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際婦女節」聯想到歷史上有名的女性

作者:劉超祺博士 發表:2021-03-08 22:55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國際婦女節

「國際婦女節」(「the International Women's Day」)定在每年的3月8日,今年是在星期一,是為了感謝婦女在社會、經濟、文化和政治領域上所做出的貢獻的一個國際性節日。

歷史上有名的女性

瑪利亞

第一位要介紹歷史上有名的女性是耶穌的母親瑪利亞。

瑪利亞的故事主要記載在《新約聖經》,經上這樣子說:

「天使加百列奉神的差遣、往加利利的一座城,名叫拿撒勒,到一個童女瑪利亞那裡,她已經許配大衛家的約瑟。

天使對瑪利亞說:「蒙大恩的女子,你好!主和你同在!」瑪利亞非常害帕,不知道發生甚麼事。天使對她說:「瑪利亞,不要驚怕,你已經蒙恩了!你要懷孕生子,起名叫耶穌,他要為大,稱為至高者的兒子!」

瑪利亞對天使說:「我還未出嫁,怎麼可能成事呢?」天使回答說:「聖靈要臨到你身上!至高者的能力要蔭庇你!所要生的聖者必稱為神的兒子。」

瑪利亞說:「我是主的使女,願照你的話成就在我身上,」天使就離她而去了。

瑪利亞已經許配了約瑟,還沒有迎娶過門,瑪利亞就從聖靈懷了孕。約瑟是個義人,不願意明明的羞辱她,但是想暗中休妻。正當約瑟思念這事的時候,有主的使者向他夢中顯現,說:「大衛的子孫約瑟,不要怕,只管把瑪利亞娶過來,因為他所懷的孕是從聖靈來的。他將要生一個兒子,你要給他起名叫耶穌,因為他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裡救出來。」

約瑟醒起來之後,就遵照主使者的吩咐,把瑪利亞迎娶過來,只是沒有和她同房。

那段日子,羅馬王該撒亞古士督有旨意下來,叫眾人各歸各城報名上冊。當時,以色列已被羅馬侵佔,被羅馬人統治,所以,猶太人要聽從羅馬王的命令做人口統計。

約瑟要從以色列的北部的加利利的拿撒勒城往南部猶太的伯利恆城,伯利恆城是約瑟的祖先大衛的祖居。從拿撒勒城出發,要經過以色列的中部撒瑪利亞,才可以到以色列南部的伯利恆城,全程約150公里,路程遙遠且艱辛,更何況瑪利亞已身懷六甲,估計行程需時一個星期。因為人人都要回鄉,沿途旅客眾多,到了伯利恆城,客店已滿,他們就惟有住進了馬棚,適逢瑪利亞要臨盆,就在馬棚生了嬰孩,用布包起來,放在馬槽裡。

王昭君

第二位要介紹歷史上有名的女性是王昭君。

王昭君名嬙,字昭君,生於公元前51年至公元前15年,是漢元帝時期的宮女。

中國古代有「四大美人」,她們分別時西施、王昭君、貂蟬、楊貴妃,她們的樣貌非常出眾,被不同文人稱為擁有「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之貌。「沉魚」是指春秋時期的西施的美貌,傳說西施在越國浦陽江邊浣紗的時候,水中的魚兒看到她的花容月貌,都驚艷得沉入江底,不敢再浮上水面去凝視她;「落雁」是形容西漢時期的王昭君的美貌,傳說王昭君出塞西域的時候,她行於大漠的途中,感懷身世一直被冷落在漢宮中,現在又遠離家鄉去到西域和親,因而彈奏一曲琵琶《出塞曲》,怎知,天邊飛過的雁聽到幽怨和感傷的音樂,肝腸寸斷,紛紛掉落在地;「閉月」出自於曹植的《洛神賦》,是描述東漢末年貂蟬的美貌,傳說貂蟬在花園中拜月的時候,天上的雲遮蔽了月光,可見貂蟬的容貌比月亮還漂亮,月亮也感到自愧不如隱蔽起來;「羞花」出自於唐代詩人李白的一首名為《西施》的詩,是描寫楊貴妃的美貌,楊貴妃在花園中賞花的時候用手撫摸花朵,花瓣都收縮起來,可見楊貴妃比花朵更嬌美,花朵自嘆不如都羞愧得垂下頭來。

