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為何在臨死之際連喊三聲「殺賊!」(圖)

發表:2016-02-04 00:3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1個留言 列印 特大


辛棄疾像。(網路圖片)

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閏二月的一天早晨,春寒料峭,濟州(今山東巨野)金國佔領軍大營的中軍帳門外,一陣馬蹄聲響,遠處風馳電掣般地衝來了由抗金青年英雄、濟南人辛棄疾率領的50名騎士。辛棄疾飛身滾鞍下馬,高聲向守門士兵喊話道:「餵!快去通報張安國將軍,有老朋友辛棄疾等人來訪,請他出來說話!」

眼前突然發生的這件事,是什麼來頭呢?

22歲從軍打仗

原來,此前一年,金國海陵王完顏亮率兵大舉侵宋,妄想佔領杭州,「立馬吳山第一峰」,不料在採石磯(今安徽馬鞍山境內)被南宋將領虞允文打得大敗,他自己退到揚州,被部下殺死。中原地區飽受金人壓迫掠奪多年的漢族人民趁機舉行武裝起義,抗戰的烽火四處燃燒。22歲的文武全才辛棄疾迅速組織起一支2000多人的隊伍,在濟南南部山區開展驅逐金人的武裝鬥爭。

為了更好地打擊敵人,完成統一大業,辛棄疾率領這支隊伍投奔了由另一位濟南人耿京領導的有25萬人之眾的起義大軍。耿京十分賞識辛棄疾的人品才幹,此前他已經自稱「天平軍節度使」,因而任命辛棄疾為「權天平軍節度掌書記」,負責全軍的文書工作,連自己的帥印也交給他保管。

這時,金國的新皇帝——金世宗完顏雍已經穩住了北方局勢,開始調集大軍,對中原漢族義軍實行各個擊破。辛棄疾力勸主帥耿京「決策南向」,即迅速歸附南宋,以便與南宋官軍遙相配合,共同抗擊金兵。耿京欣然採納了辛棄疾的建議,於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正月派遣手下的將領賈瑞為正使、辛棄疾為副使,讓他們領著9個隨從人員,奉表渡長江歸宋。

賈、辛等一行11人晝夜兼程地南下。他們到達建康(今江蘇南京),受到了宋高宗趙構的接見。宋高宗表示同意接收這支山東義軍,不但為耿京、辛棄疾、賈瑞及義軍將吏賜官封爵,還派官員王世隆帶著朝廷賜給山東義軍的官誥節鉞等物,同賈、辛等人一起奔赴山東。

不料,隨著北方政治、軍事形勢的變化,耿京義軍內部發生了重大變故:金世宗在中都(今北京)發出了收買人心的「大赦詔書」,其中說道:「凡我境內百姓,在山者為盜賊,下山者為良民。」許多思家心切、一心想過太平日子的義軍將領和戰士,趁著有這樣的寬赦詔書,紛紛下山回鄉。耿京部下大將張安國更是貪圖金朝的重賞,勾結另一個將領邵進,殺掉了主帥到金營獻功。張安國立即受到金朝的重重封賞,被任命為濟州知州。於是,擁有25萬大軍,曾經重重地打擊過金兵的耿京隊伍,就這樣土崩瓦解了!

向南宋獻俘

辛棄疾、王世隆等一行人在北行途中聽到了耿京被殺害的消息。聞訊後,辛棄疾悲痛萬分,約了王世隆和勇士馬全福二人,邀集忠義軍人共50位,同大家商量道:「我作為主帥的代表到南方朝拜宋皇,誰想到會發生這樣的事變!如今怎麼向宋覆命?諸位有不怕死的,就和我們3個人一起,衝進金營,去抓住殺害主帥的叛徒張安國,獻給朝廷!」於是大家在辛棄疾、王世隆、馬全福3人的帶領下,飛馬直奔濟州,闖進了有5萬人之眾的金兵營地——這才有了本文開頭的那一幕。

