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盛世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一段歲月。(繪圖:看中國)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隋唐時期巨鹿郡曲城縣人。曾任諫議大夫、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謚文貞,為凌煙閣二十四功之一。他以性格剛直、才識超卓、敢於犯顏直諫著稱,是中國史上最負盛名的諫臣。魏徵幼喪雙親,家境貧寒,窮困失意卻有遠大志向。他喜愛讀書,能融會貫通,見天下局勢越來越亂,就特別留意先秦縱橫家的學說。魏徵原為李密的謀士,後隨李密降唐,為唐朝招降李世績。他在竇建德進攻河北時被俘,竇滅亡後重回唐朝,隸太子李建成麾下。唐武德末年他作為太子洗馬,曾是太子李建成的心腹之臣。玄武門之變後,歸順李世民。因感知遇之恩,凡事知無不言,以進諫著稱,終生深受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評價說,貞觀之前輔佐之功以房玄齡第一,貞觀之後以魏徵第一。唐貞觀十六年魏徵病故。
當他看到李世民同隱太子李建成之間的暗中爭鬥時,經常勸李建成早做打算。李世民殺了隱太子後,把魏徵叫來責問:「你為什麼要離間我們兄弟?」當時大家都替魏徵擔驚受怕,魏徵慷慨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說:「皇太子如果聽了我的話,肯定不會有今天的殺身之禍。」唐太宗聽了這話肅然起敬,對他分外敬重,提升他為諫議大夫。(注1)還多次把他請進臥室,向他請教治理國家的辦法。魏徵本有治國的才能,性情剛直不阿,絕不隨便放棄自己的主張。唐太宗每次和他交談,從來沒有不高興的。魏徵欣幸遇到了賞識自己的君主,竭盡才力來效勞。太宗又安慰他說:「你以前直言勸諫前後二百多件事,都稱我的心意,不是你忠心為國,怎能如此?」唐貞觀三年,魏徵幾次升遷做上秘書監,參預朝政,深謀遠慮,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魏徵的身材容貌與普通人並無不同,但有志氣膽略,每次犯顏進諫,雖遇太宗暴怒,而神色不變,最終天子也為之收斂神威。他那種「上不負時主,下不阿權貴,中不侈親戚,外不為朋黨,不以逢時改節,不以圖位賣忠」的精神,千百年來,一直被傳為佳話。作為唐太宗的重要輔佐,他曾懇切要求太宗使他充當對治理國家有用的「良臣」,而不要使他成為對皇帝一人盡職的「忠臣」。每進切諫,雖幾次極端激怒太宗,而他神色自若,不稍動搖,使太宗也為之折服。他曾先後陳諫200多事,勸戒太宗以歷史的教訓為鑒,勵精圖治,任賢納諫,本著清靜無為、「仁義」行事,無不受到採納。魏徵著有《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等書。其言論多見於《貞觀政要》,其中最為著名、並流傳下來的諫文表是《諫太宗十思疏》。他的重要言論大都收錄在《魏鄭公諫錄》和《貞觀政要》這兩本書中。
大唐第一直臣—鄭國公魏徵。(網路圖片)
識時務明晰天下大勢 順天命勸降瓦崗舊將