王昭君於公元前38年以民間女子身份被選入宮。因為入宮的女子太多,皇帝不能一一鑑賞,便先由畫工將宮女的容貌描繪,然後皇帝再從圖畫去甄選寵幸的宮女,品格高尚的王昭君不願意賄賂畫工毛延壽,於是,毛延壽便故意醜化她,令皇帝看不上她。公元前33年正月,呼韓邪單于來朝,看中了王昭君,他提出一個條件,若漢元帝要求北方邊境安寧,要漢元帝允許將王昭君許配給他為妻,漢元帝這個時候才發現王昭君有著艷壓群芳的美貌,但是,為了北方的安寧,唯有答應呼韓邪單于的要求,將王昭君送到匈奴去和親,王昭君亦一直就住在關外,於公元前15年在域外逝世。最終,漢朝以王昭君一人來換取了數十年邊境的安寧,直至王莽於公元前2年篡漢為止。

楊貴妃

第三位要介紹歷史上有名的女性是楊貴妃。

中國四大美人之一楊玉環生於唐朝公元後719年至756年。開元二十三年(即公元後736年),楊玉環受封為壽王妃,成為壽王李瑁的妻子。天寶四年(即公元後745年),楊玉環被唐玄宗冊封為貴妃,歷史她叫她做楊貴妃,當年,楊貴妃只得27歲,而唐玄宗已經是61歲的老人家了。正如唐朝詩人白居易所作的《長恨歌》所描述,楊貴妃「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當然備受唐玄宗所寵幸。她的宗族因而得到加官晉爵,權傾朝野,楊氏家族一朝得志,專橫跋扈,楊貴妃的堂兄楊國忠更把持朝政,使唐朝政治趨向腐敗,朝野上下怨聲載道。

天寶十四年(即公元後755年),節度使安祿山以反楊國忠為名起兵叛亂,直搗唐朝首都長安,唐玄宗帶著楊貴妃與兵馬逃往蜀中(即四川成都),途經馬嵬(粵音「危」)坡,護駕禁軍兵變,要求處死楊國忠和楊貴妃,楊國忠禍亂朝綱,唐玄宗批准斬殺楊國忠,而力保楊貴妃。只可惜軍隊認為楊貴妃是紅顏禍水,禍國殃民,引發「安史之亂」,不誅殺楊貴妃就難以振奮士氣,唐玄宗在不得已的情況下,贈白綾賜死楊貴妃,時年756年,終年37歲。「安史之亂」平定之後,唐玄宗曾派人去尋找楊貴妃的遺體,但始終未尋獲。至今,楊貴妃的死仍然眾說紛紜。

日本的學術界認為當時禁軍將領陳玄禮和太監高力士不忍濫殺無辜,設計將楊貴妃護送逃走,交由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呂和籐原刷雄經海路逃至日本,於久谷町久津上岸。當年,日本非常尊崇和仿傚唐朝,楊貴妃抵達日本之後,受到女天皇孝謙天皇的接見,亦得到日本皇室的禮遇,把她許配給籐原刷雄為妻,安排在奈良的和歌山上居住,之後,日本遷都平安京(即今日的京都),她又跟隨皇室搬遷到京都,30年後病逝,享年68歲。日本山口縣又稱為「楊貴妃之鄉」,建有楊貴妃墓。1963年,有一位日本女士出示家譜,顯示她是楊貴妃的後人;日本影星山口百惠亦聲稱她是楊貴妃的後人。

德蘭修女

第四位要介紹歷史上有名的女性是德蘭修女。

德蘭修女(Mother Teresa),羅馬天主教會稱她為「Saint Teresa of Calcutta」(「加爾各答的聖德蘭修女」),是印度籍阿爾巴尼亞裔人(Albanian-Indian),1910年8月26日出生於鄂圖曼帝國(即今日的馬其頓共和國)科索沃州的北馬其頓(North Macedonia,the Kosovo Vilayet of the Ottoman Empire)。她生長在一個天主教家庭,父親是一位雜貨承辦商,有哥哥和姐姐。

1928年,德蘭修女18歲,她從馬其頓去到愛爾蘭,在「羅雷托女修道院」(the Sisters of Loreto at Loreto Abbey in Rathfarnham,Ireland)學習成為一名羅馬天主教傳教士。

1929年,德蘭修女從愛爾蘭前往印度大吉嶺(Darjeeling)的「羅雷托女修道院」繼續攻讀神學,並在修道院附近的「聖德蘭學校」(St.Teresa's School)任教。

1931年5月24日,德蘭修女決志終身成為一名羅馬天主教修女,正式名為「德蘭修女」(Sister Teresa)。

1937年5月14日,德蘭修女在加爾各答東部恩特利勒「羅雷托修道院學校」(the Loreto Convent School in Entally,eastern Calcutta)擔任教師,1944年擢升為校長。德蘭修女儘管滿意學校的教書生涯,但是,她對加爾各答的貧困感到越來越難過。1943年,孟加拉(Bengal)發生飢荒,引致多人死亡,更引發德蘭修女慈善之心。

