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上千名教師討薪(網路圖片)
【看中國2018年6月1日訊】這些年,聽多了種種討薪事件新聞。
但幾乎都是「民工」。
每回這樣的新聞一出來,那就十有八九是事關人命
——可能是討薪的民工有爬上樓頂或是什麼建築物頂端或是大橋邊上,為了討要自己一年的血汗錢,而不惜以命相討。
印象之中,每次這種事件發生,農民工的討薪問題最終幾本上是可以得到較好解決的,高高興興拿到自己應得的薪水。
為什麼?
並不是因為他們跳樓把欠薪者給嚇住了——他們才不怕、不管什麼人的死活呢。
最重要的是,這個時候,很多媒體都出面來報導了,讓全社會都來譴責這拖欠農民工工資的人。
而更重要的是,可能這個時候,連一些地方政府相關方面都出面協調了,還可能有什麼領導親自批示之類。
而這幾天,又發生一起討薪事件。
且影響不小,當是全國人人皆知才對。
可這回的討薪者卻不是農民工,而是——人民教師。
古人云:「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雖說「師道尊嚴」有些過時了,但尊師重教我們也是一直提倡著了。
我們不是還專門設立了教師節麼?
而還是沒有設立民工節的。
相信大多數的心中,無論如何的糟糕,教師的社會地位還是要高過民工的。
可事實卻似乎並非全然如此。
——教師不也得像民工一樣上街討要薪水了麼?
更甚至,他們還比不上民工。
這麼多年來,不知發生了多少民工討薪事件,有誰見過有民工因為討薪被咱們的人民JC給戴手銬的?!
應當是沒有。
然而,這起教師討薪事件中的老師就被戴了手銬。
筆者不由擔心:他們這戴過手銬的雙手,將如何拿得起教鞭,如何握得了粉筆?他們的尊嚴何在?職業榮譽感何在?
教師教書育人,首當其衝的便是要讓學生明白一個人人格尊嚴的重要性,如何成為一個有人格有尊嚴的人,可以貧窮,可是平凡,但不可卑賤猥瑣如螻蟻或是貓狗般活過一生。
過他們現在有這樣的資格或勇氣教導學生麼?
到此,可能也有些人會像筆者一樣發出疑問了:
想這個叫六安的地方,每年的9月10日也是一定會組織一些教師節活動的。也是會有一些領導出來給教師講話,說「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人類最光榮、最神聖的職業」之類。甚至也還是會給教師一些相關的獎勵,或物質的或精神的。
然而,這幾天,這個地方對教師的態度為何就突然的大變樣了呢?
教師非但不光榮神聖,相反是尊嚴無存,人格全碎。
於是不由讓人「臆想」:
假如這討薪教師最終該要的薪水都要到手了,是不是就當一切皆大歡喜了呢?
對於有些人來說,可能是的。
而對於另一些人來說,可能還不算夠。
因為還有比金錢更重要的東西,人格、尊嚴,更有自由。
又想起很久以來網上一直流傳著的一種關於高校教師的「傳說」。
說起來,高校的教師當是比一般的中小學教師在地位處境無論如何是要強一些的,至少是不會被欠薪的。
然而,他們卻有著另一種不一般的煩惱。
據說,一些高校,老師上課多是被人監視著的。而且這些監視他的人就是坐在下邊的學生中的一位。
身為老師,被自己的學生監視。如有不妥則會被上報,繼而等待「判決」。
這是何等的感受!顏面何在!尊嚴何在!
又想起不久前讀到學者寫過的一篇關於職業榮譽感的文章。作者深深體會到中國社會已經是一個沒有職業榮譽感的社會。所有的職業都不過是謀生的工具或是獲得榮華富貴的橋樑。
從商從政,是文是武,能發財能讓人有權有勢,有頭有臉的職業就是好職業,別的可以一概不論。
而對於教師來說,人們也已經認同了這樣一種說法:教師有什麼不一樣的麼?不也就是一個謀生的飯碗而已!
嚴下之意,在這些人看來,教師這種職業和商場售貨員、飯店服務員實在沒啥兩樣。
一個社會,連教師都沒有什麼職業榮譽感,可見這個社會的職業榮譽感喪失到了什麼地步!
而在我看來,一個社會最大之惡莫過於讓全社會的人都對自己職業榮譽感的喪失,讓人對自己的尊嚴、人格無所需求,只要活著就好。
而這樣的一群人才是最好治理的——只求活著,給點吃的,不讓餓死就行。
而如果這全社會的人都重視起自己的人格尊嚴,更甚至於是什麼權利、自由來,這樣,問題就來了,麻煩就大了。
縱觀眼下的社會,有誰不是在為活著而奔波?也也就活得好一點或是差一點的區別而已。
有多少人會想那些什麼人橋格尊嚴的問題呢?更何況他們中還有很多「正能量」的人說:活著就是幸福!人要知足!
這些人這麼想,如此說,實在是理所當然。
就算是我們的教師。當是有知識、有思想、有文化,對人格、尊嚴之類最為看重的人,又能怎麼樣呢?
比如說,這些六安的討薪的教師,他們爭取的權利也就是討薪而已。
身為教師,除了討薪,還能「討要」什麼呢?
来源:貓眼看人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