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海鉤沉】京劇知識淺談(四)(圖)

憶海鉤沉系列文章之七

作者:園丁 發表:2017-02-26 07:1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2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憶海鉤沉】京劇知識淺談(四)
京劇中的臉譜。(網路圖片)

接續〈【憶海鉤沉】京劇知識淺談(三)〉一文

(三)京劇的音樂和唱腔

前面在講京劇發展史時提到了京劇是集音樂舞蹈於一體的綜合藝術。下面介紹京劇音樂和唱腔方面的知識。京劇的音樂是由其樂隊演奏出來的,唱腔是演員演唱的。

京劇的樂隊行話叫場面。場面分為文場和武場。京劇樂隊是用鼓(單皮)、板來指揮的。打鼓者叫鼓師或鼓佬。

什麼是京劇文場哪?通俗講就是一個特殊的管弦樂隊。組成京劇文場的樂器有個演變過程。

前面介紹京劇的起源時談到昆曲的伴奏樂器有笙、笛、簫、琵琶等。現在京劇文場使用的樂器是京胡、京二胡、月琴、笛子、嗩吶等。其中笛子和嗩吶為管樂器,其餘為弦樂器。

在京劇初始階段,文場中是以笛子為主要伴奏樂器。後來才以胡琴取代了笛子。這一改革是誰開的先例?有兩種說法,一是說從三慶班笛師瀋星培(瀋六)開始,時間大約在咸豐六,七年間,也就是1756∼1757年間。另外一種說法,是從四喜班笛師王曉詔開始。比較公認的說法是前者。

早期的京劇文場中還有一種樂器,叫弦子,就是小三弦。

笛子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給歌舞伴奏使用的樂器以編鐘和鼓為主。也有笙、笛、琴、塤(xun)、鐃(nao)等,那時記錄樂譜使用漢字,只有宮、商、角、征(zhi)、羽五音。

琵琶源於秦漢時期,那時琵琶二字是多種彈撥樂器的統稱。到了唐朝才用今日的這種琵琶伴奏歌舞。笙是外來樂器,漢朝張騫通西域以後才傳人中國。到了宋元時期,中國百戲雜劇盛行,笛子、鼓、板、笙、琴、琵琶、嗩吶等已經成為為各種演出伴奏的樂器。

月琴是由阮(ruan)改制而成。阮的琴頸較長,到明、清時用於給戲劇伴奏,才開始把其長頸改短,變成了月琴。最初的月琴是四根弦,到應用到京劇文場中後改為兩根弦了。

現在我們回過頭來再說京劇文場樂器。京劇文場樂器一開始是九根弦,即弦子三根弦,京胡兩根弦,月琴四根弦。到民國時期,梅蘭芳排演《西施》,當時的琴師是徐蘭沅和王少卿。他們感到只用京胡渲染氣氛還不夠。於是由王少卿和制琴家洪廣源設計,製造出京二胡,投入樂隊使用效果極佳。由此開始文場弦樂器變為九根弦了。

武場就是打擊樂。京劇武場使用的樂器有板,鼓,大鑼,小鑼,鐃(nao),鈸(bo),撞鐘等。京劇場面的指揮,不使用指揮棒,而是用板和單皮。這兩種樂器由司鼓一人掌用。在京劇樂譜中擊板聲稱為板,擊打單皮聲稱為眼。板眼與唱腔節奏有關,後面再說。

鼓師不僅指揮文、武場,而且還通過板眼節奏,引導舞台上演員的唱腔音律和表演動作。用現代戲的通俗說法,鼓師就是執行導演。因此司鼓必須是個全才,他不僅對唱腔、劇情、演員特點、文武場音樂瞭如指掌,而且對生、旦、淨、醜各行的各種劇目的念、唱、做、打都精通,對劇團能演出的所有劇目都能指揮。下面列舉幾位資深的名鼓師:

