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重要地標之一——101大樓(圖片來源:Pixabay)
【看中國2018年11月26日訊】2018年臺灣九合一選舉落下了帷幕,除了民進黨大敗之外,無黨籍候選人柯文哲驚險成功連任臺北市長,也是這次選舉的一大新聞焦點。觀看了柯文哲面對眾多支持者發表選舉後的感言,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句:「各位臺北市民,除了感謝還是感謝。」在臺灣這場翻天覆地的政治海嘯之後,臺北依然選擇了超越藍綠,堅持選擇白色力量。
本人的出生地和旅居的國家都遠離寶島臺灣,套用臺灣政治選舉的語言來說,我的家庭是紅色加藍色,出生在中國大陸官員家庭之中,卻有未曾謀面的國民黨親戚定居在臺灣,生活的經歷讓我最終也做出了一個絕不加入任何政黨的人生重大決定。
親身體驗了歐美國家的民主選舉過程,並在國家大選中將自己手中的一票投入了選票箱。這看似再也簡單不過的一個投票過程,但對我來說意義非常重大,至少還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心聲。
比利時無政府歷史記錄的思考
2010年6月13日,比利時大選發生了一件重大政治事件,來自荷語區的政黨新弗拉芒人聯盟奪得了150個下議院席位中的27席,成為第一大政黨;來自法語區的社會黨贏得26席,成為第二大政黨。要想組閣,這兩大政黨必須聯手合作,由於各自政治主張差異太大,導致政治僵局持續不下,不斷打破全球國家無政府狀態的歷史記錄。直至2011年12月5日,經歷了541天之後,比利時才組成了少數政府內閣。
我觀察到,非常具有諷刺意義的是,比利時在2010年無政府狀態下的經濟增長率比多數北歐國家都高,全國也沒有出現混亂現象。在這次比利時政府難產事件過程中,國家的命運並非是由政黨來主宰和操控,國家的主人是人民。沒有政黨的政府,人民也可以一同往常的工作生活。
2014年臺北並非是真正白色力量勝選
2014年1月6日,身為臺大醫院醫師的柯文哲宣布參選臺北市長,並聲稱臺大醫院失誤移植愛滋病患器官案是他決定參選的主要原因。事後,確認以無黨籍身份參加競選。當時,柯文哲的競選訴求是:改變藍綠對決的政治,進行以改變臺灣政治文化為主體的社會運動。
臺灣的這個新聞報導引起了我的注意,此前也瞭解自臺灣民主選舉開始以後,國民黨的「黑金政治」、民進黨的「台獨黨綱」,以及藍綠兩黨長期的意識形態的惡鬥。在國民黨支持者佔多數的臺北市,無黨籍的柯文哲能有多少勝算?
柯文哲作為在野聯盟的代表出現在臺灣政壇時,一個沒有經歷過縣市議員、立委和政務官等資歷洗禮的政治素人,能否被臺北市民接受當時真是一個很大問號。
此外,我內心始終不認為此時的柯文哲代表了真正的白色力量,因為有很多民進黨人士和資源在支持他競選。不過,柯文哲一系列的公開透明的競選策略和舉動是臺灣政壇是史無前例的作法,包括選舉投票日之前公開競選收支及個人財產、達到法定限額時即宣布停止募款而關掉捐款帳戶、選舉結束後隔天即公布競選收支明細等,此前沒有一個臺灣政治人物做過這些事情。
2014年11月29日,柯文哲獲得了853,983票,得票率為57.16%,首次當選臺北市長。國民黨候選人連勝文609,932票,得票率為40.82%。這次選舉臺北市的投票率為70.46%。
2018年臺北選擇了真正的白色力量
11月25日凌晨,中華民國中央選舉委員會官方網站顯示,柯文哲獲得580,820票,得票率41.05%,連任成功。國民黨候選人丁守中以577,566票及40.82%的得票率惜敗;民進黨候選人姚文智獲得了244,641票,得票率僅為17.29%。這次投票率是65.37%。
通過數據對照,可以看出柯文哲的票數加上姚文智的票數總計為825,461票,得票率是58.34%。與上次臺北市長選舉柯文哲的票數基本相同,國民黨候選人的得票率也沒有變化。
2018年臺北市長選舉的統計數據,以及經歷了創記錄的超長計票時間等等,都顯示出在藍綠兩大政黨的夾擊下,柯文哲這場選舉可謂舉步維艱,但最終還是驚險勝選。
儘管驚險,臺北還是超越了藍綠,堅持將選票投給了真正的白色力量,也是臺灣民主政治的勝利。就像柯文哲所說的:「在沒有政黨的支援,沒有財團的支持下,全部靠大家(即市民)的支持。謝謝你們,臺灣的政治才有新的機會,你們是創造臺灣歷史的人。」
而2018年臺灣九合一選舉最終結果也顯示,人民才是國家真正的主人,政黨也必須聽從人民意願。
作為一名局外人,我也在此說聲「感謝」,感謝臺北給我上了一堂真正炎黃子孫的民主課程。
来源:看中國來稿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