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園長廊的右軍題扇繪畫故事。(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入木三分」這則成語原是形容書法筆力剛勁有力,後來用以比喻對文章或事物見解深刻、透徹。
「入木三分」出自唐代張懷瓘《書斷‧王羲之》。王羲之是東晉的書法家,被後人尊為「書聖」。「入木三分」這則成語所描述的就是他腕勁沉穩,筆力遒健,寫出的字好像刀刻一般,每個字都能滲入木頭三分多的故事。
成語「入木三分」的由來
一般而言,秀麗的字體會顯得柔弱無力,而蒼勁挺拔的字,又常會顯得厚重剛硬,然而,王羲之所寫的字,卻是秀麗中透著蒼勁,柔和中帶著剛強,剛柔並濟,風格超凡。他在三十三歲時寫的《蘭亭集序》,以及三十七歲時寫的《黃庭經》,一向被譽為書法藝術中極佳的小楷範本。
據說,有一次皇帝在北郊舉行祭祀的儀式,必須更換原本已寫有祝祭文的木板,工人們在削去王羲之寫過的木板時,發現他的筆跡竟然透入木板有三分之深,由此可見王羲之筆力的雄厚強勁,因此,後人便稱王羲之所寫的字「入木三分」。
「書聖」王羲之的故事
王羲之,字逸少,東晉會稽人,曾經擔任右軍將軍,因此又稱為「王右軍」。他是晉朝著名的書法家,擅長行、草和楷書。關於他的書法故事多得不勝枚舉,其中又以下述這些例子最為經典。
據説王羲之很喜歡鵝,常常望著河裡戲水的鵝發呆,後來又從鵝的動作中領悟出運筆的原理,這對他的書法技藝有很大的幫助。有一次,他到一座道觀遊玩,看到一群鵝非常可愛,便請求道士賣給他。道觀裡的道士早就欽慕他的書法,便請他寫部《黃庭堅》作為交換。於是王羲之給觀裡寫了部《黃庭經》,道士便把那些鵝送給了他。
王羲之的字寫得好,雖然與他的資質聰穎有關,但最重要的關鍵原因還是由於他的刻苦練習。他為了把字練好,不論何時何地,心裡總是想著字體的結構,揣摩著字的架構和氣勢,而且,他每天練完字,就會到後花園的池塘邊清洗筆硯,久了之後,整池的水都被墨汁給染黑了,由此可見王羲之練字是何等的勤奮刻苦!
還有一次,王羲之獨自一人在山下散步。忽然,他看見一位年邁的老婦人拿著十幾把紙扇,要到集市上去賣。每把紙扇只能賣二十錢,王羲之見老婦人十分貧苦,就借來筆墨,在每把扇子上題了字,老婦人見他在白白淨淨的紙扇上寫了字,非常生氣。王羲之見狀笑道:「您只要説這是王右軍寫的,保你每把紙扇能賣一百錢!」老婦人接過紙扇,半信半疑地來到市場上,並照著他的話叫賣了一番。人們聽了,馬上爭先恐後地掏錢購買,不到一會兒工夫,十幾把扇子都被搶購一空,此時,老婦人才欣慰地笑了。
来源:看中國週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