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5年11月07日訊】「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樓塌了。」這是孔尚任在《桃花扇》中出的感嘆。滄海桑田、白雲蒼狗,這世界變化的確太快。「股神徐翔」和「行長張雲」的新聞仍在「繞樑三日」,而11月3日媒體就在熱炒銀行和高管排隊辭職的新聞了。
一、銀行業正在發生什麼?
有記者掐指算了一下:今年以來,已經有37位傳統銀行「董監高」辭職,涉及崗位從銀行董事、行長、副行長到行業主管、風險總監等。
境外投資者拋售中資銀行股的浪潮,也一波接著一波:西班牙BBVA減持了中信銀行,恆生銀行減持了興業銀行。有消息說,德意志銀行有意減持華夏銀行,花旗集團則在洽商出售廣發銀行股權。
就在前幾天,4大行剛剛公布了三季報,好像事先約好的一樣,大家的利潤增幅都跌破了1%。也就是在三四年前,民生銀行的洪行長還在為「賺錢太多而不好意思」。
那時候,民生銀行全行人均月薪超過3萬元。旁邊,不動聲色的招商銀行、浦發銀行,人均月薪是「4萬+」。以至於平安集團的老大馬明哲,都羨慕地說:「銀行是躺著吃飯的,證券是坐著吃飯的,搞保險的是跑著吃飯的。」
但如今,「躺著吃飯的」銀行,眼看著似乎就要沒有飯吃了。
以三季報為觀察時間點,工商銀行近年來的利潤增長走勢是這樣的:
建設銀行是這樣的:
農業銀行是這樣的:
中國銀行是這樣的:
與此同時,四大行的「不良貸款率」也同步上升,詳細情況如下表:
「不良貸款率」的高低,會嚴重影響銀行員工的收入,其責任追究是「終身制」的。而這,正是銀行員工「排隊辭職」的根本原因。
二、好日子為什麼結束了?
也許有人會問,銀行業的好日子為什麼就結束了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知道,銀行業之前為什麼那麼輝煌。
銀行的主要利潤來源,是貸款和存款的利息差。在很長時間裏,中國的利率是央行確定的,而銀行都是國家的。這種被政府定價的利差,當然有利於銀行過上好日子。
在那個時代,銀行低價從儲戶那裡拿到錢,然後習慣於給地方政府,給國有企業,或者是有關係的民營企業。而這些大企業,或者有關係的企業拿到貸款之後,可以再高價拆借給沒有能力貸到款的中小企業。也就是說,這個銀行體系,是不利於普通儲戶和中小企業的,是錯配資源的。
所以,利率市場化勢在必行。在這場改革裡,國家決定先從「貸款利率市場化」開始搞,也就是先給銀行吃甜頭。在這個階段,存款利率仍然是被人為壓低的,但貸款上可以向企業要高價了,這就給銀行業帶來更為輝煌的「黃金時代」。
到2013年7月,貸款利率市場化基本完成。而存款的利率市場化逐步加碼,銀行的業績開始出現逆轉。在這個階段裡,銀行吸引存款的成本不斷上升。大量存款搬家到理財產品裡,或者通過網際網路金融「過橋」之後才重回銀行,都大大提高了銀行的成本。
天陰偏逢屋漏雨。利率市場化「苦澀的後半程」開始的時候,恰恰是網際網路金融崛起之日,也是中國經濟面臨轉型、下行壓力日益顯著的時候,更是金融業被迫變得更加開放(向民企、向外資)之時。這四大因素交織在一起,終結了銀行業「躺在床上掙錢的日子」。
三、情況會有多糟糕?
冬天來了,這一點毫無疑問。問題是:情況到底會有多糟?
筆者的看法是,降薪、裁員是不可避免的,利潤出現負增長也完全有可能。銀行業的利潤,相對其巨大的負債,其實是微不足道的。如果經濟很差,銀行這種在「高槓桿」下生存的企業是很危險的,這也是為什麼銀行在金融風暴中最容易受傷,以及全球銀行業市盈率普遍不高的原因。
最近兩年,中國推出了「存款保險制度」,讓上市銀行制定並公開了「生前遺囑」,這都是為了預備不測、以防萬一。
不過另一方面,似乎也沒有必要過分憂慮。至少,「四大行」是「不可能倒掉的」——你應該懂的!大銀行是國家的命脈,其背後是國家信用。其他12家上市銀行也基本上沒有可能倒掉。真正有風險的,是那些不入流的「農村信用合作銀行」,或者深陷房地產、過剩產能、資源類資產且客戶非常單一的小銀行。
責任編輯:靖曄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