瀋寶鈞原來是四喜班的鼓師,後來進升平署擔任鼓師。鮑程山在升平署為楊小樓司鼓。杭子和曾為汪桂芬、金少山、龔雲甫、劉鴻聲、余叔岩司鼓。特別是他在為楊寶森司鼓時琴師是楊寶忠,三人配合默契,人稱「三絕」。

白登雲曾為程硯秋、梅蘭芳、王瑤卿、譚小培、郝壽臣司鼓。京劇文場各種樂器中,以京胡為主要樂器。操琴者稱為琴師,在戲班中,琴師也是個全才。他所起的作用與司鼓不相上下。

京胡琴師是名優的最好搭檔。名角的唱法、韻味、唱腔特色等都是在與多年與琴師的協作中形成的。因此,有一流的演員必有一流的琴師相佐。從瀋六開始,在京劇用京胡伴奏的歷史中,琴師已經相傳了好幾代人,下面再介紹幾位名琴師:

樊景泰三慶班琴師,曾為程長庚操琴。與李四、賈三等琴師同期改用硬弓胡琴。

李春泉(李四)四喜班琴師為梅巧玲操琴,琴技善剛。

賈成祥(賈三)四喜班琴師,瀋六弟子,為梅巧玲操琴,琴技善柔。

梅雨田是賈三、李四的弟子,梅巧玲長子,梅蘭芳伯父。在三慶班長期為譚鑫培伴奏,與鼓師李奎林配合,人稱「三絕」。《擊鼓罵曹》中使用《夜深沉》曲牌伴奏擊鼓,始於他。孫佐臣在為許蔭棠、賈洪林伴奏時,與梅雨田齊名。曾為譚鑫培琴師。後為汪桂芬、孫菊仙、楊寶森操琴。

徐蘭沅師從孫佐臣、梅雨田。擔任譚鑫培琴師多年。1921年為梅蘭芳琴師。技藝非凡,人稱「六場通透」。著有《徐蘭沅操琴生活》。王少卿先為王鳳卿操琴,操京胡。後為梅蘭芳琴師,操京二胡。

現在有名的琴師是燕守平。他是1959年北京戲校畢業的。他沒有正式拜過師,但他曾向多個名琴師學琴,如瀋玉斌、何順鑫、楊寶森、李慕良等都教過他。瀋玉斌是北京戲曲學校創始人之一,名琴師。何順鑫是張君秋的琴師,楊寶忠是楊寶森的琴師,李慕良是徐蘭沅的弟子,馬連良的琴師。

京劇音樂基本上有兩類,一類是曲牌,另一類是唱腔伴奏(托腔)。曲牌可以單獨演奏,更多的是在劇情中穿插運用,用於舞蹈伴奏,劇情烘托,過場等。比如在《貴妃醉酒》一戲中,應用的曲牌最多,如《柳搖金》、《萬年歡》、《回回曲》、《八岔》等。又比如《夜深沉》曲牌,在《霸王別姬》一戲中,用於虞姬舞劍的舞蹈伴奏;在《擊鼓罵曹》一戲中,用於給蒯徹擊鼓伴奏。在京劇中《小開門》曲牌用的最多。用於擺駕、參拜、行路、過場、更衣、打掃衛生等動作伴奏。一齣戲演出終了,用《尾聲》曲牌,是用嗩吶鑼鼓演奏。

唱腔伴奏,引唱部分音樂叫「過門」,例如梅蘭芳唱的《貴妃醉酒》四平調「海島冰輪初轉騰」前面的過門,就是戲迷百聽不厭的過門。過門不僅用在演員開始演唱前的引唱,而且在唱腔中作為上下句的連接,短句中的緩衝也使用過門。而且過門有長、短句之分,什麼情況下用長過門,什麼情況下用短過門,都有講究和規矩。

京劇音樂不同於一般音樂。一般的歌曲或器樂曲是由某一個作曲家創作出來的。而京劇音樂是由地方戲曲演變而來,在多年的演繹過程中,彙集了許多戲劇藝術家的創造和勞動心血。是已經程式化,格式化了的音樂。