現在讓我們把目光轉到濟州金兵中軍帳前。辛棄疾喊話時,張安國正在帳內與幾個金將飲酒作樂。醉醺醺的他聽兵士稟報後,一時腦子轉不過來,就踉踉蹌蹌地走出帳外。辛棄疾見狀,喝令手下扭住張安國,迅速五花大綁了,然後把他拋到一匹馬背上給捆得牢牢的。這時營門外的空地上已經圍滿了人。辛棄疾舉目四望,見他們多半是原來耿京隊伍裡的士兵,就大聲喊話,勸這些老部下趕快起義,大家一起回歸宋朝。當場便有上萬漢族士兵站到了辛棄疾這一邊。辛棄疾、王世隆對這支隊伍略加編排,就立即帶著他們,押解著叛徒張安國,不分晝夜地疾馳南下。

先前辛棄疾等人硬闖金營時被嚇得發呆的那些金兵,在回過神來之後,趕緊向上司匯報,然後奉命組織隊伍追趕辛棄疾一行。金兵與投奔宋朝的義軍在路上發生了好幾次遭遇戰,戰鬥有時發生在白天,有時發生在黑夜,但義軍都打退了敵人,贏得了時間。就這樣,辛棄疾領著大家一路向南,渡過了長江。

剛安頓好過江的人馬,辛棄疾就立即把張安國押送到杭州向宋朝獻俘。經過問桉審判,張安國很快被推上杭州街市斬首示眾。辛棄疾明明白白、痛痛快快地看著張安國被殺頭之後,滿懷希望地入朝聽命,想像著入仕以後應該能在南方有所作為。這一年他23歲。

臨死還在喊殺賊

但是,辛棄疾在南宋的大半生是坎坷失意的:一是他的北方「歸正人」的尷尬身份,使他受到了南宋朝廷與官僚階層的無端猜忌與歧視;二是他南歸之後,恰巧碰上了南宋長達40多年的抗金低潮期,整個社會不敢再對金國言戰,使他無法有所作為。

關於第一點,南宋統治階層,上自皇帝,下至士大夫,是一個權力壟斷的小圈子,排外主義情緒極強,他們把辛棄疾這種從北方投奔南方的愛國者蔑稱為「歸正人」或「歸明人」,視為異己分子,不信任,不重用。辛棄疾就是眾多「歸正人」裡一個受猜忌、受歧視的典型人物。他在備受打擊排擠之後曾向宋孝宗上書,自述:「臣孤危一身久矣……顧恐言未脫口而禍不旋踵。」

關於第二點,是辛棄疾南歸之後不久,南宋朝廷舉行了一次北伐(此次辛棄疾未能參加),但戰爭以南宋失敗而告終。從此時起,舉國上下,除了陸游、辛棄疾等之外,無人再敢言戰。

辛棄疾因為極有才幹,被任命了各種官職,但也因其不斷呼籲抗金,力主北伐,因而招人忌恨,被人羅織罪名,遭到罷官,有20多年的時間只好到江西上饒鄉村去當農民。無所作為之下,他只好靠填詞來發政治牢騷。他在南京擔任參議官時,填寫過一首《水龍吟》: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闌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鱠(音同「快」),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音同「問」)英雄淚。

嘉泰四年(1204年),65歲的辛棄疾受到正在籌措北伐的寧宗皇帝和宰相韓侂(音同「托」)冑召見,然後被派到抗金前線的京口(今江蘇鎮江)擔任知府,做北伐準備工作。這是辛棄疾唯一一次參與南宋的北伐大業,所以他十分努力和投入。但到鎮江一段時間之後,前線的狀況令他失望,「無謀浪戰」的韓侂冑更讓他擔心,他寫了下面一首《永遇樂》來抒發自己的政治情懷: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辛棄疾在鎮江知府任上才幹了一年多,北伐的準備工作剛剛有點成效,又因韓侂冑集團所唆使的朝廷言官誣告其「好色、貪財、淫刑、聚斂」而被撤職。辛棄疾由此更加明白:韓侂冑之流是不可與其成大事的,於是他在開禧元年(1205年)初秋,滿含忠憤和擔憂,離開了抗金前線鎮江,黯然回到了江西鉛山。

開禧三年(1207年),北伐完全失敗,辛棄疾也一病不起。當年九月初十,這位壯志成空的大英雄、大文豪在其隱居的秋水堂與世長辭,終年68歲。據地方志記載,他嚥氣之前,從病床上強撐起來,大聲呼喊了3次:「殺賊!殺賊!殺——賊!」



責任編輯:潤珍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