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髫往事】琵琶記(圖)

作者:豐中吟 發表:2017-09-22 00:46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我常想,文化是什麽。思之無形,具之有形,根植於心,達之於行,運化於意,傳於正統,藏於民間。悠悠兮,源頭難溯;巍巍兮,仰而敬之;綿綿兮,潤物無聲。對於每一個顯其具象的器物,究其過往,竟能觸及昔日斑斕之絲,不禁有窺其流光溢彩錦緞全貌之願望。

從學琵琶到愛琵琶

小時候,對於要不要學琵琶,心裏總是猶豫,小提琴、二胡、鋼琴......我實在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歡什麽。但第一次去見我的琵琶老師,就被震住了。這位老師個頭不高,看起來已不年輕了,我不記得當時說了些什麽,衹是當他拿起桌上橫躺的那只琵琶,我的頭腦才靈活起來。

他坐在一個小板凳上,抱著琵琶略一沉吟,精神便灌注到琴弦上去了,正是「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老師當時並沒有彈完整的曲目,在輕攏慢捻間,意境幽然,我便愛上了它。當然,老師那只琵琶品質頗高,老師在當地又是琵琶高人。在我練習幾年後,拿起老師的琴,仍不能奏出一個動人的音符。

在琵琶上,我雖未成才,可對於琵琶、琵琶曲目、琵琶文化的喜愛卻已深植於心。琵琶曲有文曲和武曲之分,文曲的名曲有《春江花月夜》、《昭君怨》,武曲中《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最爲著名。我的琵琶老師說,他年輕的時候最喜彈《十面埋伏》,上了年紀更愛彈《春江花月夜》。

琵琶的形制頗有來歷,其長度為三尺五寸,三尺象徵天、地、人三才,五寸象徵五行,四弦對應春、夏、秋、冬四時。
琵琶的形制頗有來歷,其長度為三尺五寸,三尺象徵天、地、人三才,五寸象徵五行,四弦對應春、夏、秋、冬四時。(繪圖:敏子/看中國)

「民樂之王」乃神傳文化

對於琵琶聲音的描述,實在是美妙語難訴,好在古人留下了能引起共鳴的文化瑰寶。如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寫道:「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灘。」「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又如王翰的《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琵琶有「民樂之王」的美譽,彈奏技巧難度較高,比如搖指和掄指。曾經練習基本功時,覺得單是練好掄指這一個技巧,就有無盡的提升空間。也正因爲琵琶獨特的彈奏方式,使其表現力更為豐富和獨到。

琵琶的形制頗有來歷,對應三才、五行和四季。其長度為三尺五寸,三尺象徵天、地、人三才,五寸象徵五行,四弦對應春、夏、秋、冬四時。

關於琵琶的傳說,有的百轉柔腸:大漠荒煙中,馬隊緩緩而行,昭君懷抱琵琶,正回望故鄉;有的千古悲壯:楚漢相爭中垓下之戰,兩軍激戰生死搏殺,項羽最終自刎於烏江;有的如入仙境:唐玄宗夢中遊月宮聽到仙樂,記載《霓裳羽衣曲》。

唐代的佛經故事中,有關於琵琶迎神的記載。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畫中,琵琶作爲天人的樂器出現了600多次,彈法變幻無窮,有的揮臂橫彈、有的昂首斜彈、有的傾身倒彈......其中又以反彈琵琶難度最高,姿態最爲神美,為中華神傳文化留下永恆的記憶。

琵琶聲音能「絀邪存正」

上古時代的音樂,用來歌頌上蒼的功德。在帝嚳時代,那時的音樂能使鳳鳥錦雉隨樂起舞。堯帝時代的音樂,百獸聽聞都跳起舞來。昔日孔子聼聞舜帝創作的《韶》樂,曾「三月不知肉味」,感歎道,「盡美矣,又盡善也。」

晉代孫該在《琵琶賦》中說,琵琶的聲音能「絀邪存正」,就是說可以達到去除邪念,端正人心的作用。

在當代的琵琶演奏者中,不少技術頗高,但樂曲卻缺乏動人之境。記得當初和同學們逐個彈奏《大浪淘沙》時,琵琶老師坐在一邊喝茶,并不説話。當我奏完,才擡眼說:「略有動人之處」。

對于同一首曲目,演奏者除了技術的不斷提高,道德、心境的提升更爲關鍵,這樣彈出的樂曲才能更爲純净,意境更爲高遠,起到滌蕩人們的心靈,啟發人們的智慧的作用。

来源:看中國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