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刃有餘」是古漢語中人們耳熟能詳的成語,語出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道家典籍《莊子》中「庖丁解牛」的故事。
故事講的是梁惠王向一位廚師請教割牛技藝的故事。相傳這位廚師姓丁,當他剖割牛肉時,手足肩膝的動作節奏嫻熟自如、進刀剖肉的聲音和諧流暢,竟隱隱暗合於音律:有時就像《桑林》舞的節拍,有時又像是《經首》古曲的韻律。梁惠王見他技藝非凡,很是驚異,就向他請教。這位廚師在介紹自己技藝時這樣說道:
「我平生所喜好求索的就是道藝,而不僅僅是技術;當我剛開始學習割牛時,眼睛所看到的就是一頭牛;三年過後,在我眼中看到的已不再是一頭牛了;而到了現在,我就完全是憑著對牛生理構造爛熟於胸的瞭解來剖牛,幾乎主要就是憑著自己的經驗和直覺而不是眼睛感官來剖割。我割牛時,是依照牛天然的生理構造來運刀的,在筋骨相接之處、骨節間隙之間分別選擇最合適的方式批刀進刀;正因為如此,我的刀這些年來從未切割過筋腱,更不用說有沒有磕碰到大骨頭了。技術高的廚師一般是每年要換一把刀,因為他的刀會割到筋腱;普通的廚師是每個月換一把刀,因為他的刀會磕到骨頭。而我的刀已經用了十九年了,宰割的牛不下於幾千頭,但刀刃還像是剛打磨好時一樣的鋒利。那骨節之間是有間隙的,但刀刃遠比那間隙更薄,將薄薄的刀刃正好切入那骨節的間隙,因游轉空間很寬裕而運刀非常自如,所以我宰牛十九年,刀刃還是那麼的鋒利。即使這樣,每遇到筋節交錯之處、難以運刀的地方,我還是小心謹慎的毫不驕滿,看準後才動刀,但運刀精準的話,只需小小的動作就能將牛的筋節骨肉輕易的剖切開,就像塵土落地一樣輕鬆利落。」
梁惠王聽罷讚嘆,認為廚師的話中蘊含著修道的奧妙。
可以看出,「皰丁解牛」神乎其技的技藝修為已遠遠超出了簡單的技術層面。其實中國古代的很多技藝中都包涵著修身養性的內容,所以即便不是真正的修煉,技術升華的過程也不同程度的帶有修行進境的特點。「目無全牛」的典故也出自這個故事,是本篇故事的神髓所在,意指對事物與技藝的熟稔已經到了洞悉通明的境地,眼中看到的已不是常人所見的事物表象,而是事物內在各種複雜的因素與結構看的清清楚楚,達到了這種藝境,做起事來自然是高人一籌、得心應手而「游刃有餘」了。
「目無全牛」的境界其實也是修道人的境界,與佛家語「色即是空」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世間事物無論大小,在明悉真理的修行人面前呈現出的是另一番景象,而修行人常懷的心境也與常人迥然不同:庖丁看牛是「目無全牛」,而世間萬事在修行得道者眼裡也是非常的清晰,不為錯綜複雜的事物表象所迷惑,事事處處看到的都是事物背後的實質,沒有僵化的觀念和思維方式就不受主觀的情感與侷限因素干擾,看事物自然簡單而清晰,無為而無執,合於大道;並針對不同情況的根本癥結和特點來選擇最好的處理方式,方法眾多,隨意所用,自然什麼事都難不倒他了。
http://bbs.secretchina.com/viewtopic.php?f=31&t=7709
来源:看中國論壇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