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爭於萬物 故莫能與之爭(圖)

作者:秦山整理 發表:2023-01-24 00:0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無爭於萬物 故莫能與之爭
《淮南子》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部重要典籍。(圖片來源:看中國製作)

淮南子》是西漢皇族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收集史料、文獻集體編寫而成的一部著作,又名《淮南鴻烈》《劉安子》。梁啟超說:「《淮南鴻烈》為西漢道家言之淵府,其書博大而和有條貫,漢人著述中第一流也。」

《淮南子》成於眾手,內容廣博,融合先秦諸子的思想。《淮南子》於20世紀有英文和日文的全譯本,以及法文和德文的節譯本,是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典籍。

本篇為讀者介紹《淮南子》中《原道》的部分內容。

[原文]夫鏡水之與形接也,不設智故,而方圓曲直弗能逃也。是故響不肆應,而景不一設,叫呼彷彿,默然自得。

[大意]鏡子、明淨的水與各種形體相遇時,它們並不施用智慧機巧,而事物的方、圓、曲、直等形狀都無可逃避的如實照映出來。因此回音對聲響的回應不是任意而為的,影子因形體而出現卻不施用一點機巧,影像與形體相映照。這回音、影子都是自然而然出現的。一切都顯得悠然自得,無所用心。

[原文]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而後動,性之害也。物至而神應,知之動也。知與物接,而好憎生焉。好憎成形而知誘於外,不能反己,而天理滅矣。

[大意]人天生喜歡恬靜,這是人的本性。受到外物誘惑後才動情慾的,這樣本性也就受到了傷害。事物出現而使精神感應,這是人的知覺活動。人的知覺和事物相接觸後,好惡、愛憎之情也就產生了。好惡、愛憎之情體現在人的行動上,而人的知覺又受到外來事物的迷惑,以致使人不能返還到人的本性,那就會使人的天性衰減。

[原文]故達於道者,不以人易天;外與物化,而內不失其情。至無而供其求,時騁而要其宿。小大修短,各有其具,萬物之至,騰湧肴亂而不失其數。是以處上而民弗重,居前而眾弗害,天下歸之,姦邪畏之。以其無爭於萬物也,故莫能與之爭。

[大意]所以,通達於道的人是不以人間利慾而改變天性的,即使外隨物化而內心都不會喪失原有的本性。道儘管看上去似乎虛無至極,但卻能滿足萬物之需求,時時變化卻能使萬物歸返自身,彙集萬物的歸宿。

道又具備應付萬物的大小長短之能力,所以當萬物紛至沓來、淆亂騰湧、紛亂不已時,道都能處置有序,他都不會違背它們各自的內部規律。

因此,得道者身居上位時,民眾不會感到有欺壓之感,身處前列時,民眾不會感到有危害之感,這樣天下能歸附他,姦邪之徒畏懼他。正因為他不與萬物相,所以也沒有人能與他相爭。

(待續)

責任編輯:申思茗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