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長馬英九從政之路:國民黨耀眼的明星(組圖)

發表:2005-03-10 18:14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馬英九與王金平的對壘,是場慘烈的競逐,不論誰勝出,面對沉痾難起的國民黨,二人都必須肩負該黨再造重任

  在臺灣政壇素以「溫、良、恭、儉、讓」著稱的臺北市長馬英九,突然於過年期間宣布徑行參選國民黨黨主席。馬的動作著實讓國民黨內部議論紛紛,不敢相信這是過去給人溫文儒雅印象的馬英九「應做之事」。同時懷疑馬的「當仁不讓」,是否得到連戰支持,抑或是得到國民黨員的支持,使他自信滿滿毫無顧忌?

  馬英九為何參選黨主席

  馬英九宣布參選引發議論,主要與馬從政性格有關。馬以31歲之齡參與機要,從事公職 25年,一直是當局給他官做,自己從不強求,如果長官關愛眼神沒有投向他,馬也從不主動爭取。具體事例如馬辭官回校園,國民黨為光復臺北市擊敗陳水扁,不惜派員與馬溝通、勸進,懇求他出馬,結果遭到馬的拒絕,直到馬的長官出面說,「難道要全黨同志跪求你,你才要下海參選嗎?」由於「跪求」效果,馬勉為其難地接受參選。接著馬還提出一個條件說,基於辭官回校園不參政的考慮,他要求國民黨為他「誠信」原則解套,導致單純的參選之舉連忙二三個月才解決。若非臺北市長一役馬獲勝選,馬的政治生涯很有可能就此終結。





當年宣布參選「臺北市長」,馬英九自我期許:行政經驗「小馬識途」,做事精神「一馬當先」,選舉結果「馬到成功」。圖/鐘永和

  從這則真實事例不難發現,馬對官位的汲求顯然是被動的,不會主動爭取。再者如馬位居國民黨副秘書長,內閣改組降格以求地出任研考會主委;再由研考會主委降調陸委會副主委,由正轉副,與副秘書長層級相比更是連降三級,換了別人已經是干不下去,馬居然能夠忍受降調屈辱甘之如飴地接受長官派任,看得出馬不是熱衷權勢之人。

  也正因馬的從政性格是接受、不拒絕,所以當馬主動出擊表態參選國民黨黨主席之位時,震撼了國民黨。目前國民黨內部臆測馬參選意圖有四:

  一、擁馬派人士認為,馬基於使命感有意藉參選改造國民黨,以延續國民黨命脈。何況國民黨自失去執政優勢淪為在野黨之後,國民黨有求於馬英九,遠超過馬英九有求於國民黨,在時異勢轉情勢下,馬英九為反哺國民黨的栽培,逕行宣布參選的用意除使命感外想不出其他理由。

  二、擁連派人士認為,在連戰未宣布未來動向時,馬依據黨章規定參選,表面上是每位黨員的權利,實質上卻是形同逼宮,要連戰表態。誠然馬宣布參選前曾與連有所溝通,但不表示連同意或支持馬參選,畢竟連還要顧及在野黨派整合情緒及國民黨大佬的意見,連希望留下整合資產供下一任黨主席運作。然而在馬宣布參選後,打亂連先前規劃,此舉令連對馬的參選動作表示不解。

  三、反馬派人士認為,在連戰去留問題未浮出台面之前,馬提前宣布參選,無疑是在搶佔制高點,兼以馬透露與連戰之間對於參選有過溝通,暗示連不反對馬的參選,無形中造成外界印象是連為馬背書,使其對手於猝不及防的狀況下,無從查證連、馬之間的關係,以此逼令對手放棄與馬競逐。換句話說,馬提前宣布參選的高招,必經高人指點,目的是逼退馬的對手王金平。因為馬清楚地知道,通過黨員直選黨主席,馬比王佔盡優勢,此因國民黨黨員結構,外來與本土人口各居一半;而外來一向是動員投票率高於本土,在雙方互比動員情勢下,馬既有連戰的默許,又有動員優勢,自然會擊退對手,成為在野黨派的共主。

