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秭歸縣政府通報,這一滑坡體名為野貓面滑坡體,東西走向,4月10日開始發現異常變動,出現長200米、寬0.7毫米的裂縫。野貓面滑坡體位於秭歸縣茅坪鎮廟河村,在長江左岸廟河野貓石岸標下游約100米,距水沫線高度約200米處,滑坡體總方量達1200萬立方米。
「蠕動變形」
野貓面滑坡體位於姊歸縣茅坪鎮廟河村,距水沫線高度約200米處,滑坡體總方量1200萬立方米。
新華社報導引述中國交通部長江三峽通航管理局三峽管區負責人程崇峻的話說,"當局居民反映,去年底三峽水庫水位從156米回落,野貓面滑坡體開始出現裂縫,初步估計蠕動變形與水位消漲有關。"
姊歸縣政府辦農業科負責人趙宗政則表示,"目前尚不清楚該滑坡體局部變形的具體原因。"
他說,"近一個月的檢測顯示,裂縫沒有進一步擴大"。但他說,不排除因長江水位不斷削漲以及降雨、地震等其它原因造成變形加劇的趨勢。
姊歸縣政府目前正在距滑坡體兩公里處地震較穩定的平緩地帶為避險的村民修建新居,避險村民可在10月底之前入住。當局正密切檢測滑坡體的變動情況。
三峽工程
長江三峽工程是中國前總理李鵬在1992年中國七屆五次人大會議上提案修建的。但是,由於各方的反對聲浪不斷,三峽工程提案在表決時只有67.1%的贊成票,是人大歷來通過率最低的議案。
由於爭議不斷,當三峽大壩在去年5月20日封頂時,中共中央領導都沒有出席,現場只舉行了簡單的慶祝儀式。
4月14日,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和湖泊研究所、長江水利委員會和世界自然基金會共同編製完成的《長江保護與發展報告2007》對外發布。
報告說,三峽工程建成後,不僅長江的水質污染問題惡化,長江防洪形勢仍然嚴峻,庫區蓄水後當地的微震明顯增加。
報告指出,三峽庫區是中國地質災害較為頻繁的地區之一,三峽水庫建成後,"有可能誘發構造性和非構造性地震"。
目前,三峽庫區共有各類崩塌、滑坡體4700多處,其中627處受水庫蓄水影響,863處在移民遷建區。
中國媒體報導稱,當局已在2002年首期投入40億元用於對三峽庫區地質災害的治理;第二期又投入80億元治理包括移民遷建後形成的地質問題。目前仍在追加治理資金。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