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派茶道概述
茶道中的峨眉派,始於公元845年間(唐宣宗在位),由峨眉山昌福禪師(今眉山人)創立,創編茶道律譜《峨眉茶道宗法清律》一書。到公元880年授僧人茶法62人,公元881年交由萬年寺隆元法師主持茶道律規。隆元法師是一名峨眉山本地人,對茶的種植和製作都較為精通,通過他的努力,峨眉茶道又溶入了一些種茶法和制茶法,並獲得大量的民間俗家弟子的支持和修習。我們後來的當代人,大多都知道峨眉山歷代高僧幾乎都會種茶制茶,著名的中國名茶「竹葉青」、「峨眉雪芽」、「峨眉白芽」、「妙品」等,就是峨眉山歷代高僧自種自製的極品綠茶之系列產品。
峨眉派的茶道精神
峨眉派的茶道精神可分為三個時期來列出
第一個時期為昌福禪師創立的參禪悟道習茶法時期,昌福禪師在《峨眉茶道宗法清律》中明確提出峨眉派的茶道精神是「智」,他在律書開篇律言中講道:「茶全禪性,禪全茶德。理究三通、四才、五天、六地、七人、八悟。學人得失均同,則無何。得上苑之風,落上東之水,取下儀之器,集下沉之禮,再無何。學蒼生而愛蒼天,習凡塵而助眾物,明無何。人水合一,學人初道;人茶合一,學人能道;人壺合一,學人會道;天人合一,學人明道。」,這種概述表明昌福為峨眉派首先提出了好學之人為道的基本原理。
接著昌福禪師又在分律立法一中講道:「初為水,晨練一草。次為茶,晨練一勞。三為壺,晨練一事。四為人,晨練一了。序式一:問茶,通虛則悟,也道。序式二:靜寂,清戒則還,也道。序式三:焚香,忘心則入,也道。序式四:鳴樂,凡塵則去,也道。序式五:滌壺,冥思則為,也道。」這一節為參禪悟道明確了首要的標準茶法思路。
在分律立法二里,昌福禪師十巧妙地將修法之人的各種心態擺出,便於洗淨身心,他講道:「氣,生氣不生,則動。神,來神不解,則問。韻,承韻不著,則補。定,世定不平,則安。
分律立法三為昌福禪對峨眉派的茶道精神集中體現地方:「智生於智,法式曰:智中大智還有智。智長於智。法式曰:智育成智再積智。智功於智。法式曰:智多養智放還智。智傳於智。法式曰:智能哺智化眾智。
在《峨眉茶道宗法清律》的最後一章的第六節裡,昌福禪師將世間萬物的性格包羅其中,表達茶道始於人道,還原於人道,他講道:「修及人物,厚人。修及草木,厚天。修及凡心,厚世。人有道,法有道。茶法,靜佛靜清也,還道乃人終。茶中品,人清靜,參禪悟,千古文。」
昌福禪師創立的《峨眉茶道宗法清律》精神在佛門中廣為使用,得法者很多。其人水合一、人茶合一、人壺合一、天人合一的四大茶品、茶人、茶道、茶事理念,攬天地山水、人文性情於一體。昌福禪師說:「得上苑之風,落上東之水,取下儀之器,集下沉之禮」,這應該是茶道的最高法境。有「合天地而惟一,成佛者之靈光」的特徵。從這一觀點上看,昌福禪師對茶道理解是大氣而又現實的,只有得天地人和,才有格律談茶道,這個本位的法理都沒有,談茶可能就是一種小器。
再則,用昌福的觀點來看,要求別人怎麼處事為人,不是茶道講的,教人怎樣用茶也不是茶道講的,評述自己靜心也不是茶道所要表達得全面的,佛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八個字讓多少人學到老死都沒有學通,那麼茶道應為什麼理念呢?昌福禪師說:學蒼天而愛蒼生,習凡塵而助眾物。這裡說到「學蒼天」和「習凡塵」其意重在包羅萬象,所以昌福禪師在其宗法立五里指出:「習茶,大庸者不能,大學者則為之」,按他的意思應理解為:茶道,不是誰都能學,也不是誰都能做到,好比「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一樣,不是用來做擺設好奇,不是喊出來標榜自己用的。
昌福禪師在借鑒原峨眉山道家學派的觀點上,更深度地將天視為誠,將人視為明,「因誠則明,因明則智」,這正好是的道文化的經脈之一。在總結和綜合當時中國各家學派的文化精神基礎上,將峨眉茶道的精神立足於——智。這符合破除唐朝大量的道教神學——玄。
第二個時期的峨眉派精神應為果德和尚時期,果德和尚提出了動態的茶道精神,更易於修習和傳承。果德和尚在《茶之緣》一書中強調:「精神之道,貴於行,傷於停。動為武形,停為靜始。有形為下,載形為上。茶法無動無形,載之難卻。」果德和尚雖沒有直接標明他這一時期峨眉派的茶道精神,但我們多少能分清他是提倡以動載形,才能達到靜坐參禪的境界,如形都沒有了,何來靜心悟道的思想。其實,昌福禪師也提出了形的重要性,只是沒有這麼明確。那麼果德和尚的峨眉派精神應該是「造型」。
第三個時期的峨眉派精神是演哲大師時期,擁有書法繪畫大師稱號的演哲,對於茶道美學更是有相當的發言權,他說:「峨眉派,一年系日風彩,二年武藝誇張,三年舞蹈柔美,四年美術視野,五年茶葉氣息,六年書法神韻,七年眾生親切。」演哲為當代高僧,他理解的茶道精神體現在唯美方面很是突出。1987年,他對峨眉派的接班人寬輕提出:「峨眉派要發展成綠色的、健康的、生態的、傳統的、專業的、藝術的和有身份色彩的隊伍。最終達到一門個性鮮明而又獨具匠心的茶道流派。」
演哲大師曾問他的茶友:「攬盡三千佳茗,誰解個中真味?」茶友無言以答。後來演哲大師在修正《峨眉茶道宗法清律》時,將自己一生的品茶心得補了進去,他說:「古往今來,因茶生道而多能;因茶生佛而多善;因茶生心而多緣。正所謂靜心者——智、平心者——德、修心者——才、養心者——健、問心者——達。」這是演哲大師對茶與人之間的悟語。他還在《茶之緣》一書中寫入了「問茶與上與中與下,共聚一統時隱時現,忘家什、淡衣帛,出形入境,問得三春滿人間。」的品茶哲理。他提出的茶道精神為:智、德、才、健、達五元素。後來金剛石將峨眉派的「造型」精神改為現代語言:「峨眉派茶藝表演藝術,講求法度嚴謹,手眼一氣呵成,形神一脈相通,表演以形影相隨為第一境界;以得心應手為第二境界;以得意忘形為第三境界。觀者需心平氣和、意無雜念、屏聲靜氣、調和呼吸,於一招一式中體悟行雲流水的杯中謁語,表演以配合精巧而至上,以動作連慣而至心,以群英共舞而至尊。」
2003年,經金剛石反覆研究,放棄當今多數茶道學者們提出的「和、清、靜、寂」等等不太現實的現代人生活方式茶道精神要求。列出峨眉派的茶道精神就是「智、美」,不以傳統認識為標準定論。前賢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列智和形為核心精神,說明是有遠見的。為人提供智慧或美感就足夠了,不必要求境界太高,那是容易出現曲高和寡的結局。
来源:百科網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