  四、元老派人士認為,正當連戰在整合在野黨派歧見之際,馬的做法似乎不厚道。此因以連戰的寬容胸襟可以有效整合在野黨派以制衡民進黨與陳水扁。再者連宋之間的既有協商,連屬意由宋楚瑜出任副主席兼秘書長,待連退休將黨機器由宋接掌。這是連戰的現在進行式,孰料因馬宣布參選及宋要選擇走自己的路,使連的規劃無形中遭到破局。故而元老派人士之所以發起挽留連戰行動,乃是希望連能為泛藍整合留下歷史定位。至於宋、馬之間關係,元老派人士則認為,二人瑜亮情結甚深、同構型過高,若馬選上國民黨黨主席,泛藍不要說合併,可能連合作都有問題,彼此交往絕不會如同連戰時代那麼密切;是以馬英九未來要「光復」國民黨執政優勢,將有實質的困難。

  對手王金平不可小覷

  綜合分析國民黨內部的議論,馬英九參選阻力顯然是連戰身邊幕僚與黨務主管,及王金平對馬的觀感。縱然連戰已經表明不續任的意願,但以連在黨內影響力而言,不容馬輕忽。如果馬有連支持旋即取得參選的正當性,自可堵對手的悠悠之口;反之,連反對馬參選,馬能否知難而退,頓成問題。如同馬參選1998年臺北市長一役,陷於「誠信」困局一般,除非長官出面解套,否則以馬性格而言,「退選」連馬都不會原諒自己,遑論接大位!

  其次,目前是馬惟一對手的王金平擁有實力相當可觀,可以說是本土派的龍頭老大。王的從政性格與馬英九不同,王出身地方型政治人物,於政壇廣結善緣很少樹敵,他的特色是常為朋友所累,但仍為朋友排除問題。王在黨內人緣之好,與馬呈現強烈對比。馬具有「不沾鍋」的潔癖,而王深具「老油條」性格。馬兩度當選臺北市長,都不釋出人事權力給國民黨高層人士,或指派高層人士親信進駐市府成為馬團隊與高層溝通橋樑。相對於王金平卻不如此,他會適時釋出資源給予落難朋友。也許是兩人性格的差異,注定馬、王的對壘,是場慘烈的競逐,不論誰勝出,面對沉痾難起的國民黨,馬、王都必須肩負該黨再造重任。

  有人說馬、王都是謙謙君子,對職位都很少主動出擊,惟獨這次黨主席之爭二人卻一反常態地主動跳出來爭取,其意為何?確切地說,均與2008年「總統」 大位之爭有關。此因王、馬二人均面臨仕途發展瓶頸,馬於2006年臺北市長任滿,在民進黨執政狀況下,馬將喪失政治舞臺。而王金平於2008年「立法院長」任滿,長達三十年的民代生涯也將畫上休止符,因此為登上更寬廣的舞臺,王必須更上層樓。在此情勢下,王、馬的當仁不讓,各自都有不同的盤算。再者 2008年「總統」大選轉瞬即到,誰控制黨機器,即有「提名」主導權,為登舞臺與掌握主導權,縱然國民黨被形容是「破落戶」,但爭誰當家也決定王、馬之間的政治命運。是以王、馬之爭既是國民黨的宿途,也迴避不了同門兄弟鬩牆之鬥,爭一時也要爭千秋,乃是人盡皆知的事實。尤其是連戰表達退休意願後,王、馬相爭將不會落幕,直到2008年止,待大位確定雙方才有弭兵的可能。這也難怪連戰一再暗示,希望王、馬相爭不要引發決裂危機,要爭就要爭得不難看。連戰的語重心長王、馬能否聽進去,外界不得而知,但二人既粉墨登場,當深思「大宅門」(連戰)當家時的身不由己。

  王馬相爭馬佔優

  王、馬相爭既成定局,就民調數字顯示,馬英九贏面似略勝一籌。馬之所以較王略佔優勢,主要有下列幾項指標:

