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回美國出差,特地見了一些很久沒碰到的老朋友,然後我驚訝地發現,彼此之間,竟有一些相同的境遇與夢想。我們之間的共同處,是都曾經念過這間叫做"史丹佛"的學校。
我們聊了很多事,也聊了很多"人"。話匣子常以這樣的方式打開,"你知道嗎?那個某某某學長,現在在做某某事......"我們發現,史丹佛畢業的人的職涯設計,真和其他學校的人有所不同。史丹佛的人或許待過麥肯錫,然後雷曼兄弟,然後高盛,但之後很有可能拋掉一些東西,自己開一間公司、做一個新事業,我到上海,你到美國,我們全世界四處跑。
簡而言之,"創業"在這個族群並不是一件奇怪的事。
其實大家都在創業
儘管最後真正全職出來"創業"的,嚴格計算下來,十個史丹佛畢業生中其實只有一、二位,但如果將"創業"這個動作廣義化,有些學長成為所謂的"二分之一族",也就是白天上班,晚上做自己的副業;有些隱身成為知名部落客,白天上班,晚上成為可愛插畫背後的畫者。假如將這些都計入"創業",全部加總起來,十個裡面可能就有九位都在"創業"了!目前枱面上知名的"史丹佛校友",學學文創董事長徐莉玲、若水公司的作家王文華,Google臺灣區業務總經理張成秀等......看看大家現在在做的事,某種程度上都可算是在"開創事業"中,他們自己走出了自己的一片天空。
我一直在想,為何史丹佛人"愛創業"?史丹佛教了我們和別人不一樣的是什麼?此趟美國行,我又見到臺灣的"交大"也有類似的狀況,在矽谷與《拓荒》一書作者李喬琚碰面,她聽到有一批臺灣網路創業家要到矽谷出差,馬上約了一個"交大校友晚會"要和大家聚聚。史丹佛偷偷教我們的事,答案已經漸漸明朗。
從史丹佛畢業的,拿到的不只是學位,而是這些"人"。這些校友建立了一套"通報系統",口耳相傳,某某某創業了、辭工作了、去上海發展了......選擇了一條不一樣的路了。這就夠了!透過這個掛名"史丹佛"的"學長學姐通報系統",史丹佛的畢業生都聽過特別多件"正在進行的創業故事",我們從這些"小道消息",得知了"前人"所走的路。
記得自從進史丹佛的第一天起,我就聽到"王文華"的名字,當時他還沒有這麼出名,我就看到他的文章以及他的努力。另外,我們看到成功創業家王耀庭,看到楊致遠,看到蔣顯斌,我們看到的不只是他們的現在,學校還流傳著他們在求學時代的故事,還有他們的努力過程,我們得以瞭解他們如何一開始到最後,走過如何怪誕的職涯路,很容易就觸動了"我們也應該給自己另一條路走"的念頭,丟掉現在的光環,退後、轉彎,尋求更大的突破!
"給自己另一條路走",就是史丹佛偷偷教我的事!"某某某這樣做了,你還在等什麼!"
給自己另一條路走
現代上班族,尤其是到30歲,愈高學歷,進入名聲愈響的企業,取得愈好聽的頭銜,就愈不容易再給自己"另一條路走"了。當你進入公司,表現得很優秀,反而容易卡在這間公司,捨不得離開。
這個現象真的很弔詭,一旦表現得愈好,我們的路反而愈走愈窄!而願意給自己"另一條路走"的,常常是"無路可走"者──找不到工作,就只能創業!學歷不佳無法加薪,就只能創業......因為如此,有一位創業成功、身家已達百億的史丹佛學長曾告訴我,他回臺灣前一定得在大學弄個顧問教授職之類的,好好印一張名片,因為"創業家"不是一個受臺灣人所認可的"正當職業"。
這就是我這次自美國回來後,最有感觸的一個話題。夢想自在心中,所有心中還有夢的社會中堅份子現在所需要的,是由一個人來告訴大家:"你知道嗎,某某某也正在創業中!""你知道嗎,給自己另外一條路走,是正確的!"人生座右銘應以"VIA"為目標,"Variety is Abundance",多一點選擇,就會帶來更豐收的人生。我想告訴你,已經有很多人正在做,他們目前還沒有傲人的成績可以宣布,不過我可以斬釘截鐵地告訴你,他們其實可以選擇做其他更好、更穩定的工作,但他們選擇了創業。史丹佛偷偷教我的事,現在,由我偷偷地告訴你。
来源:30雜誌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