托腔是京劇音樂中的主體音樂。京劇伴奏樂器以京胡為主。在給唱腔伴奏時根據劇情和人物性格,心理和角色(生,旦,淨醜)不同,胡琴選用不同調門,不同節奏的音樂,起渲染烘托作用。所以托腔伴唱音樂起的作用就是增強演員演唱效果。京劇唱譜和胡琴樂譜不完全一個樣,這是拖腔的需要,烘托的需要。

京劇唱腔分為二黃、西皮、四平調、反二黃、南梆子、高撥子等。其中二黃、西皮為主要唱腔。二黃唱腔的特點是平和、穩重、深沉、流暢、舒緩。多用於表現深沉、憂傷、悲憤的劇情。比如在悲劇中用二黃。胡琴拉二黃定音「C」調,即空弦裡弦為低音的「sao」,外弦為中音的「rai」。西皮曲調活潑、跳躍、剛勁有力,唱腔明快、開朗、輕鬆,用於表現歡樂剛毅憤怒的劇情。胡琴拉西皮定音為「F」調,即空弦裡弦為低音的(la),外弦為「mi」。

二黃的曲調有原板,即一板一眼,2/4板式。如《洪羊洞》裡楊延昭唱「為國家那何曾半日閑空」。慢板即一板三眼,4/4板式。如《文昭關》伍子婿唱的「一輪明月照窗前」。此外還有頂板、垛板、導板、滾板、散板等。

四平調兼有二黃和西皮的風格,例如《貴妃醉酒》裡楊玉環唱的「裴力士啊卿在哪裡,聽娘娘有話來問」。四平調胡琴定音與二黃同。另外還有嗩吶二黃,就是用嗩吶代替京胡伴唱,如《羅成叫關》就是嗩吶二黃唱腔。

西皮分原板、慢板、散板、搖板、導板。此外還有大撥子和吹腔。吹腔就是用笛子代替胡琴伴唱。西皮慢板是一板三眼,4/4拍,如空城計諸葛亮唱「我本是臥龍崗散淡的人」。西皮原板是一板一眼,2/4拍,如《失街亭》,諸葛亮唱「兩國交鋒龍虎鬥,各為其主統貔貅」。散板就是緊拉慢唱。

前面說過,板眼就是司鼓手中打擊樂器發出的聲音,就像唱歌打拍子。但是京劇演員不看指揮,而是聽鼓師的鼓板聲。板處於強拍位置,在強拍位置鼓師擊板,眼就是鼓師擊單皮(鼓)發出的聲音,板和眼均獨立成拍,如一板一眼就是兩拍,一板三眼就是四拍,有板無眼就是一拍。從京劇簡譜樂譜的音節看,一板一眼就是2/4拍,一板三眼就是4/4拍,有板無眼就是1/4拍。

前面曾提到京劇唱腔多為七字句或十字句,並分上下句。七字句的格式就是2+2+3,例如《捉放曹》,陳宮唱「一輪明月著窗前,陳宮心中亂如麻」。這前一句為上句,後半句為下句。十字句的構成是3+3+4,如《洪洋洞》楊延昭唱二黃慢板「為國家那何曾半日閑空,我也曾平服了塞北西東」上下句皆為十個字。

京劇武場(打擊樂)配合演員的動作、念白、舞蹈、武打,使其起止分明,節奏鮮明。武場音樂用於場次轉換,舞臺情況的渲染。武場音樂曲譜叫《鑼鼓經》,每種樂器發出的聲音用不同的漢字或符號表達,如匡,倉為大鑼聲;臺,令為小鑼聲;七,才為鐃,鈸聲;扎,衣為板聲;大,崩,冬為鼓聲等。武場音樂也有曲牌名。下面舉幾例:

