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無常!八則知名公案(圖)

作者:蓮池大師 發表:2015-12-14 17:07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此文摘自明末高僧蓮池大師的《竹窗隨筆》。《竹窗隨筆》收錄了大師隨感所筆之短文四百餘篇,詳辨禪、教、淨之正知見,包括對佛儒間的精闢論述。

一、人命呼吸間

【原文】

一僧瘵疾經年,久憊枕席。眾知必死,而彼無死想。語之死,輒不擇。予使人直告,令速治後事,一心正念。彼謂男病忌生日前,過期當徐議之耳。

本月十七乃其始生,先一日奄忽。吁!「人命在呼吸間」,佛為無病人言之也,況垂死而不悟,悲夫!

【白話文】

有一位常年患癆病、久處床笫的僧人,大家都知道他的病已經沒有救治的希望了,而他卻絲毫沒有死的思想準備,只要對他一提到死時,他便不高興。於是我差人對他直言相告,希望他趕快把身後事交代好,一心正念。可是他卻說:「男子病最忌在他生日前死,等我過了生日再考慮吧!」

本月的十七日就是他的生日,想不到就在他生日的前一天忽然去世了。唉!「人命在呼吸間」,這是佛告誡無病人說的,何況是一個垂死的人,還不覺悟到這一點,也真是太可悲了!

二、鼓樂

【原文】

新榜出,新舉子有鼓樂而過上方之門者。

二僧趨而往覘之。甲云:「善哉,不亦樂乎!」乙云:「善哉,不亦悲乎!」

甲問故,乙曰:「子徒知今日之鼓樂,而不知有後日之鼓樂也。」

甲不解,嘆羨如故。

【白話文】

秋季考試放榜後,有慶賀新科舉子報喜的鼓樂隊伍,正好從寺院門前經過。

有兩位僧人聞聲前去寺門窺看。甲僧興嘆說:「善哉!不亦樂乎!」乙僧則感嘆說:「善哉!不亦悲乎!」兩僧對此鼓樂發出了一樂一悲兩種不同的感嘆。

甲問乙:「你這是什麼意思?」乙對甲說:「你呀!只看到今日的鼓樂,就以為很快樂,卻不知日後還有一番鼓樂呢!」

可是甲僧還是不明白乙僧所說的含意,仍嘆羨不已。

三、湯厄(二)

【原文】

佛言:「人命在呼吸間。」予平日亦舉此以警策大眾,而時未嘗身親經歷之也。及予之罹湯厄也,方其入浴,身安心泰,洋洋自如,俄而蹈沸釜中,幾死矣。其得生者,幸也,龍天救之也。夫為時剎那耳,而死生系焉。命在呼吸,豈不誠然乎哉。

則知為僧者,於佛所說以勸他人恆切,而以勸自己或疏,通弊也。予於是大愧、大駭而大自戢!

【白話文】

佛說:「人命在呼吸間。」在平時我也常常把這句佛語引來警策大眾,可是我實際上沒有親身經歷過,直到我這次遭遇到「湯厄」之後,才真正深切體會到佛語的不虛。

當我剛入浴時,覺得身心安泰而洋洋自如,突然之間失足在沸水池中,幾乎要死了。承蒙龍天的護救,才能得以生還,可算是幸運了。

當我剛跌入沸水池的剎那間,真是生死攸關的一剎那,「人命在呼吸間」這句佛語,難道不是真的應驗了嗎?於是我便懂得,作為僧人,將佛所說的話去勸化他人常常很懇切,而拿來勸導自己時,往往便疏忽了,這也是一種通病吧!?因此,我才大愧、大駭不已,還必須大自收斂呢!

四、預了

【原文】

無常迅速,雖老少無別,然年少人猶處未定之天,妄冀長壽;若老年人,則定然光景無多矣!須把身世事處分了當,從他無常朝到暮到,撒手便行,無所係累,此晚境大要緊處。

不可忽!不可忽!

【白話文】

「無常迅速」這是一客觀規律,無論對老年人或少年人,都是沒有區別的。

然而少年人的壽限,還處在未定數之中,尚可以妄求長壽;若對老年人來說,則所謂的「光景」,應該是不會太多了。所以在平時必須先將世間身邊俗世,一一處理了當,不管他「無常」早上來也好,晚上來也好,只要一到,放手便行,真正做到無所牽掛、無所拖累。這就是每位老人晚年最大、最要緊的地方。

萬萬不可疏忽,萬萬不可疏忽!

五、聞訃

【原文】

聞人訃音必大驚訝,此雖世間常情,然生必有死,亦世間常事。自古及今,無一人得免者,何足驚訝!特其虛生浪死而不聞道,是最可驚訝,而恬不驚訝。悲夫!

【白話文】

如果聽到有人去世的消息後,必會大感驚奇,雖然這是世間的常情;但是生必有死,這也是世間的常事。因為從古到今,世上沒有一人可以倖免的,所以有什麼可以大驚小怪呢?

但是,另一方面卻有人未聽到佛法,竟白白虛生浪死,這倒是值得深深驚奇,而卻一點也不覺得驚奇,我認為這才是莫大的可悲!

六、病者眾生之良藥

【原文】

世人以病為苦。而先德云:病者,眾生之良藥。夫藥與病反,奈何以病為藥?

