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學院(John Phelan/維基百科/CC BY SA)
【看中國2019年5月4日訊】清華,你好!
清華大學即將迎來百年華誕的喜慶。我藉此機會,向清華大學的師生員工表示衷心的祝賀:祝賀你們在過去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向為這些成就做出貢獻的人們表示崇高的敬意!希望你們百尺竿頭,更上一層樓!
十分巧合的是,今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也迎來了建校150週年的紀念,我看了兩校為慶祝校慶的安排,這不能不引起我的反思。據麻省理工學院宣布:「自1月7日至6月5日,將舉行一系列盛大的慶祝活動,在持續150天的校慶中,麻省不但要向以往的成就和貢獻者致敬,還將舉行嚴肅的反思活動,思考如何繼續走近研究的前沿及世界面臨的最緊迫的問題。」
再看清華,清華大學百年校慶的籌備工作,早在五年以前就成立了籌備委員會,後又改為組織委員會,下設11個專項工作組。此外,還成立了發展委員會和顧問委員會,三年以前就開始了1000天的倒計時活動。籌備工作不謂不充分,輿論不謂不大。可是,整個校慶活動依然沒有擺脫傳統格式化的思維窠臼——大造輿論,邀請名人捧場,極盡評功擺好之能事。
自去年以來,清華大學就開展了「百年賦」、「我愛清華」、「百年清華、行健不息」、「兩岸同心」等活動,而且還把輿論造到國外去了。去年,清華大學派代表團訪日,舉行了「東京大學-清華大學周」和「早稻田-清華大學日」活動。在美國造勢的範圍更大,先後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舉辦了「清華周」,在芝加哥大學、麻省理工、哥倫比亞舉辦了「清華日」,在哈佛大學舉辦了「清華大學與哈佛大學學生論壇」。
但是,我卻沒有看到清華大學有任何一項反思活動,更沒有像麻省那樣「嚴肅的反思」,這就是清華大學與麻省理工學院之間在思想境界上的巨大差距。
反思是人類認識事物的工具,要深刻地認識事物的本質,就必須進行反思。不經過深刻的反思,就不能吸取發展中的經驗和教訓,就不能認清教育的規律,不能成為一個清醒的領導者,也就不能使我國高等教育走上健康的發展道路。
既然沒有看到清華大學的反思,那麼我作為一名老年教育工作者,出於責任感的驅使,不妨替你們作一點點反思,但願是「逆耳的忠言」。
首先,一流大學應當選擇什麼樣的校長?
這個問題的答案本來是很清楚的,一流大學應當選擇一流的教育家當校長,但是這個問題包括清華大學在內的各重點大學都沒有解決好。
其實,在清華大學的歷史上,曾經有過許多傑出的校長,如梅貽琦、蔣南翔、劉達、劉冰等,從治校的實踐中,他們成了學者化的職業校長,或者是革命化的職業校長。梅貽琦先生是留美的物理學博士,他的成名並不是因為他是博士或是院士(逝世前一年臺灣中央研究院才授予他院士頭銜),而是反映他的教育理念的一句話:「大學乃大師之謂也,而非大樓之謂也。」這句話至今仍然被我國教育界所傳誦!
對比起來,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清華大學的歷任校長都是院士,他們都是雙肩挑的學者,不能專心致志地把全部智慧和精力用於辦好學校。因此他們都沒有成為有影響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做一個學校的校長,談何容易!說得小些,他關係到千百人的學業前途;說得大些,他關係到國家與學術之興衰。這種事業之責任,不值得一個整個(指心無旁騖)的人去擔負嗎?」
問題就在這裡,我國現在不僅校長,就是有些部處長也搞雙肩挑,他們怎麼可能做到「魚和熊掌二者得兼」呢?因此,清華應當珍惜自己的經驗,選拔那些教育家當校長,心無旁騖地領導和管理好學校。也許,有些院士符合校長的要求,但必須放棄學術研究,要以學校的利益為最高的利益,絕不能利用校長的資源營建個人的學術山頭,要像那些世界著名大學校長一樣,做一個專心致志的職業化校長。
第二,應當樹立什麼樣的大學精神?
