一個重要傳統節日,也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一年一度「東風夜放花千樹」的元宵節,深受民間老百姓的喜愛。

對元宵節頭疼不已且深惡痛絕的歷史名人,當首推袁世凱。袁世凱復辟帝制後曾對元宵兩易其名。

當時因「元宵」與「袁消」諧音,袁世凱感到很不吉利,於是下令全國,慶賀元宵節時,民間吃「元宵」改為吃「湯圓」。不過他後來轉而一想,「湯圓」——「湯袁」,不成了「湯煮袁世凱」嗎?於是再次下旨,全國將「湯圓」改稱「湯團」。

當時民間流傳著這樣一首歌謠:大總統,洪憲年,「元宵」改名稱「湯圓」;明年元宵後,誰還叫「湯團」。「袁消」後,有好事者曾就此事作了一首打油詩:「詩吟圓子溯前朝,蒸化煮時水上漂。洪憲當年使禁令,沿街不許喊元宵。」

說起來中國歷史上的文字避諱,最早始於周代,成於秦代,盛於唐、宋。古人因為政治而避諱一些文字。

比如在唐朝時,楊密曾經在揚州擔任過地方官,由於受朝廷避諱規定的影響,揚州人避諱聖賢揚密,一直把「蜂蜜」叫「蜂糖」。

袁世凱討厭元宵,就是一種大肆施行的政治避諱,除了元宵外,他還下令將煤鋪的「元煤」商號字樣塗掉,就擔心「袁沒」。

文化大革命「革新年的命」

上世紀60年代文革動亂中,幾乎所有的傳統都被當作「四舊」破除了。1967年,中國開始「破四舊」,掀起革新年命運動。最先是上海造反派成員章仁興,在1月25日的《解放日報》以「革命造反派來信」的形式發表了新年不回家的倡議。報社配發的評論宣布:新年算得了啥!我們無產階級革命造反派的最盛大的節日來到了!

春節
中共文革中取消過年。(圖片來源:網上截圖)

於是全國各地的報紙紛紛刊登所謂「讀者來信」和「倡議書」,開足馬力大造輿論。人民日報也刊登了了「五十七個革命組織聯合發出破除舊風俗,新年不休假,開展群眾性奪權鬥爭」的倡議書。

這下子不得了了,1月29日,中央便順應「廣大革命群眾的要求」,發布了新年不放假的通知。通知全文如下——

「我國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開始了新階段。當前正處在無產階級革命派大聯合,以排山倒海之勢,向黨內一小撮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展開全面奪權鬥爭的關鍵時刻。根據廣大革命群眾的要求,為了堅決執行我們偉大領袖毛主席提出的抓革命、促生產的方針,奪取革命、生產雙勝利,將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推向新的高潮,國務院決定:一九六七年新年不放假;職工探親假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暫停執行,以後再補。」

從此以後十多年,中國人過的是「革命化」新年。那是個什麼景象?全國上下「移風易俗過新年,大年三十不歇腳」「幹到臘月二十九,吃完餃子初一早晨就動手幹活!」。不准放鞭炮、不准燒香拜佛、不准滾龍舞獅。過年不准說「恭喜發財!」,要說「祝您今年見到毛主席!」之類,「革命年」一過十三年。

有人說,那和民國時期一樣,農村情況還好?非也。文革期間,農村也興「過年革命」,一點不亞於城市,農民唱語錄歌不准放鞭炮。農村家家「移風易俗」,看革命現代戲。文革中,在農村,正月裡的社戲、娛樂活動也都革了命,民間許多歡慶新年的傳統活動和儀式,如扎花燈、舞龍、耍獅子等,都銷聲匿跡了。取而代之的是革命樣板戲,高蹺上的才子佳人、英雄好漢變成樣板戲裡的楊子榮、李玉和、李鐵梅、沙奶奶、阿慶嫂。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