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大「社交殺手」的共性 你身邊肯定有(組圖)



人與人之間的邊界感,應該得到尊重和保護。

現實當中,有這麼一種人,熱情似火,愛心爆棚。不過他們彷彿聽不懂「弦外之音」,看不到「隱性規則」,無形當中令人厭煩。

他們自己也很納悶,明明掏心掏肺的,怎麼不受人待見呢?

其實,和他們在一起,那種步步緊逼的關心,讓人猶如離水的魚,分分鐘感到窒息。他們這種人壞嗎?不見得壞,但他們屬於「沒有邊界感的人」,也有人說他們是「社交殺手」。

作者青音在《幸福的體質》一書中寫道:什麼是邊界感?

於人而言,邊界感就是個人的隱私和底線;

於事而言,邊界感就是自己的事、別人的事和老天的事。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小世界,有不願與外人道的喜怒哀樂,而作為外人的我們,貿然打破,只會徒增尷尬。

再親近的關係,也要留有邊界。

守住自己的邊界,尊重他人的邊界,才能相處自如,久處不厭。

沒有邊界感的朋友 不長久

在《史記·孔子世家》中,孔子對老子說:「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

意思是,聰明的人如果發生不幸,是因為喜歡議論別人;博學善辯的人如果發生不幸,是因為喜歡揭人短處。

而一旦與人熟悉後,時常會出現這樣的問題。

模糊了邊界,彼此的交往更是失去了底線。看似無話不談,實則是另一方的容忍。

直至對方忍無可忍,便從此絕交,甚至可能交惡。

曾看到有位網友分享的故事。

剛畢業時,他順利找到工作,租了一個十幾平帶廚房的小房間,雖然空間跼促但也還算滿足。

可搬進去後,有兩個朋友經常過去住。他想大家都沒畢業多久,就當幫忙了。

沒想到他們一住就是三個月,幾個人擠在一張床上,最後還是他去打了地鋪。

他也多次暗示:工作穩定了嗎?有看到合適的房子嗎?

但對方充耳不聞,繼續宅在房間裡打遊戲。

最終忍無可忍,他選擇了退租,並且之後再也沒有聯繫。

古語曾說:別把自己的腳,伸進別人的鞋裡。

真正的朋友,是懂得尊重彼此的邊界,在不該說、不該做的事情上不逾矩。

金庸先生的好友黃永玉在畫界被人稱為「鬼才」,畫像栩栩如生,深受大眾喜愛。

他賣畫有個習慣,定好的價格絕不會變。有次一位富商向他買畫,覺得有點高,想讓他降降價,但被果斷拒絕。

富商就迂迴地找到金庸,想讓他幫忙去商量,被金庸先生一口回絕。

金庸說:我要出面說情,那是讓他為難。他給面子,壞了自己的規矩;不給面子,難堪的是我,我又何必呢?

即便交往再深,也懂得遵守對方的邊界,不壞對方的規矩,不打自己的臉。

對於那些沒有邊界感的朋友,果斷選擇遠離,不必為這段友誼的結束而感到惋惜。

面對懂得適可而止,不越界的人,也請你尊重邊界,做長久的朋友,別成為那個讓彼此尷尬的人。

沒有邊界感的親戚 少走動

心理學專家曾奇峰說過一個比喻:

「懸崖的邊界很清楚,所以我們不會靠得太近;但是水的邊界比較模糊,所以經常會淹死人。」

在自然界中,邊界不清猶如陷阱,能殺人於無形。

在人際交往時,模糊不清的邊界也會給人帶來傷害,甚至造成難以挽回的結果。


得寸進尺的不是好親戚。

看《奇葩說》時,陳銘老師說了一件他的親身經歷。

他的父親是一名警察,在那個年代從農村到城市奮鬥,幾十年時間,混得也還不錯,於是就有不少親戚找上來:

「這個工作,可不可以安排一下?」

「你是公安局的,辦個戶口不就順道的事?」

甚至有親戚連招呼也不打,直接來家裡吃飯,吃完也不走,就這麼住下了。

面對這些「不知分寸、得寸進尺」的親戚,陳銘一家不堪其擾。直至陳銘父親醉酒發飆:「你們別認我這個四叔了!」

從那之後,和親戚的來往就越來越少了。

路遙曾在《平凡的世界》一書中寫道:

一旦我們長大成人,開始獨立生活,我們便很快知道,親戚關係常常是庸俗的。

互相設法沾光,沾不上就翻白眼,甚至你生活中最大的困難常常是親戚們造成的。

親戚二字,有的人是當作血緣的延續和傳承,而有的人卻認為是與己方便。

沾一點光、托一點事,賣的是親,耗的是情。

等情耗沒了,親也賣得差不多,剩下的那層關係,一捅就破。

所以,面對那些時常越界的親戚,與其等著被捅破,不如減少聯繫。

沒有邊界感的父母 養巨嬰?

中國式父母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我們都是為了你好。

父母對子女的付出毋庸置疑,但我們時常看見,很多父母的付出總是得不到孩子的理解。

最大的問題就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邊界模糊,控制太強。

倫敦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父母的控制行為,和孩子以後生活中的心理健康問題之間存在關聯。

之前在網上看到一個心理諮詢案例,一個女孩說:我真的很想和父母脫離關係。

父母
家長要自覺尊重孩子的隱私。(以上圖片來源: Adobe Stock)

她從五年級開始寫日記,卻發現父母時常偷看自己的日記。

她屢次告訴父母不要偷看,甚至上了鎖,可父母甚至撬壞了鎖去看。

直到她歇斯底里地撕爛了日記,父母才有所收斂,但這段經歷讓她不願再寫。

上高中後,父母又時常直接闖進她的房間,連一聲敲門都沒有。

她反鎖時,父母就一直在門口說有事找她,直到她把門打開。

晚上睡覺,更是不讓她關房門,看到她關了,也要過去打開。

高中第二年,女生就以學習任務重為由申請住校,越來越不願意和父母交流。

也許在父母眼裡,孩子不應該對他們有秘密,所以當他們發現,孩子開始有自己的世界、自己的想法時,就會強烈地想要跨越這條邊界。

但父母對於孩子的義務,是引導他們找到更好的自己,而不是掌控對方。

任何關係都要有邊界感,如果失去了邊界,即使是愛,也會變成消極的東西。

父母對孩子而言,應該是成長路上的護航者,而不是皮影戲裡的牽繩人。

孩子更不該成為父母掌控下的提線木偶,而是從教育中,構建健全的人格,建立屬於自己的邊界,學會分寸,懂得尊重。

千萬別讓作為父母的你,成為孩子人生中遇見的第一個「災難」。

別讓孩子變成下一個「巨嬰」。

這就是「社交殺手」們的共性:「邊界感」皆無。他們不懂,越是親近的關係,越是要保持邊界,讓彼此都能有自由呼吸的空間。這是人人都能遇得到的,幾乎人人身邊都有這樣的人。我們無法一夜之間改變他人,只有首先從自我做起,儘量遇事多反思,讓自己對他人保有「邊界感」。



責任編輯:舒和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