1946年9月10日,當德蘭修女乘火車前往加爾各答大吉嶺的「羅雷托修道院」(the Loreto Convent in Darjeeling)途中,她覺得她得到神的呼召,命令她「要離開修道院,去幫助生活在他們中間的貧苦大眾,否則就是違反信仰。」差不多同一時間,德蘭修女(Sister Teresa)擢升為「德蘭教母」(Mother Teresa)。當時印度的貧富差距很大,到處都是麻瘋病患者、乞丐和流浪孩子等等。1947年東巴基斯坦脫離印度獨立,加爾各答湧入了數以萬計的難民,霍亂和麻瘋病等傳染病嚴重爆發。

1948年,德蘭修女入籍印度。教皇庇護十二世賜給德蘭修女「自由修女」的身份去推行慈善工作,並撥一個社區和住所給她,好讓她去幫助有需要的貧苦大眾。德蘭修女於是在巴特那(Patna)花了一段時間在「聖家醫院」(Holy Family Hospital)接受基本的醫療訓練,尋找志同道合的修女和義工幫助,進入印度的貧民窟(粵音「忽」)去幫助貧苦大眾。她同時亦將教會的修女服飾改為印度婦女的傳統「沙龍」(salon),那件「沙龍」就是在白色的布長裙上綑上藍色邊,給人一種簡潔的感覺。

1950年10月7日,德蘭修女與其他12位修女成立「博濟會」(Missionaries of Charity)去推行各類的慈善事業,白色的布長裙上綑上藍色邊順理成章就成為「博濟會」修女和義工的制服。

1952年,德蘭修女成立第一所「善終醫院」,名為「Kalighat Home for the Dying」,為窮苦大眾提供免費的臨終醫療護理,讓病人有尊嚴地逝世。稍後,她將一個棄置的印度教寺廟改建為「善終醫院」,命名為「清心之家」(Kalighat,the Home of the Pure Heart)。

自1950年代以後,「博濟會」開設了很多中心、收容所、醫院去免費收容、管教、醫治貧苦無依的人士、孤兒、病人、痲瘋病人、精神病人、愛滋病人、肺結核病人等。這些中心、收容所、醫院急速發展,因人手和經濟嚴重不足,德蘭修女開始向國際招募義工和籌募款項,透過志同道合的人士、義工和受助人的口耳相傳,終於打開了世人對德蘭修女的信任、敬佩和尊崇,世人紛紛嚮應德蘭修女的呼籲,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使德蘭修女的慈善工作比較暢順的推行,併發展到向全球123個國家推行慈善活動,總計達610個項目之多。

1979年,德蘭修女獲頒發「諾貝爾和平獎」。

1997年9月5日,德蘭修女逝世,享年87歲時,印度替她舉行了國葬。

從樂曲中反思

Mirusia主唱德國作曲家舒伯特(Franz Schubert,1797-1828)1825年創作名曲「Ave Maria」(《聖母頌》)

舒伯特(Franz Schubert)是奧地利作曲家,他生於1797年、死於1828年,享年31歲,他這樣子去形容他作曲的過程:「我作起曲來像神一樣,簡單到將已完成的樂曲去抄寫下來就完成了。」他還說:「When Ihave finished one piece,I begin another,」(「當我完成一首音樂作品之後,我就開始另一首音樂作品。」這裏表示他的樂思是源源不絕的、不會間斷,舊的一首樂曲剛剛完成了之後,新的樂曲的樂思就又湧現在腦海中。

當貝多芬看完年輕的舒伯特的作品之後,大聲讚嘆「舒伯特確實擁有從神而來的火花!」(「Truly Schubert possesses aspark of the divine fire!」)貝多芬認為神不斷不停的提示著貝多芬他自己的創作,同樣地,他也覺得神也在提示著舒伯特的創作,他認為舒伯特創作的方式就如他的一樣,有神的啟示,所以這句說話並非只是一句普普通通讚賞的說話。

舒伯特的音樂啟蒙老師這樣子描述舒伯特在孩童時期的作曲過程:他這個孩子所學習到的所有東西都是從神而來的,作為一位作曲家,他的樂思來得完全不費精力和非常快速,他是一位自然的天才。(During his lifetime,Schubert was recognized as anatural talent—one of his first teachers said,「He has learnt everything from God,that boy」—and he was known as acomposer to whom music came effortlessly and quickly.From「Franz Schubert,reaching for the stars」Published December 14,2013 Authored by Phillip Huscher,Genius of Schubert.)

