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3年12月30日訊】被貼上「富裕」標籤的中國人,到美國買地標、買企業、擁有美國22%的國債,成為美國最大債權人。從一無所有到幾乎一無所缺,這麼些年來在美一般的中國人是怎樣打拼過來的?在他們的眼中什麼是一無所缺的生活?
留在中國 肯定不及現在
劉伯勞 1980年抵美 律師
時代的錯謬,讓當年在四川成都重點初中拔尖的資優生,硬生生地被剝奪了升高中的機會。夾雜著屈辱與傷心,至今記憶猶新。但中國人是打不倒的。劉伯勞自學英文,拿著初中畢業的文憑,穿著一雙黑布鞋,於1980年,成為改革開放後,先鋒留美的碩士學生。
歷史系給他獎學金,他就念歷史。碩士拖了四年不敢畢業,明知撿芝麻丟西瓜是不值的,但也沒有本錢輕舉妄動。1984年,他拿了文科碩士進了舊金山大學法學院埋頭苦讀。一天,他經過一間教室,聽到裡面的英文教授指著他對學生們說:「這人可會寫文章了」。他記得那堂課教授盲閱試卷,改完翻開名字,知道是講英文有口音的他,教授著實嚇一大跳,他自己也嚇一跳。但這次的吃驚,是已經看到西瓜的驚喜。那門課,他得了A-。1987年,他參加加州律師執照考試,班上一半人,絕大多數是老美,沒有過關,他一試就中。他可能是改革開放後第一個考過加州律師執照的中國移民。
培養了一個哈佛畢業的女兒,有一個衣食無虞的專業。如果當年留在中國,他說:「也許也不差,但肯定不及現在」。
打拼買房 穩定收租養老
阿霞 1985年抵美 餐廳侍應生
阿霞靠著推點心的工作,以最低工資,和那時的先生,在好區的邊緣買了一棟三個房間的房子,但從買房的那一刻,她就沒打算好好的住在裡面。
雖然英文不好,但她的數學很好,把每個房間分租給打工的中國人,連車庫也不放過。她和先生及女兒住在車庫頂上的小閣樓。看出前夫總有一天會把房子賭掉,她毅然決然離了婚,湊足錢,買下前夫的產權,告訴自己房子比老公可靠多了。這幾年房價漲了不少,房客幫襯替她付了貸款,再過幾年,她做不動時,貸款也還得差不多了,穩定的房租可供她養老。經常輸得灰頭土臉的前夫涎著臉回來時,阿霞也很大方,讓他在閣樓上有一小方棲身之地。
劉翔 1992年抵美 蓮花衛座創辦人
本科北大數學系,人大國際政治碩士。劉翔到美國後,不費吹灰之力幾年內就成功的創辦了三個公司。因緣際會,剛到美國他就開始追隨宣化上人習佛。他興奮地以宗教情懷經營碳粉回收環境環保、免治衛座身體環保的企業。這位北大南加州校友會理事長,外觀布衣素服、蔥蒜奶蛋不沾,內心從事炙熱的宗教思考與對話。
經營畫室 基本功造英才
張梅英 1996年抵美 畫家
以渖陽魯迅美術學院教授傑出人才申請來美。張梅英放下屬於畫布的手,沒有身段、沒有包袱,騎著借來的腳踏車,在餐廳推點心,在超市舖貨,還因看不懂英文被經理推到後面分裝茶葉。四個月後,女兒和先生赴美,看到瘦了一圈的她,幾乎已經不認識了。
回想那一段要用自已賣畫的人民幣貼補生活的日子,張梅英認為從事油畫創造,必須在孕育油畫的西方文化吸取養份與體驗。在過程中,她看到自己所擁有從不知道的韌性與潛力,覺得美國這個大熔爐,之所以吸引人,成就人,就是因為可以把各式各樣不同文化、人種、個性的人聚集在一起,還能讓每個人發揮百分之一百廿的能力。
現在她在矽谷經營的畫室,有中、美、日、韓、印各族裔學生上百人。在美國講究創造、卻相對缺少基本功,她提供學生紮實的學院基礎。美國的土壤孕育了她造育天下英才的夢想。