隋朝大業末年,武陽郡郡丞元寶藏反叛隋朝,起兵響應李密,並召請魏徵掌管文書。李密每次見到元寶藏送來的戰況文書,總是稱讚寫得好。後來聽說這些文書都是魏徵寫的,就立即派人把他召來。魏徵當時就進獻了十條計策給李密,李密雖感到新奇但未能採用。
當王世充在洛口進攻李密時,魏徵對李密的長史鄭廷頁說:「魏公李密雖然屢次獲勝,但精兵驍將死傷的也很多了;軍費又緊張,對有功的不能論功行賞,志氣不高,有這兩條就難與敵人再次硬拚。不如挖深溝筑高壘,與敵人拖延時間,過不了十天半月,敵人糧盡草絕,不用攻打,他們就會撤兵,那時我們再出兵追擊敵人,這就是取勝的方法。況且東都的糧食斷絕了,王世充已經無計可施,一心想決一死戰,我們實在難與陷入絕境的敵寇爭鋒,請慎重考慮不要與他們決戰。」(注2)鄭廷頁說:「這些話不過是老生常談罷了!」魏徵說「:這是出奇制勝的良策,怎麼說是老生常談?」因此拂衣而去。
李密兵敗之後,魏徵跟隨李密歸降唐王,到了京師,很長時間都默默無聞,他自己請求去安撫山東,於是授命為秘書丞,驅駕驛車趕到黎陽。那時,徐世勣還是李密的部將,魏徵給徐世勣寫信說:「自從隋末政局混亂,群雄競相追逐,跨州連郡,不可勝數。魏公李密起兵叛隋,振臂大呼,四方響應如萬里風馳,似雲合霧聚,一下子就聚集了幾十萬人。聲威遍及近半個天下,在洛口破王世充,在黎山摧毀宇文化及。正準備向西佔領咸陽,往北進攻玄闕,讓自己的旌旗飄揚在瀚海,讓自己的戰馬到渭川飲水,不料有百勝之威反而敗在奔逃的敵軍之手。由此可見,天下的歸屬已成定局,不能以力抗爭,因此魏公李密感念皇天才回頭反省,進入函谷關而沒有疑慮。您生於混亂之時,感念知己之遇,在根已拔掉的情況下,還堅持不動搖,糾集潰散的兵馬,據守一方。王世充趁著戰勝的余勇,在他東邊的地域休養生息,竇建德處在失敗受辱的形勢,不敢對南方有所圖謀。您的美好的名聲,足可以震撼古今。然而雖有好的開始,結局卻難以預料。把握去留進退的時機,才是安危的關鍵。假如做官得到封地,九族就會受到余輝的庇護,如果投靠的人不得當,自己一身還不能自保。殷滅夏的鑒戒不遠,是您能夠看到聽到的。古代勇士孟賁遲疑不決,童子都能在他之先做出決斷,智慧接近神明,不整天等待。現在您處在兵家必爭之地,應當速急乘機謀劃,如果遇事遲疑不決,坐觀成敗,恐怕凶險狡詐之輩生出異心,那麼您的大事就無法挽回了。」
徐世勣得到這封書信之後,恍然大悟,馬上決定派使者到長安表示歸順唐朝,並開倉運糧,送給大唐淮安王李神通的軍隊。
不求形跡但求至公 不做忠臣只做良臣
唐太宗即皇帝位之後,勵精圖治,多次把魏徵召到臥室裡,單獨詢問治國施政的得失。魏徵很有治理國家的才幹,性情又耿直,從不退縮屈服,太宗與他談論,總是欣然接受他的意見。魏徵也為遇到賞識自己的君主而喜不自勝,於是把心裏的想法全部說出來,毫不隱瞞。然而,太宗左右的近臣經常有人詆毀魏徵偏袒親戚朋友,太宗派遣溫彥博訊問此事,與事實不符。溫彥博說:「魏徵作為臣子,不注意自己的形跡,遠避嫌疑,因而遭到無端誹謗,這也是應當責備的。」太宗就叫溫彥博去責備魏徵。魏徵進見太宗,說:「臣聽說君臣應當同心,這就叫作如同一體,怎能拋棄至公,只求形跡?如果上下全都如此,國家興亡就難以預料了。」太宗吃驚地說:「我明白你的意思了!」魏徵叩頭說:「願陛下讓臣做良臣,不要讓臣做忠臣。」
唐太宗說:「忠臣、良臣有差別嗎?」魏徵說:「稷、契、咎陶是良臣,龍逢、比干是忠臣。良臣,自身得美名,君主受顯號,子孫世代相承,福慶傳之無窮;忠臣,自身受禍被殺,君主陷於昏暴,國破家亡,僅取空名。這就是兩者的區別。」太宗說:「好。」
