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傑5月31日與自己的畫作合影。這幅畫是描繪文革中被迫害的林昭,在獄中被迫戴著頭套,不能發出抗議之聲。此畫是根據林昭獄友描述而作。(圖片來源:中央社)
【看中國2018年6月11日訊】胡傑被認為是中國最重要的獨立記錄片導演之一,他的作品更多用來刻板畫,畫裡有飢荒和死亡,他認為創作是為了表現歷史。他曾拍攝文革時期被迫害致死的林昭的記錄片。他的電影幾乎沒在中國公映過。
中央社6月10日發表胡傑專訪,胡傑在南京的家及工作室裡接受採訪,談他的記錄片及藝術理念。
胡傑表示,1984年胡傑考入空軍政治學院時,曾有老師明確表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哲學過時了,我們現在要學西方哲學」。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胡傑雖然身處最保守的軍隊,仍然埋下了獨立思考的種子。
1999年,胡傑正值41歲的壯年,為了拍那個受迫害致死的北京大學女學生林昭的記錄片,在工作單位新華社的壓力下,選擇辭職繼續拍片。中央社評論說,胡傑對挖掘並記錄歷史真相有超乎常人的執著。
胡傑1958年出生於山東省濟南市,1986年畢業於上海空軍政治學院,1988年初在解放軍藝術學院油畫班進修兩年。從軍15年。中國導演,記錄片拍攝者。1995年拍攝第一步記錄片《圓明園的畫家生活》。1999年辭去公職,成為獨立記錄片工作者。主要作品有:《遠山》、《遷徙》、《媒婆》、《在海邊》、《我雖死去》、《平原上的山歌》、《尋找林昭的靈魂》、《星火》等。現居南京。
胡傑的電影幾乎沒在中國公映過。在中國,電影上映必須取得通過審查的「龍標」,不走院線的,也會嘗試透過各種電影節放映。但2005年胡傑完成「尋找林昭的靈魂」時,中國還沒有電影節,幾年後,有了民間小規模自辦的電影節,但這幾年也都不准辦了。
他自己複製了許多光碟片贈送友人,聽到很多人拷貝數百甚至上千張影片,「我覺得特別好,他們幫助我讓很多人看到片子。」胡傑用欣喜取代對大環境的無奈。
在「尋找林昭的靈魂」之後,胡傑又拍了講述文化大革命時期第一個被打死的中學校長卞仲耘的記錄片「我雖死去」、另一名面對文革迫害不低頭的女性故事「我的母親王佩英」。他還拍過被拐賣婦女遭遇的「平原上的山歌」、記錄雲南苗族村寨基督徒生活的「麥地沖的歌聲」、以1960年代大飢荒為背景的「星火」等。
胡傑表示,儘管有愈來愈多人投入記錄片領域,但歷史題材因為數據有限、處理困難,較為冷門,而且是很危險的,但他選擇留在這個領域努力。
由於拍攝題材有爭議性,胡傑從不主動募款籌資,免得對方受到威脅,他尤其不接受境外資金,小心保護自己的拍攝計畫。他說自己靠賣畫、為別人拍照、拍結婚錄像,還是能生存。
2014年以來,由於身體健康的緣故,胡傑不太拍記錄片了,今年因應龍應臺文化基金會之邀,他仍提供了「1968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側記」影片。這3年他主要從事版畫創作,已有約70、80幅的作品,外加多幅的小型版畫藏書票。
胡傑表示,版畫可以使用象徵誇張的手法、很尖銳直達主題,那些斑駁的刀痕也揉合了創作者的審美情緒在裡頭。
同時,過去拍攝記錄片累積的想法,成為他版畫題材的靈感,其中不少幅都與林昭有關,譬如一名女性從容面對指著她的槍,又譬如女子雙手奉上自己脫離身軀的頭—這幅畫作叫「獻祭」。
此外,還有勞改、飢荒、有關言論箝制的畫作。
記錄片「尋找林昭的靈魂」導演胡傑,版畫創作仍有不少以林昭為靈感。圖為描繪林昭從容就義。現實裡,林昭1968年4月29日被槍決後,公安人員來到林昭母親家,索取5分錢的子彈費。(圖片來源:中央社)
一如他在記錄片領域的遭遇,胡傑目前辦過的兩次畫展都很邊緣,他在網上商店販賣的畫作,部分也被強行下架。
胡傑表示,自己習慣了不跟官方體制沾上邊,借由持續創作,他說要拿出成績來抵抗當前中國美術界對某些議題的迴避。「這個國家有那麼多苦難,居然很少有藝術家去呈現?如果有,他們的作品也很難進入到公共區域。」胡傑說。
胡傑認為,如果處在民主國家,藝術家可以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但如果還不民主,藝術家就有更多責任去推動和呈現真相。
責任編輯:司徒恩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