清華大學的介紹中說:「學校精神: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清華大學的百年校史上,的確存在著這樣的精神,正是這種精神蘊育出了大批翹楚和大師級的人物。可惜,這種精神並沒有繼承下來,無論是獨立也好,自由也好,恐怕都只是停留在口頭上。請問:......(此處省略,請理解)
第三,一流大學應當具有鮮明的特色,絕不能貪大求全。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特色十分鮮明,她是世界「理工科之王」,先後誕生了76個諾貝爾獎的獲得者,這可能是我國舉全國高校之力也無法企及的榮譽。美國其他大學也都各具特色,如普林斯頓大學的數學和理論物理,哈佛大學的行政管理,耶魯大學的法律,芝加哥大學的經濟學派,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高能物理勞倫斯學派等。
可是,我國大學都追求「大而全」,互相攀比,失去了個性和特色。過去,人們都知道清華大學的建築系和水利系是赫赫有名的,可是現在不知道什麼是清華的特色。據介紹,清華大學的重點學科有49個,擁有全國第一的學科就有38個之多。重點多了就沒有重點,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沒有被認為最吃香的醫學院、法學院和商學院,儘管有人建議要辦這些學院,可是校長雪莉.帝爾曼卻說:「正因為我們不需什麼都做,我們才能夠集中所有精力和資源來干兩件事:一是非常嚴格的本科生教育,二是非常學術化的研究生教育。我們把這兩件事做到了極致。我們認為,小就是美!」
第四,世界一流大學應具有什麼樣的學風?
20世紀初,是清華大學的黃金時代,當時的國學院擁有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和趙元任四位大師。王國維先生在談到治學的精神時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界也。」這是王國維先生和那時一代學者治學的學風。
王國維和他提出的這種學風,正是清華大學的精神財富,難道不應該反思和繼承嗎?
第五,精英大學必須遠離實用主義的辦學方向。
德國著名哲學家漢娜.阿倫特曾說:「當大學決心於經常為國家和社會利益集團服務的時候,馬上就背叛了學術工作和科學自身。大學如果確定了這樣的目標,無疑等同於自殺。」
在清華大學校園裡,豎立著一方石碑,上面鐫刻著「行勝於言」的警句,這被認為是該校的校風。這句話當然是正確的,反映了實踐第一的認識論。我個人切身感受到清華大學畢業生的務實精神,興許這正是該校出現了70位億萬富翁的主要原因。
但是,從創造學的原理來看,任何一項重大的科學發明創造,最初都源於一個新思想或稀奇古怪主意的誕生。可以肯定地說,沒有怪異的想法或求異的思想躁動,就不可能從事發明創造。因此,我認為僅僅強調「行勝於言」是不夠的,它可能導致師生「形而上」的思維貧乏,從而窒息了青年人的想像力。正因為如此,在49後的六十多年裡,清華大學沒有產生有影響的著名思想家。在未來的30年(一代人),能否產生一批思想和學術大師,這將是決定清華大學能否成為真正世界一流大學的關鍵。
作為一個局外人,我的觀察和反思只不過是一點皮毛,更重要的和有價值的反思,必須由局內人士來做。借百年校慶之機,希望清華大學發動群眾,進行深入、廣泛而嚴肅的反思,總結出有益的經驗和教訓,站在更高的起點上,敢於否定自我,善於不斷地超越自我。
為了再次說明反思的必要性,我不妨引用哈佛大學女校長德魯.大眾特三年前在就職典禮上講的一段話,她說:「一所大學,既要回頭看,也要向前看,其看的方法必須——也應該——與大眾當下所關心或是所要求的相對立。大學是要對永恆做出承諾。」她勾畫出了一流大學的精神,闡明瞭反思(即回頭看)的重要性,也指出了看問題的方法必須與當下關心的功利主義相對立。我國如果要想真正地建成幾所世界一流的大學,包括清華大學在內的極少數幾所大學,應該給自己準確地定位,走出為國家眼前經濟建設服務的傳統思維,致力於解決五十年甚至一百年以後的重大課題。
最後,我祝願清華大學百年校慶獲得圓滿的成功!
一個老年教育工作者劉道玉謹呈
編者註:
劉道玉1981年8月21日任武漢大學校長,是當時中國重點大學中最年輕的校長。他倡導自由民主的校園文化,從教學內容到管理體制率先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學分制、主輔修制、轉學制、插班生制、導師制、貸學金製、學術假制等等,拉開了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序幕,其改革舉措在國內外產生了重大影響。
由於受到教育部、湖北省和武漢大學三方保守勢力的阻撓,1988年2月10日,劉道玉被國家教委幹部局負責人奉命宣布免去武漢大學校長職務,但劉道玉卻被廣大知識份子和人民群眾譽為「永遠的校長」、「武漢大學的蔡元培」。
(摘自維基百科)
来源:獨立評論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