太宗接著問他:「做君主的人怎樣做才能明,犯何過失才會暗?」魏徵說:「君主之所以明,在於多方聽取意見;之所以暗,在於偏聽偏信。堯、舜大開四門,眼明能視四方,耳聰能聽四方,雖有共工、魚玄,不能矇蔽他們,好聽的言詞荒謬的行為,也不能將他們迷惑。秦二世身居深宮,偏信趙高,天下散亂而不得聞;梁武帝偏信朱異,侯景即將攻城而不得知;隋煬帝偏信虞世基,盜賊四起而不知曉。所以說,君主如能多方聽取意見,奸臣就矇蔽不了君主,下情就能上達朝廷。」
鄭仁基的女兒既漂亮又有才華,皇后建議娶她進宮為充華,典冊都已具辦。有人說她已定下婚約。魏徵進諫道:「陛下居於樓臺,就應讓百姓有居室;吃美食,就應讓百姓吃飽飯;看到身邊的侍妾,就應讓百姓有室家。如今鄭女已許配人家,陛下娶她進宮,難道是為民父母的意思嗎!」唐太宗沉痛地責備自己,立即停止冊封之事。
唐太宗曾對他說:「論你的罪過比當年管仲射中齊桓公的帶鉤還要嚴重,而我對你的信任卻超過了齊桓公對管仲的信任,近代君臣之間融洽相處,難道還有誰能像我這樣對你嗎?」唐貞觀六年,唐太宗駕幸九成宮,設宴招待親近的大臣,長孫無忌說:「王珪、魏徵,過去侍奉隱太子,我見到他們就像見到仇敵一樣,想不到今天能在一起參加宴會。」太宗說:「魏徵過去確實是我的仇敵,但他能為侍奉的主子盡心出力,這是很值得稱道的。我能夠提拔重用他,自比古人應無愧色!魏徵常常不顧情面懇切勸諫,不許我做錯事,所以我器重他。」魏徵再拜說:「陛下引導我提意見,我才敢提意見。如果陛下不接受我的意見,我又怎麼敢去犯龍鱗、觸忌諱。」太宗龍心大悅,賞賜每人十五萬錢。
撰寫史書終成良史 輔佐明君功比諸葛
唐貞觀七年,魏徵替代王珪任侍中。尚書省長期積壓沒有判決的訴訟案,太宗命魏徵秉公處理。魏徵不大熟悉法律,但能抓住根本原則,依實際情況處理,大家都心悅誠服。太宗命令狐德、岑文本撰修《周史》,孔穎達、許敬宗撰《隋史》,姚思廉撰《梁史》、《陳史》,李百藥撰《齊史》。魏徵受詔總加撰定,對書稿多有刪補,力求達到簡明正確。《隋史》的序、論,都是魏徵所做,並為梁、陳、齊各史撰寫總論,被當時稱為良史。史書撰成後,魏徵加封左光祿大夫,晉爵鄭國公,賜絹二千段。
魏徵自認為對國家沒有功勞,只不過是憑藉辯論、遊說,就參與決策,深怕待遇好最終會有虧損,後來藉口眼疾多次請求辭位。唐太宗說:「我把你從仇敵中選拔出來,委任你中樞機要的職務,你看到我不對的地方,從沒有不勸諫的。你難道沒看到黃金埋在礦裡,有什麼可貴的呢?若遇上高明的冶金工匠把它鍛練成器物,就會被人們當做寶貝。因此我把自己比作黃金,把你當做高明的冶煉工匠。你雖然有病,但還不算衰老,怎能想就此辭職呢?」(注3)魏徵聽了只好作罷。後來又堅決要辭職,太宗同意解除他侍中的職務,任為特進,仍舊管門下省政事。
唐貞觀十二年,唐太宗因為皇孫誕生,下詔宴請公卿大臣,太宗在酒席間極其高興,對大臣們說:「貞觀以前,跟我平定天下,轉戰於艱險危難之間,房玄齡功勞之大是沒有人能比得上的。自貞觀以來,對我竭盡心力,進獻忠直之言,安定國家,造福百姓,成就我今天的功業,被天下人所稱道的人,就只有魏徵了。即使古代的名臣,也不過如此罷了。」於是親自解下佩刀賜給他們二人。(注4)太宗曾問群臣說:「魏徵與諸葛亮哪個賢能?」岑文本說:「諸葛亮兼有將相之才,魏徵不能和他相比。」太宗說:「魏徵履行仁義,以輔佐本人,想使本人達到堯、舜地步,雖是諸葛亮也比不過他。」當時上書言事者多,有的不切實際,太宗厭煩,想予以駁斥,魏徵說:「古時設立謗木,想瞭解自己的過錯。密封的上書,就是謗木製度的遺意吧!陛下想知得失,應當任其所言。說得對,對朝廷有益;不對,也無損於政局。」太宗高興了,對上書言事者全都加以撫慰而後送走。
