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的大學教授們 高薪令人羨慕!(圖)

發表:2015-12-14 08:0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民國時期的大學。(網路圖片)

民國時期高校教師的待遇情況
  
民國時期,為推動高等教育的迅速發展,民國歷屆政府都推行了教授高薪制度。1917 年5月,北洋政府頒布《國立大學職員任用及薪俸規程》,將國立大學教員分為4等,每等又分6級,共24級。其中,正教授月薪300∼400元,本科教授月薪180∼280元,預科教授月薪140∼240元,助教月薪50∼120元。當然,各校在實行過程中又根據各自的情況制訂了不同的標準,但浮動不大。
  
1927 年國民政府建立以後,對教師薪俸的等級規定和發放形式建立了較完善的體系,教師薪俸額保持增長的趨勢。1927年9月,教育行政委員會公布《大學教員薪俸表》,規定:教授月薪400∼600元,副教授260∼400元,講師月薪160∼260元,助教月薪100∼160元。1929年12月制訂的《國立中央大學教員薪俸現行標準》就遵照了這一規定,稍有不同的是將助教月薪最低定為90元,但同時規定助教可每年加薪10元。如清華大學,在1928∼1936 年期間,教授月薪300∼400元,高的可達500元;專任講師128∼160元;教員120∼200元,助教90∼140元。資料顯示,教授最高月薪 600元,與國民政府部長基本持平。當時普通警察一個月2塊銀洋,縣長一個月20塊銀洋。因此,教授們的生活狀況可想而知。
  
抗戰期間,物價飛漲,高校教師的實際收入大為減少,多數教授生活困難。但國民政府和一些地方教育部門為確保高等教育的發展,通過提高薪金、平價供應及實物補貼等不同的方式,來解決高校教師的待遇問題。
  
總之,在整個民國時期,高校教授雖然說在不同時期待遇有所不同,但總體上來說,教授們的薪金待遇始終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準上。尤其是1927年到抗戰爆發前的十年間,由於政局相對穩定,物價平穩,教育經費相對充足,這一時期大學教授們的生活狀況非常優裕,如不少教授出門有車、家有佣人、居處有獨家院落,在生活必要開支外仍剩有不少閑錢。
  
民國高校教師高薪制度得以推行的原因
  
民國時期之所以在高等教育領域推行教授高薪制度,有著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民國政府對高等教育的高度重視。「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在積貧積弱的晚清民初之際,有識之士愈發重視教育對於提高人民素質的作用。尤其是一批從海外留學歸國的知識精英,他們看到了西方高等教育對社會發展所起的巨大推動作用。因此,在他們的大力倡導下,不管是民初的北洋軍閥政府還是後來的南京國民政府,對中國的近代教育事業特別是高等教育都予以高度的重視。
  
在兵荒馬亂的民國時期,經費是教育事業發展的關鍵因素,為了確保現代教育事業的迅速發展,南京國民政府頒布的《教育憲法》規定:「邊遠及貧瘠地區之教育文化經費,由國庫補助之。其重要之教育文化事業,得由中央辦理或補助之。」 「教育、科學、文化之經費,在中央不得少於其預算總額15%,在省不得少於其預算總額25%,在市、縣不得少於其預算總額35%,其依法設置之教育文化基金及產業,應予保障。」雖然由於種種原因,教育經費在實際上並沒有達到憲法中的規定,但是以憲法的形式來規定教育經費的數量,一方面表明瞭政府對教育的高度重視,另一方面也促使地方政府在各項開支中,要優先保證各地教育經費的使用。
  
其次,這一制度之實現,也得益於當時中國高等教育的規模較小。在兵荒馬亂、內戰頻仍、軍費開支巨大的民國時期,教授的薪水能夠得到基本的保障,與當時的高校規模小、教授數量少有密切的關係。民國時期,由於中國現代高等教育剛剛起步,因此,高校的數量和規模都比較小。資料顯示,民國時期中國大學的數量直至抗戰前夕的黃金時期,也只有110所左右。1932─1933年,全國大專院校學生註冊人數是42710名,1933─1934年增加到46785名。1934年,中國高校共有教員7205人,其中教授2801人。北京大學只有教授56人,清華大學只有教授87人,便是規模最大的中央大學也只有教授197人,而國際馳名的協和醫學院則只有十餘名教授。1936年,學校有108個、在校生41922人、教員7000餘人。其教師的總體數量相當於現今國內三所一流大學之和,這一數量遠遠少於軍政界、黨務界主流人員之總數。正因如此,教授們的高薪制度才得以基本保障。抗戰前夕,曾任羅家倫助手、兼具清華和中大背景的郭廷以有言:「1932年後,教費從不拖欠,教授生活之安定與近二十年來所未有。」試想,如果民國時期的高校規模與現在相當的話,那麼在那個政治較量和軍費開支優先的年代,教授們如此優越的薪水待遇是無論如何也保證不了的。
  
民國教授高薪制度的影響
  

1.促進了民國學術的卓越發展
  

高薪制度保證了教授們相對優越的物質條件,使其可以專心地從事自己的學術研究而無後顧之憂;同時也為他們的教育、科研提供了雄厚的經濟基礎。民國時期,中國大學達到世界前沿的學科數量已不少,如清華的文史、數理,北大的文史,協和的醫學(以及中央研究院涵蓋的部分領域)都蜚聲國際;此外,交大和北洋的工學、金陵的農學、南開的經濟學、東吳的法學等,都初具國際知名度。與此相伴的還有一批具有國際前沿水平的一線學者:以清華為例,中國學方面的陳寅恪、趙元任、馮友蘭、蕭公權、劉文典等都是當之無愧的國際前沿學者;數學方面的孫光遠、華羅庚、陳省身等;物理方面的薩本棟、吳有訓、趙忠堯等;化學方面的高崇熙、薩本鐵;生物學農學方面的戴芳瀾等都是享有國際盛譽的一線學人。
  
2.有利於知識份子保持獨立自由的精神風骨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物質條件成為知識份子能否保持精神獨立的重要因素。比照當今學術界,「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這幾乎成為民國教授們的精神寫照。在時代夾縫裡生存的民國教授,之所以能夠堅守其獨立立場,在種種藩籬之中,捍衛並享受著精神的自由,除卻時代和個性的因素之外,不能不說優裕的物質條件是其人格獨立的物質基礎。
  
3.有利於推動社會事業的發展
  
充裕的物質條件,使教授們在生活工作之餘仍有不少資金節余,這為他們從事其它社會活動創造了物質條件。他們利用這些資金或是辦學、或是資助青年學生留學、或是創辦刊物,這些活動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近代中國社會事業的發展。例如,胡適在抗戰前十餘年間便先後辦有《新青年》、《現代評論》、《新月》、《獨立評論》等大牌名 刊,而且資助林語堂遊學多年。

責任編輯:雲天月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歡迎給您喜歡的作者捐助。您的愛心鼓勵就是對我們媒體的耕耘。 打賞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