蓋有形之身,不能無病,此理勢所必然。而無病之時,嬉怡放逸,誰覺之者?唯病苦逼身,始知「四大」非實,人命無常,則悔悟之一機,而修進之一助也。

予出家至今,大病垂死者三,而每病發悔悟,增修進,由是「良藥」之語其真至言哉!

【白話文】

世間的人都認為生病最苦。而先德們則說:「病者,眾生之良藥。」但「藥」和「病」是兩碼事,為什麼說以「病」為「藥」呢?

實則,凡是有形的身體,不可能無病的,這是理所必然的。問題就在於無病的時候,人們只知盡情嬉怡放逸,有誰能預覺到疾病的將至。只有當病苦逼身的時候,方才體會到「四大」是不實在的,人命是無常的。這是因生病可得到一次悔悟的機會,也是因生病策勵進修的一次助緣。

自我出家至今,已曾有過三次大病,幾乎垂死,所幸在每回生病時,必悔悟、增修進,由此才深信「病者,眾生之良藥」這句話,真是至理真言啊!

七、無常

【原文】

諺有警世語:謂一老人死見閻王,咎王不早與通信,王言:「吾信數矣。汝目漸昏,一信也;汝耳漸聾,二信也;汝齒漸損,三信也。汝百體日益衰,信不知幾也。」然此特為老人言耳。

今更續之:一少年亦咎王云:「吾目明、耳聰、齒利,百體強健,王胡不以信及我?」王言:「亦有信及君,君自不察耳。東郊有四、五十而亡者乎?西郊有三、二十而亡者乎?更有不及十歲,與孩提乳哺而亡者乎?非信乎?」

良馬見鞭影而行,必俟錐入膚者弩駘也?何嗟及矣!

【白話文】

在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則警世的故事:「有一老人死後去見閻王,責問閻王為什麼不早給他報信?於是閻王回答他說:其實我早給你多次報信了,可你不知道。當你的眼睛漸漸看不清了,這是我發給你第一條資訊了;當你的耳朵漸漸聽不清了,這是我發給你第二條資訊;當你的牙齒在漸漸損壞了,這是我發給你第三條資訊;當你的身體各種器官日漸在衰敗了,這是我常常在給你多次報信,數也數不清了,怎麼能說我沒有早給你報信呢?」然而,這是專為老年人講的。

現在再來繼續講給少年聽一個故事。

「有一少年見到閻王后,也歸咎於王說:我目明、耳聰、齒利、身體各方面都強健,你為什麼也不早給我報個信?閻王回答說:其實我也同樣早給你報信了,可是你自己不覺察罷了。你的東鄰中有四五十歲而死的人嗎?你的西鄰中有二三十歲而死的人嗎?還有不到十歲和還是待哺的嬰兒就死了的人嗎?所有這些,難道不是在給你報信嗎?」

好馬只須見到鞭影便很快奔跑,必待錐子刺入皮膚而後才行的,那是劣馬。豈不可嘆嗎?

八、世夢

【原文】

古云:「處世若大夢。」經云:「卻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云「若」、云「如」者,不得已而喻言之也,究極而言,則真夢也,非喻也。

人生自少而壯,自壯而老,自老而死;俄而入一胞胎也,俄而出一胞胎也,俄而又入又出之無窮已也;而生不知來,死不知去,濛濛然、冥冥然,千生萬劫而不自知也;俄而沉地獄,俄而為鬼、為畜、為人、為天,升而沉,沉而升,皇皇然,忙忙然,千生萬劫而不自知也,非真夢乎?

古詩云:「枕上片時春夢中,行盡江南數千里。」今被利名牽,往返於萬里者,豈必枕上為然也。

故知「莊生夢蝴蝶」,其未夢蝴蝶時亦夢也。夫子夢周公,其未夢周公時亦夢也。

曠大劫來,無一時一刻而不在夢中也。破盡無明,朗然大覺,曰「天上天下惟吾獨尊。」夫是之謂夢醒漢。

【白話文】

古人說:「處世若大夢。」佛經也說:「卻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所謂「若」大夢也好,「如」夢中事也好,是不得已而用比喻來說的。從根本、究竟來說:世間事就是真夢,不是比喻。

請看我們人生下來後,從少年到壯年,從壯年到老年,再從老年直到死;一忽兒入胞胎,一忽兒又出胞胎,就這樣不停入出、出入,哪有窮盡的日期?都不知道生從何來,死何處去,就這樣濛濛然、冥冥然,經過千生萬劫而不自知;一會兒墮入地獄,一會兒做鬼、做畜生、做人、做天,一會兒上升而墮落、墮落而上升,就這樣惶惶然、茫茫然,經過千生萬劫而不自知,難道不是真夢嗎?

古詩說:「枕上片時春夢中,行盡江南數千里。」如今我們被「名」、「利」所牽,在萬里之間往返奔忙,這與枕上片刻春夢有什麼兩樣呢?

因此,知道「莊生夢蝴蝶」,在他沒有夢見蝴蝶時,其實也是在夢中。孔子「夢周公」,在他沒有夢見周公時,其實也是在夢中。

曠大劫以來,我們無一時無一刻,不在夢中。只有破盡無明、大覺時,才能說「天上天下惟吾獨尊」!這才是「夢醒漢」。

責任編輯:雲淡風輕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