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孩子流行吃「憶苦飯」

發表:2007-01-24 04:50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美國的不少中小學校校園甚至幼兒園裡,吃「憶苦飯」非常流行,其宗旨據說主要是為幫助孩子懂得珍惜糧食,學會同情窮人,並或直接或間接地獲取國際知識。

  馬里蘭州的溫頓小學校最近為全體學生組辦了一次為期3天的「要飯」課,按規定,由少數學生擔任慈善機構的工作人員負責發飯,而其他大多數學生則扮演流浪漢、乞丐或窮人。在這3天內,每每到了就餐時間,扮演不同角色的孩子們便各就各位「體驗」生活。只見「工作人員」仔細地將飯菜分發給每個「無家可歸者」,而「要飯者」則就地坐下大吃起來。儘管這種「生活體驗」課的形式十分活潑,但孩子們的神情卻相當嚴肅,因為他們都慎重其事地把它看作是一次寶貴的「生活體驗」,而並不把它當作一場鬧著玩的遊戲。再看看「無家可歸者」要來的飯菜,份量明顯不夠,而且麵包製作得十分粗糙,至於菜,也只有水煮的土豆塊加2片肥豬肉(因美國人普遍不吃肥肉,故價格十分低廉)。在孩子們用餐時,有一名教師則在一旁提醒說,在100年前,美國無家可歸者在總人口中所佔的比例要比今天高出1倍之多,即便目前在美國,仍有至少100萬無家可歸者,至於在全世界,至少還有2億人靠要飯為生——這些人平時吃的飯菜,大多比這頓午餐更差。教師的話語引起了孩子們深深的思索。值得一提的是,孩子們絕大多數不願擔任「工作人員」而寧可擔任「無家可歸者」,因而實際上那些「工作人員」往往只得由教師指定某些學生擔當。不難想像,長達3天的「要飯」讓孩子們的日子並不好過:有的反映說乏力、頭暈,有的感覺注意力難以集中,有的說「十分想念」家裡「豐盛可口」的飯菜,還有的說終於「領略」到了「飢餓」究竟是什麼滋味。

  舊金山市的斯迪夫中學組織的「體驗飢餓」活動,則吸引了該校75名11-14歲孩子的積極參與。那天中午放學後,參加活動的每個學生均由自家抽取一張就餐券——要是券上寫著「15」這個數字,那就意味著他屬於佔世界總人口15%的「富人」,也就是說他可以享受到一頓豐盛的午餐,而且還可享受到慇勤的服務;要是券上寫著「25」,那就意味著他屬於佔世界人口25%的「溫飽型」,即可以吃到份量尚足的米飯、少量魚和豆子;而要是抽到的就餐券上寫有「60」,那麼他就代表了佔世界人口60%的「窮人」,因此那頓午餐就只能吃少許沒有放油的土豆,而且還得耐心地排隊等候領取屬於自家的那一份。該校校長先生介紹說,這些孩子通過抽籤分成了3組,其比例恰恰與世界人口的「飢餓格局」大致相同。儘管活動是象徵性的,但孩子們已意識到世界飢餓人口之多,以及通過體驗飢餓體味到了世界仍然充滿了不平等。果然,參加過「體驗飢餓」活動的孩子,便再也不會浪費糧食,還向學校的「糧食銀行」捐贈了自己節約下來的多餘食品或零用錢——這些由孩子捐贈的食品和金錢有的分發給了國內慈善機構,有的還遠送到了遙遠、貧困的非洲大陸。

  如果說上述兩項活動是由學校組織的,那麼眼下在紐約、洛杉磯、費城等大都會的孩子中流行的「過爺爺時代儉樸生日」的活動則完全是孩子們在長輩指導下的自發行為。紐約一名叫多迪的男孩子聽說爺爺小時候過生日十分簡樸,感到既新鮮又有趣,於是在自己生日那天特意把年已古稀的爺爺請來,請老人談談他們那時的孩子是如何過生日的,最後還「如法炮製」了一頓簡單、廉價的「生日餐」,不過同樣過得既熱鬧又好玩。生日過後,多迪就把這次過生日省下的錢全數捐給了「支援非洲飢民辦公室」,算是獻上了一份愛心。

  對於這類「生活體驗」活動,大多數家長都舉起雙手錶示贊成,但與此同時也有少數家長認為,諸如「飢餓」課之類的活動有可能對孩子的健康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但組辦者卻堅持說:一方面,由「飢餓」引起的不適乃至痛苦都是暫時的,由此也不會對孩子的健康產生任何長遠或實質性的副作用;另一方面,正是在克服這些不適或痛苦的過程中,孩子們才可能有了真切的「生活體驗」,而且克服這些不適或痛苦本身也是一種「素質」的培養——換句話說,這也是孩子們為「素質教育」須要付出的一部分「學費」呀!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