  一、馬英九表示若擔任黨主席,他希望從法律角度解決黨產問題。由於國民黨黨產過於龐大,許多黨產來自於「國家」,故而每逢「選舉」,對手均會以此作文章,抨擊國民黨是「黑金」政權,令國民黨百口莫辯。為解決國民黨的包袱,馬英九已在構思處理相關的黨產問題,希望一勞永逸地擺脫黨產束縛。馬的構思比較於王金平,王在「立法院」曾多次阻擋「黨產條例」的付委,因為王認定黨產是則歷史問題,不能一刀切;至少要「七三開」,不能因對手的抹黑,國民黨就把黨產視為包袱,要解決問題可以,民進黨政府不能用追溯既往抄家滅族的方式,逼迫國民黨還產於民。

  二、在兩岸政策上,馬英九認為兩岸關係不是零和遊戲,也不是國共問題。雙方應透過民間互動交流,經貿往來,循序漸進地發展,當兩岸差距拉近,歧見自然減少,彼此就能逐漸建立共識,以此化解紛爭。而王金平則認為統一、獨立、加入美國第51 州都是臺灣人民的選項,惟有人民才能主導兩岸未來發展。比較馬、王觀點,馬出身行政官僚系統,王是民意代表,因從政路途不同,雙方思維及論點當然有極大的差異,也不能等同模擬。

  三、在「國防外交」取向上,馬英九是第一位對南海、東海開發問題提出遠景的學者,表面上南海與東海爭端是法律解釋問題,然而南海與東海交匯處在臺灣,馬認為這兩大海域均與台海周邊環境息息相關,故而臺灣應構思其所處的戰略位置,以此確定臺灣於區域安全所扮演的角色。馬喜以戰略角度看臺灣,如馬論及「美中臺三邊關係」發展時強調,美中改善關係並不必然對臺灣一定產生負面影響,關鍵在於臺灣如何運用本身實力,強化美中關係互動,進而使美中都能認同臺灣於區域間扮演的角色。相對的王金平在「國防外交」問題上很少表達個人看法,似為美中不足之處。

  四、在青年政策取向上,馬英九喜歡閱讀青少年讀物,也常與青少年聚會,希望政治人物多關懷青少年的學習,這可能與馬英九求學歷程有關。而老於世故的王金平,經常週旋於不同政治團體之間,很少與青少年朋友之間來往,所以青少年對馬英九認同度高絕非偶然。

  在比較過王、馬之間優劣後,未來不論是誰勝出,他們的問題顯然還有外部環境有待克服。所謂外部即是泛藍整合能否成功,將決定未來藍、綠政治版圖的分合,這是一項十分艱鉅的任務,將考驗二人的政治智慧,對馬英九而言,問題恐不下於與王金平對壘,值得馬英九注意。




馬英九全家照。後排左起分別為父親馬鶴凌、母親秦厚修、妻子周美青,前排為兩個女兒




三歲時的全家福,右二為馬英九二叔馬延齡。馬英九(左二)坐在爸爸腿上,手摟著媽媽的肩




馬英九在臺灣政大專任教職的一年

在政治長跑途上,馬英九始終是國民黨內最耀眼的政治明星。攤開馬英九求學與從政資歷不難發現,他的成就幾乎離不開國民黨的光環,是典型的黨務世家子弟

  國民黨刻意培植的學生領袖

  馬英九於1950年7月13日出生於香港,一年後隨父親馬鶴凌、母親秦厚修轉進臺灣,由於有這段特殊經歷,所以馬英九在競選臺北市長時曾戲稱自己是 「臺灣生產、香港製造」的「新臺灣人」。而他的對手陳水扁毫不留情地抨擊他是「香港腳,要走香港路」,諷勸他選「香港特首」,一切都與馬英九於動亂年代出生香港有關。

  馬家來臺後,暫居於老臺北的萬華區,系當時本地人居住稠密的區域之一,馬就在此度過他的童年。在上小學時馬就讀女師附小,為教學相當嚴謹的學校,畢業後以第一志願考上大安初中,而大安初中亦是重點學校;與馬當時在大安初中就讀的尚有蔣經國之子蔣孝勇等世家子弟。迨初中畢業,馬又以第一志願考上建國高中。這所高中是全臺灣升學率最高的重點學校,只要進入建中等同拿到一張大學文憑。