庶人李承乾在東宮做太子時,不講品德不幹好事,魏王泰越來越得到寵愛,內外百官對李承乾是否還能做太子都有疑議。太宗聽到後很厭惡,對侍從的大臣們說:「當今朝臣之中,講忠誠正直沒有比得上魏徵的,我派他做皇太子的師傅,用來斷絕天下人的想法。」唐貞觀十七年(634),太宗任命魏徵做太子太師,仍舊管門下省的政事。魏徵陳述自己有病,太宗對他說:「太子是宗廟社稷的根本,一定要有好的師傅,所以挑選你這樣中正無私之臣,作為太子的輔弼。我知道你有病,不妨躺在床上來教導太子。」魏徵只得就職。
一代直臣鞠躬盡瘁 千古明君痛失明鏡
此後魏徵得了重病,他家裡原先沒有正廳,太宗當時本想給自己建造一座小殿,就停下工來把材料給魏徵造正廳,五天完工。又派宮中的使者賜給他布被和素色的墊褥,以順從他的喜好。太宗還命令中郎將在他家值宿,有動靜隨時奏聞,所賜藥品、膳食不計其數,宮中出使之人不絕於道。太宗親臨問疾,屏退左右,交談終日才回宮中。後來又與皇太子一道來到魏徵家裡,魏徵加蓋朝服,拖著腰帶。太宗悲痛憂悶,撫摸他流下眼淚,問他有何要求。魏徵回答說:「寡婦不憂緯線的多少,而憂慮宗周的危亡!」太宗準備把衡山公主嫁給魏徵的兒子叔玉,當時公主也隨同來至其家,太宗對魏徵說:「您看一下新娘吧!」魏徵此時已說不出話。
這天晚上,太宗夢見魏徵還像平日一樣,天亮時,魏徵逝世。太宗親自到他的靈柩前痛哭,極為悲痛,為之罷朝五天。太子在西華堂為魏徵舉哀。天子下詔內外百官朝集使全都前去送葬,追贈他為司空、相州都督,定謚號為文貞,給予羽葆、鼓吹、班劍四十人,將他陪葬於昭陵。太宗登上禁苑西樓,遙望靈車而痛哭盡哀,晉王李治奉命在道旁設食祭奠。太宗親自給他撰寫碑文,還親筆書寫在石碑上。又特賜給他家食實封九百戶。將下葬時,其妻裴氏推辭說:「魏徵平日節儉,現以一品官的禮節安葬,儀仗器物太多,不合他的本意。」太宗答應其請,便用素車載棺,白布做其帷幔,不用塗車及草人草馬等物。
太宗後來臨朝,感嘆地說:「用銅作鏡子,可以端正衣冠;用歷史作鏡子,可以知道歷代興衰更替;用人作鏡子,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我常常保有這三面鏡子,用來防止自己犯過錯。如今魏徵去世,就失掉一面鏡子了!(注5)我曾派人到他家去,得到寫了字的一張紙,僅寫一半,其中可辨認的部分這樣說:‘天下的事情,有善也有惡,任用善人則國家安定,任用惡人則使國家危亡。公卿大臣之內,感情有愛有恨,憎恨的人只見到可恨之處,喜愛的人只看見可愛之處。愛與恨之間,應當小心謹慎地對待。如果愛其人而又知其缺點,恨其人而又知其優點,除去邪惡而不猶疑,任用賢人而不猜測,國家就能興旺發達了。’其大體內容就是這樣。我反覆思忖,恐怕難免犯這種錯誤。公卿大臣隨從侍衛可將這些話寫在朝笏之上,見此情況一定要進行諫爭。」(注6)因而哭了很久。於是下詔說:「過去只有魏徵,經常指責我的過錯。自從他去世後,我雖有過錯也沒有人敢公開指出。難道我只在過去有錯誤,而今天全是正確的嗎?恐怕還是百官苟且順從,不敢來觸犯龍鱗吧!所以我再次虛心徵求意見,以便清醒頭腦進行反省,你們直言勸諫了而我不採用,我願承擔責任。我需要採納忠言而大家又不說,這個責任誰來承擔?從今以後,大家都得竭盡忠誠,我如有對或不對的言行,你們要直言勸諫不要保留隱瞞。」
