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向來喜歡前往寺廟等地遊歷。寺院示意圖。(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古代詩人喜歡四處遊歷,而寺院正是他們最常去的地方之一。因此,不少古人創作了許許多多與寺院相關的詩詞,例如本文要提及的這一首由唐朝山水田園派詩人常建所寫的《題破山寺後禪院》。這首詩作所展現出來的境界,有著非常獨特的地方。在眾多傳世的修行詩中,它可謂是一首十分罕見的作品。
常建創作的《題破山寺後禪院》,是一首描寫山水田園的五言律詩:「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但餘鐘磬音(另一版本為:唯聞鐘磬音)」。
這首詩之所以流傳廣泛,與常建的寫作方式有關。有人寫詩喜歡用典故,聽起來有些空洞,但這一首詩卻十分不同。「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起句非常簡單的敘事方式,早晨我去遊覽古寺,剛升起的太陽照在高高的山林上。句句樸實無華,卻朗朗上口。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僧人們打禪的地方,要通過一段曲折的小路,在深深的花木之中。一個「幽」字,使得禪房增添了幾分神秘感。又有「曲徑」修辭,更顯打禪修行的不易曲折。而「花木」又有山林之意,有些隱居隱士的味道。
向來修行的事情,都是很難言傳的。古人才說「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至於另一位田園詩派詩人東晉的陶淵明則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說法。「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寥寥兩句,就把那種修行中不可言傳的境界表達出來,真有鬼斧神工之秒。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但餘鐘磬音」後四句,以動來表現靜。山中的樹在微風下,葉子會晃動。這種晃動使得透過來的光一閃一閃的。小鳥為此活躍;深潭的影子一動不動,瞬間將內心的雜念洗滌一空;除了鐘磬之音,一切都消音了。特指心中只有修行的一念,這在修煉界是一種入定的感覺。
在修煉界,最難形容的就是入定。在定中什麼也沒有,又怎麼去形容呢?常建用後四句,靜描繪出一種美妙祥和的入定境界,妙不可言,卻被常建描繪出來。
這首詩是一首修道詩,將美妙的境界描繪的惟妙惟肖。全詩不用典故,看上去是簡單的對寺院環境的描繪。思路非常清晰明確。前兩句寫入寺院,三四句通過描寫禪房,引著人慢慢的入定。後四句通過簡單的描寫,動靜結合,給我們展現出一種入定的美妙。
此詩之妙,在於將別人看起來虛無縹緲的修行入定,一覽無餘的展現出來,這在歷來的修行詩中,的確是非常罕見的。
大千世界紛紛擾擾,此處卻是修行的最好去處,堪比修煉界的世外桃源。或許對那些喜歡修行的人來講,真的是一個好去處了。
責任編輯:清淺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