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的「朝聞道 夕可死」究竟是什麼意思?(圖)

作者:俞元 發表:2020-08-20 16:15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4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孔子一生中,有四次向老子問道,每次都大有收穫。孔子最後一次拜訪老子時,說「我終於得道了」。
孔子一生中,有四次向老子問道,每次都大有收穫。(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孔子一生中,有四次向老子問道,每次都大有收穫。孔子最後一次拜訪老子時,說「我終於得道了」。那麼孔子最後聞的什麼「道」?得道後他的表現如何呢?為何能「夕死可矣」呢?

孔子17歲時,第一次拜訪老子,正碰上老子在魯國主持葬禮,於是學習了婚喪朝聘等禮制上的流程、細節等。

孔子34歲時事業上小有所成,第二次向老子問「禮」。老子一看孔子躊躇滿志的樣子,就潑他一盆冷水:你說的「禮」是死人留下的,已過時……良賈不露鋒芒,君子大智若愚。驕氣、慾望、做作、好高,這些對你沒有什麼好處。孔子回去後三日未語,認為老子像龍一樣深不可測。

孔子第三次拜訪老子,開始談「仁義」。老子說:天地日月星辰都依規律而行。你還是效仿自然行事、順著規律進取,這是最好的。你急著標榜仁義,如同敲鼓去找逃亡的人,鼓聲越大跑的越遠。孔子回去後,開始研究了易經。

《莊子·天運》:「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聞道」。孔子五十一歲時還沒有領悟大道,第四次向老子問道。老子告訴他:「道」是不可獻人,不可送人,無法說清,不可傳人的。當你對道有正確認知時,道就會駐留你心中;當你行為符合道時,道就會在你身上體現。

老子還提到「神采真實的遨遊」:對古時修養極高的人來說,仁、義只不過是借路與暫住。他自由無拘遨遊太虛,生活簡單純樸,不欠人「財物與感情」,也不施人「財物與感情」。逍遙自在是無為,簡單純樸易生存;不欠別人的,也不還別人的。

孔子回去後,三個月閉門不出,終於對「道」有了正確的認知。

他第五次拜見老子說:「我終於得道了……很長時間了,我沒有跟萬物的自然變化相識為友!不與自然的變化相識為友,又怎麼能教化他人!」老子高興地說:「孔丘得道了!」由此可見,孔子最終領悟的是「道法自然」、「道,可道,非常道」的大道。

聞道後的孔子是怎樣的呢?他說自己「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此時的孔子,連人的基本生活狀態都忘記了,忘記了吃飯,忘記了老、死,心中充滿了得道後的殊勝喜悅。他還是一個普通的人嗎?

「朝聞道,夕死可矣」很多人理解為:早上聽到了真理,晚上死了也行。沒有得道的人,能做到嗎?很多修佛修道的人,修了幾十年,臨死時他想到的不是阿彌陀佛、老子,他牽腸掛肚的是股票、房子、汽車、孩子、妻子呀,人世間留戀的東西很多呀。他雖然聽說、也學習了真理,可是他根本做不到「夕死可矣」,因為沒有真正領悟大道。

也有學者,用「捨生取義」、「殺生成仁」來理解這句話。可是現在所謂的義、真理,很多是假的,甚至邪惡的,許多人為此拋頭顱、灑熱血,還有恐怖分子用人體做炸彈,看起來「不怕死」,其實只不過是謊言鼓動下的一時衝動,並非人理智的表現。

「朝聞道,夕死可矣」是修煉人的一種境界,他的精神已經同化於宇宙、天地、自然之間。人世間的一切得失、軀體的存亡,對他已經無所牽掛了,早已沒有概念了。換句話說,他已經達到了真人、神的境界了。



責任編輯:夏琴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