《慢長錘》:匡七臺七匡臺七......匡七臺七臺匡,大扑臺匡。

《小鑼鳳點頭》:臺臺臺令臺衣令臺。

《四擊頭》:大臺倉倉才臺倉才臺。

《急急風》:八八嘟......倉才倉才倉倉才倉。

京劇早期的記譜方式是用漢字,叫《工尺譜》。是用「合、四、一、上、下、尺、工、凡、六、五、乙」十個漢字分別代替簡譜的低音5(sao)6(la)7(xi)中音1(dao)2(rai)3(mi)4(fa)5(sao)6(la)7(xi)十個音。

簡譜是歐洲人發明的,形成於16世紀,相當於中國明朝時。傳人中國較晚,是近代從日本傳入的。1931年陳小魯著《皮黃琴譜》,是較早用簡譜記錄京劇唱腔和伴奏音樂的曲譜。

西皮腔中還有南梆子,南梆子這種唱腔只用於旦行和小生,京劇的其他行當不用。反二黃用於表現悲壯,慷慨蒼涼。主要用在老生唱腔。如《碰碑》(李陵碑)楊繼業的唱腔就是反二黃。反二黃分原板、導板、回龍、慢板、快三眼、散板、搖板。反二黃胡琴定音「G」調,就是空弦裡弦是「dao」,外弦是「sao」。

完整的一齣戲是一個獨立的故事,它的音樂唱腔也是由幾種板式組合而成的。但是不是隨意組合,而是編劇根據劇情發展需要巧妙設計安排的,已經確定下來就不能隨意改動。

以《借東風》為例,我們看它的音樂和唱腔。戲一開始,諸葛亮在幕後唱二黃導板,由過門引唱「習天書玄妙法猶如反掌」演員出場後,京胡拉《回龍》,諸葛亮唱「設壇臺借東風相助周郎」然後轉二黃原板過門,接唱「曹孟德佔天時兵多將廣,領人馬下江南兵扎長江......」。二黃原板唱腔是這場戲的主要部分,演員邊唱邊表演,每唱一句有一段過門銜接,原板唱完以後,有念白,在武場鑼鼓伴奏下演員有上壇臺做法事的表演,當點燃咒符以後,胡琴拉散板過門,演員唱二黃散板「耳聽得風聲起自東而降,為什麼有一道殺氣紅光」諸葛亮下壇臺,念白,然後乘船而去。這齣戲的故事出自《三國演義》,在原板唱腔中,把為什麼要借東風交代清楚了。所以不僅要看戲,還要聽戲。耳聽眼觀缺一不可。在「文革」期間中國大陸搞樣板戲,弄出了一個《交響樂沙家浜》,還當作京劇改革樣板,把京劇改成了歌劇、音樂劇。這種做法實際上就是破壞京劇。「文革」以後,大陸新年晚會節目中,又弄出了一個什麼「京調聯唱」,把京劇改成通俗歌曲來唱,失去了京劇原有的嚴肅性、高雅性,把陽春白雪演成了下裡巴人,我說這就是糟蹋京劇。

京劇是古典文學、音樂、藝術戲曲、武術相結合的高尚藝術。其伴奏樂器,也是古往今來已經在中國戲曲中紮了根的中式樂器。交響樂京劇照搬西洋樂器取代京劇文場樂器,演奏出的旋律還有京劇味嗎。在舞蹈改革中採用中西相結合的樂器伴奏,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京劇離開胡琴,離開了京劇文武場面,即使用皮黃樂譜,也是四不像。這種改革就是挂羊頭賣狗肉。

在談到京劇音樂和唱腔時再補充一點,就是京劇中也有聲樂大合唱,行話叫工曲或群曲,也是為烘托劇情渲染氣氛用的,用在宴會、圍獵、發兵、交戰等場面。如《鬧天宮》一戲在眾仙女出來時,後臺唱群曲「王母晏瓊瑤」。



責任編輯:李雲飛 来源:看中國專欄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