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耳環"明代最流行(圖)

發表:2010-06-21 19:33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圖為浙江餘杭塘棲超山明墓出土的金累絲葫蘆耳環。


圖為江西南昌永和大隊明昭勇將軍戴賢墓出土的金摺絲葫蘆耳環。

耳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遠古,只是到了唐代卻似乎中斷,無論實物還是圖像,都很少見,遼宋以降,它才又興盛起來。元代格外重寶石,蘆、天茄、一珠,皆宜於裝寶,其時便很是風行,明代對此多有繼承,而又結合了金細工藝,因製作得更為精緻細巧。

明代耳飾可以別作兩類,其一耳環,其一耳墜。明王圻等編《三才圖會》在「內外命婦冠服」一項畫出「環」的式樣,可以代表明代耳環之一般。耳環用作簪戴的細彎鉤,明人稱作腳。典型的明式耳環簪戴起來彎腳露出很長,耳墜則否。一個開口的圓環,下綴可以搖蕩的飾件,明人稱它作耳墜,耳墜簪戴不露腳。《金瓶梅詞話》第七十八回曰「玉樓帶的是環子,金蓮是青寶石墜子」,二者正區別得清楚。

葫蘆耳環是明代耳環最為流行的樣式,它從元代繼承而來,就基本造型來說,變化不大,但以添飾上蓋和托座而顯得更有意趣,——頂覆金瓜葉,中間二珠相綴若葫蘆,亞腰處是小金珠作成的圓環,下端又用金葉托底,明代葫蘆耳環的樣式,此為梗概,不過以材質和製作工藝的不同而可以爭奇鬥勝。《天水冰山錄》「耳環耳墜」一項,葫蘆型耳環便列出多種,如金珠寶葫蘆耳環、金光葫蘆耳環、金摺絲葫蘆耳環、金累絲葫蘆耳環、金葫蘆耳環等等。一對金製的光素實心葫蘆,即「金光葫蘆耳環」,小巧細緻已自可愛,若空心,則多把葫蘆打作六瓣、八瓣、十瓣的瓜棱,又或是金累絲的透空花球,兩兩相累,作成葫蘆,玲瓏之至。所謂「金摺絲葫蘆耳環」,江西南昌永和大隊明昭勇將軍戴賢墓出土的這一對可以為例。雖然它並不真的是「摺絲」,而是用片材攢聚做出的「摺絲」效果。當然也還可以用片材打製,然後鏨出紋理,看起來亦如「摺絲」,只是重量要輕得多。此式耳環的簪戴,在丹麥國家博物館藏一幅明代王孺人容像中表現得分外真切。

葫蘆耳環多與盛妝相配,明代畫像固其例證,明代墓葬中的情況也是如此。在浙江餘杭塘棲超山明墓,與葫蘆耳環同出的正是作為盛妝的一副頭面。



来源:廣州日報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