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文共賞:李世民《王羲之傳論》譯賞
李世民(589--649),唐代皇帝,廟號太宗,高祖李淵次子。隋末,勸其父乘亂世起兵反隋,身臨戎陣,征戰四方,成統一大業。李淵稱帝時,封為秦王。武德九年(626),立為太子,即帝位。在位二十三年,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調法,興修水利,發展生產。常以亡隋為鑒,戒奢薄賦,寬刑整武,任賢納諫,勵精圖治。以至國力強盛,天下承平,史稱「貞觀之治」。李世民於政事之餘,喜好文學藝術,曾開文學館,召十八名儒,拜為學士;又在殿左設置弘文館,每日聽朝之後,多與諸學士討論典籍,雜以文詠,勤勉不怠。其文,效法陸機;其書,師承王羲之。皆有一定成就。
緣起
這篇文章《王羲之傳論》,是李世民專為《晉書•王羲之傳》而作。緣於他酷好王羲之的書法。《晉書》編輯部,主動向李世民約稿,藉此「傳論」以表推崇之意。
原文:略
今譯
文字的產生,開始於中古黃帝時代,當時那些結繩記事和摹仿鳥獸之跡的原始文字,實在很不中看。商周以後,人們舍棄古樸的書法,極力追求華美的文字。大家鋪紙運筆,爭著以字體的華麗相標榜,以筆畫的美醜相競賽。張芝臨池習書,十分精妙,可惜沒有書帖保留下來;師宜官懸帳之書,非常奇特,可惜至今卻遺蹟無存。到了鐘繇、王羲之以後,書壇略有一些名家值得評論。鐘繇雖然一時負有盛名,他的書法也的確高超絕異,但要說他盡善盡美,或許還有懷疑。至於說他筆畫的粗細濃淡,字體的結構疏密,則有如霞飛雲卷,毫無缺憾。不過,他的書法守古多,而創新少,字體採取橫勢,長度超過了標準。大抵而言,這就是他的缺點。王獻之雖然具有他父親的書風,但其書法很不新巧。看他字形的疏散瘦弱,恰像深冬的枯樹一般;再看他的筆畫過分拘束,猶如刻薄家庭飢餓的奴僕一樣。說他的字形象枯樹,雖然直如木樁。卻沒有伸縮的彈性;說他的筆畫像飢餓的奴僕,是說他拘謹瘦弱,而一點也不自田奔放。兼有這兩方面的不足,所以說他的書法有毛病啊!蕭子雲出於近代,在江南很有聲名,但他的書法只能說寫得成字,沒有一點男子漢的剛勁氣勢,一行一行就像春天的蚯蚓縈繞,一字一字恰如秋天的長蛇盤結。這種書體,像王蒙那樣姿容韶秀而無男子氣,像徐偃那樣有筋而無骨,使他寫禿上千隻兔子毛製成的筆,聚集所寫的字,也沒有一筆能見到字的筋;即使他寫盡上萬株谷樹皮製成的紙,收攏所寫的字,也沒有半分能見到字的骨。憑著這樣的書法來揚名顯聲,豈不成了虛名嗎?以上這幾位書法家,都是名聲超過了他們的實際。所以廣泛考察古今書壇,研習書法最為精妙,達到盡善盡美,只有王羲之一人啊!
細觀他的書法,點畫精工,布局巧妙,有如煙濃露結,筆形似斷而實連;又像鳳飛龍繞,字體似斜而實正。把玩它不覺厭倦,觀賞它不識端緒,心中仰慕,手上臨摹,我只是推崇王羲之一個人罷了。其餘那些小人物,有什麼值得評論呢!
賞析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國歷史上不可多得的英明君主,他半生戎馬而留心經史,日理萬機而矚目文翰。他能文、能詩、能賦,而且擅長書法,特別推崇「書聖」王羲之。據張懷瓘《書斷•雜篇》載:「唐太宗酷好書法,有大王書跡三千六百紙,率以一丈二尺為一軸。寳惜者獨《蘭亭》為最,置於座側,朝夕觀鑒。嘗一日附耳語高宗曰:『吾千秋萬歲後,與吾《蘭亭》將去也。』及奉諱之日,用玉匣貯之,藏於昭陵。」因此,唐初修纂《晉書》時,太宗親筆為王羲之寫了這篇傳論。
傳論的內容,是專論書法,對魏晉鐘繇、王羲之及其以後的著名書法家一一加以品評,可謂高屋建瓴,勢如破竹,「罷黜百家」,獨尊羲之,充分肯定王書成就遠遠超出眾人。在書法史上.鐘、王齊名,王出於鐘而變於鐘,皆為書壇泰鬥。到南北朝時,北人多師鐘繇。南人多師羲之。其後歷代書家,大體沿此二派以為向背。李世民自然屬於王派,故對鐘書略有微詞,認為未能盡善。至於後起者王獻之:蕭子雲,他以為王書筆蹤拘束,蕭書缺乏骨力,皆為濫得虛名。其餘區區之輩,更是微不足道。因此他斷然論定:古今書壇可稱盡善盡美者,唯有王羲之一人。由於李世民的極大提倡,大王之書,在初唐盛行一時,並對後世書壇,也產生了深遠影響。
這篇傳論,運用駢文筆法,而又突破駢文體制的束縛,寫得頗有特色。全文駢散兼行,靈活自如,語言典雅,華麗而又不失自然流暢;同時,在議論中又多間以巧譬妙喻,大大增強了文字的形象性和生動性。雖為傳論之作,卻寫得如此文采斐然。令人讀之,不覺其枯燥無味,而感到理正辭工,引人入勝。
(源自《唐宋散文精華分卷》)
来源:看中國來稿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