不受壓抑 探索宗教信仰
包思斯 2002年抵美 UCSF牙醫系學生
11年前隨著父母從貴州移民到美時,包思斯還是個中學生,選擇進入寄宿學校念九年級。
她經歷最大文化震撼是,一日Dorm Parent拿了避孕藥來分給她們這群14至16歲未成年的女孩。姑且不論這些女孩子有沒有能力為是否開始性行為這麼大的事情做正確的判斷,包思斯從大方向思考,認為西方的教育,就連東方人諱莫如深的禁忌都能攤開來講,好的、不好的成年人都不避忌與孩子分享,培養孩子獨立做決定,並為自己決定負責的觀念。她理解現在中國的年輕人對於「性」這件事,儘管家長反對,學校禁止,社會用異樣眼光當八卦消遣,只學到西方性開放注意表面享受,卻未被培養為自己負責的年輕人,其實很少人沒有性經驗,結果墮胎、婚外孕比比皆是,造成代代綿延的困境。
這位躋身美國一流醫學院的學生,在沒有家長引導,沒有學校指揮,更重要的是沒有社會壓抑完全自在的環境下,得以獨立探索她從小就思考,但在中國卻從沒有一個人談過的宗教,在多方涉獵深思之後,她歸納出人的存在絕非偶然,每一個人對生命的價值觀不同,她相信在錢、權、名、利、色的追逐之外,真正能讓人得到心靈的喜樂平安,只有向神追求愛人利他的修為。比較西方社會由宗教帶來心靈上引基礎鞏固的力量,包思斯認為沒有信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
柴媛 2012抵美 市場調查分析師
柴媛在中國大學讀的是在美國最好找工作、語言要求相對容易的電子工程系。她不想一輩子只跟電腦不跟人溝通,埋首寫程式,到美國念碩士,她選了市場學,這對美國消費習慣涉獵不深的外國學生,絕對是自找苦吃的學科。畢業後,她很快在專做網路市調的公司任職,起薪比不上電子電機電腦畢業生,但在到美國短短的一年多以後,23歲的柴媛已經穩健的踩在她想要走的人生路上,不見得是最簡單的,但確實是她想要的。
錢途亮了 路變寬了
從以上幾位抽樣的經歷,不難歸納出,在改革開放之初到美國的中國人,幾乎一下飛機,就像過河卒子,手腳腦並用,拚命找錢,維持最基本開銷,美國的日子不好過,回中國更苦。
過了十來年,中國經濟搭上了線,中國移民帶了人民幣到美國貼補初期奮鬥開張費用,就算在美國吃點在中國吃不到的苦頭,心裏還都充滿盼頭,堅信在穩定的自由經濟、公平的競爭環境、安全法治的社會中,一定能達成甚至超過原先設想的美國夢。
在中國經濟像磁浮列車般飛速前進的最近十來年,中國人更從容了。勞工階層的固然有,但在中國家中僱用司機、阿姨,出門開名車的移民已經越來越多了。
到美國發現以前誤會是人間天堂的地方,卻連加油都要自己動手;但為了子女教育,物質享受越過越回頭的日子不但甘之如飴,還慶幸自己擺脫了國內「精緻」利己文化,所衍生必須不斷攀爬,不惜欺詐、虛與委蛇、勾心鬥角浮誇的生活方式,得到前所未有的踏實感。
年輕學子可以跟隨興趣,放下錢途。對精神生活有強烈追求的人,更在開放的宗教氛圍下,擷取了在中國前所未有的精神食糧。
站在中國過去150多年經濟浪頭頂端的中國人,移民到美國,從不得已到成為選擇。在選擇中,迎接美國法治、平等、自由、有尊嚴追求宗教洗禮、尊重他人、義工服務社區的價值觀。
来源:世界日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