魏徵逝世之後,唐太宗思念不已,登上凌煙閣觀看功臣畫像時,還賦詩痛悼魏徵。有人聞知此事妒心大發,百般詆毀魏徵。魏徵曾經推薦杜正倫、侯君集有才幹能任宰相,到正倫因坐罷官,君集坐謀反罪被殺之後,朝中小人便指責魏徵曾阿附惡黨;又說魏徵曾記下前後諫爭之言,給史官褚遂良觀看。這些議論使唐太宗深為不滿,便停止叔玉的婚事,仆倒為魏徵寫的碑文,所以其家逐漸衰落。(注7)然而,遼東會戰之時,高麗兵馬進犯唐軍陣地,李勣等人盡力死戰方才破敵。唐朝大軍返還之後,太宗神情悵然地說:「魏徵如果健在的話,我能有這次行動嗎?」立即徵召其家屬前往行在處所,賞賜慰勞其妻子兒女,用少牢祠祭魏徵之墓,重新樹立石碑,恩禮比之以前更為崇敬。
注1.《舊唐書・列傳第二十一》:及敗,太宗使召之,謂曰:「汝離間我兄弟,何也?」征曰:「皇太子若從征言,必無今日之禍。」太宗素器之,引為詹事主簿。
注2.《舊唐書・列傳第二十一》:及王世充攻密於洛口,征說密長史鄭頲曰:「魏公雖驟勝,而驍將銳卒死傷多矣;又軍無府庫,有功不賞。戰士心惰,此二者難以應敵。未若深溝高壘,曠日持久,不過旬月,敵人糧盡,可不戰而退,追而擊之,取勝之道。且東都食盡,世充計窮,意欲死戰,可謂窮寇難與爭鋒,請慎無與戰。」
注3.《新唐書・卷九十七・列傳第二十二》:征自以無功於國,徒以辯說,遂參帷幄,深懼滿盈,後以目疾頻表遜位。太宗曰:「朕拔卿於仇虜之中,任公以樞要之職,見朕之非,未嘗不諫。公獨不見金之在礦也,何足貴哉?良冶鍛而為器,便為人所寶,朕方自比於金,以卿為良匠。卿雖有疾,未為衰老,豈得便爾?」
注4.《新唐書・卷九十七・列傳第二十二》:會皇孫誕育,召公卿賜宴,太宗謂侍臣曰:「貞觀以前,從我平定天下,週旋艱險,玄齡之功,無所與讓。貞觀之後,盡心於我,獻納忠讜,安國利民,犯顏正諫,匡朕之違者,唯魏徵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於是親解佩刀以賜二人。
注5.《舊唐書・魏徵傳》:上思征不已,謂侍臣曰:「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
注6.《舊唐書・列傳第二十一》:「征亡後,朕遣人至宅,就其書函得表一紙,始立表草,字皆難識,唯前有數行,稍可分辯,云:‘天下之事,有善有惡,任善人則國安,用惡人則國亂。公卿之內,情有愛憎,憎者唯見其惡,愛者唯見其善。愛憎之間,所宜詳慎,若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賢勿貳,可以興矣。’其遺表如此,然在朕思之,恐不免斯事。公卿侍臣,可書之於笏,知而必諫也。」
注7.《舊唐書・列傳第二十一》:征卒後,正倫以罪黜,君集犯逆伏誅,太宗始疑征阿黨。征又自錄前後諫諍言辭往復以示史官起居郎褚遂良,太宗知之,愈不悅。先許以衡山公主降其長子叔玉,於是手詔停婚,顧其家漸衰矣。
主要參考文獻:
劉昫等,《舊唐書》,後晉
吳兢,《貞觀政要》,唐
魏徵等,《隋書》,唐
王溥,《唐會要》,宋
歐陽脩等,《新唐書》,宋
司馬光等編,《資治通鑒》,宋
王壽男著,《隋唐史》,現代
(看中國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来源:看中國專欄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