樂評家Gibbs(吉布斯)這樣去評論舒伯特的作曲方式:舒伯特是由上天差遣下來的古典時期的一位作曲天才,他無需花費任何氣力就自然而然的寫出了數以百計的音樂作品,這就是說舒伯特在作曲的時候完全是不費精力的。("It was embellished--without supporting evidence--into that of an underappreciated'heaven-sent'classical genius whose hundreds of compositions poured forth'naturally,'which is to say,without effort,"Gibbs says.)吉布斯還堅稱音樂只是從作曲家的筆中「傾瀉而出」。(Gibbs also maintains that allegations that music simply"poured unbidden"from the composer's pen.)(Quoted from『A New「Anti-Biography」of Composer Franz Schubert Undoes 150 Years of Distortion and Trivialization-UB musicologist challenges portrayals of classical music's enigmatic genius」By Patricia Donovan,News Center Official UB news and information for the media,University at Buffalo.)和聲之王(the King of Harmony)是指貝多芬,而歌曲之王(the king of song)當然就是指舒伯特,意思即是說舒伯特能夠繼承貝多芬將音樂發展下去,即意味著神將音樂從貝多芬傳到舒伯特去,好讓舒伯特能夠將神傳音樂傳遞下去。這是我個人的演繹。

Karl Holz(卡爾.霍爾茲)一位與舒伯特同時期的小提琴家這樣子形容貝多芬和舒伯特的關係:「和聲之王在音樂的交匯處中友善的交棒給歌曲之王。」(「The King of Harmony had sent the King of Song afriendly bidding to the crossing.」)(Quoted from『A New「Anti-Biography」of Composer Franz Schubert Undoes 150 Years of Distortion and Trivialization-UB musicologist challenges portrayals of classical music's enigmatic genius」By Patricia Donovan,News Center Official UB news and information for the media,University at Buffalo)

舒伯特的作曲過程,跟巴哈、韓德爾、莫扎特、貝多芬、蕭邦、布拉姆斯的一樣,他們的音樂都是「從神而來」、「從天而來」,樂思都只是從作曲家的筆中「傾瀉而出」,他們的創作都「如有神助」、「完全是不費勁的」,你們認為是巧合嗎?我當然認為不是,只是神有意將樂曲的意念傳遞給他,將西方古典音樂進一步發展,好去奠定西方的文化和音樂文化。

天主教相信瑪利亞是特別為誕生耶穌而派到人間的,是「天主之母」,無原罪、無玷污童貞女、後蒙召升天,成為中保聖人,可以代人祈求赦罪。

《聖母頌》的歌詞說:慈悲的聖母瑪利亞!請聆聽少女的禱告!請撫慰我這心中悲絕,讓我們安祥的睡在您的庇蔭下,讓我們脫離災難、痛苦等。這首歌注重祈禱時的虔敬、神聖與平靜的氣氛。

東西方流傳下來的故事都有提及神人同存和事的記載。

殷桃主唱《楊貴妃秘史》主題曲《我還是我》

歌詞提到:「不知道人家怎樣傳說,我就是我,只是一個女孩,我喜歡美麗,我也想逍遙。不知道歷史怎樣評說,我就是我,只是一個女人,我享受愛情,我渴望平靜。說不清,為何遇見他,就這樣,一路走過。我還是我,只是一個女孩;我還是我,只是一個女人。」歌詞這樣子寫,在作詞人尤小剛的心目中,應該是反映楊貴妃性格的一面,可能亦得到不少女孩子和女士的認同。

Madonna主唱「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阿根廷別為我哭泣》)

阿根廷前第一夫人伊娃‧貝隆(Eva Peron)(1919~1952)是前阿根廷總統貝隆(1895~1974)的第二任太太,她從一個鄉村小姑娘一躍而成為受萬人敬仰的、在當時可說是世界上最有權力的女士,她在阿根廷大大提升了女性的地位,改善了人民的福利、衛生、醫療和貧窮等,對阿根廷人民來說,她是一個偉大的領袖。

生命智慧

本文的生命智慧就是:「As to my calling,I belong to the world.」這句名言出自德蘭修女,意譯就是:「對於我的召喚來說,我是屬於這個世界的。」言下之意,人要為全世界上的人服務。各位聽眾:你又有沒有這般雄心壯志呢?

小結

願各位能擁抱世界、擁抱未來!

来源:看中國投稿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