  果不其然,馬英九以第一志願考上臺灣大學法律系。於台大就讀時,馬即嶄露頭角,先是擔任大專軍訓集訓班宣誓代表,接受時任「國防部長」蔣經國的「授槍」,是馬英九第一次與蔣經國接觸,令蔣印象深刻。此因蔣在擔任「國防部長」、「行政院副部長」、「行政院長」期間,每年都會赴臺中成功嶺大專軍訓集訓班舉行授槍儀式,蔣很注意宣誓代表的儀容,並記下他們的名字,甚至在事隔多年後指示部屬探詢宣誓代表的課業及出路。顯示馬英九日後能在蔣經國身邊工作,「宣誓儀式」必然是馬晉升的催化劑。

  軍訓集訓結束後,馬英九回到台大校園,旋即擔任學生代聯會秘書長,暗示馬即將成為國民黨培植的學生領袖之一。1971年1月馬英九獲台大學生黨部推薦參加「亞太地區學生領袖訪美活動」,以七十天時間走訪美國二十多個州,參訪美國著名大學,並與美國學生座談。馬英九第一次出國,以當時國民黨控制校園之嚴,入出境管制之厲,能運用學生身份出訪美國幾乎是不可能之事。所以馬英九等人的出訪,若非經過縝密的考核,尋常學生絕無可能有此待遇。接著馬出訪回臺,正趕上臺北風起雲湧的「保釣運動」,馬旋即投身保釣運動發起「6.17大遊行」。按照當時「戒嚴法」規定,國民黨政府禁止學生從事校園運動,遑論是「遊行示威」。因而「6.17台大學生遊行」至美、日使館抗議,如非國民黨默許,有誰相信?相對於當年參與發動的學生如今除馬英九位居臺北市長外,其餘人士在臺灣政壇也都有一定的地位,說明他們早就是國民黨刻意培植的學生領袖,乃是不爭的事實。

  出任蔣經國侍從秘書

  1974年2月當年參與「保釣運動」遊行的學生領袖都考取國民黨中山學術獎學金轉赴美國深造,馬英九也不例外地赴紐約大學攻讀法學碩士;畢業後馬英九考取哈佛大學法學院專攻國際經濟法與海洋法。在哈佛期間適逢美中建交、「美臺斷交」的協商談判階段,馬一邊讀書,一邊參與《波斯頓通訊》編採工作,個人持續發表許多專文。馬所參與的《波斯頓通訊》長期以來均接受國民黨資助,每期都會寄往臺北,供臺北高層參閱;兼以馬出身黨務世家,為國民黨政策常與左派份子激辯,於是國民黨視馬為「『愛國』學生」;而與之激辯者則視其為專打小報告的「職業學生」,令馬英九為之困擾不已。爾後只要碰到「選舉」,馬的對手均會以此質問他的「雙重稱謂」,所幸馬的對手都提不出具體事證,阻礙不了馬的當選。

  1981年3月,美中建交後一年馬英九取得哈佛大學法學博士的學位,此時馬與周美青女士結婚四年,早先馬之父馬鶴凌來美主持婚禮,即意促兒子趕快修完博士學位回臺參政,但馬英九卻志不在此反而希望於美國謀求教職。父子間的對話,透露出父對子的期許;然而身為兒子的馬英九則認為時機尚未到來,因而決心在美國找工作。

  馬英九出身哈佛名校,在美國求職相當容易,一方面經恩師引薦,馬在馬里蘭大學擔任博士後法學研究員;一方面也在紐約華爾街柯爾迪斯律師事務所擔任實習律師以待時機。果然國民黨沒有遺忘他,當時國民黨為強化與海外學人關係籌辦「國建會」,馬以海外學人身份出席「政治外交」組會議,針對外交與兩岸局勢發展提出「主動出擊」建言,獲得與會官員的重視。尤其是時任蔣經國秘書周應龍因馬的發言及幾篇文章,認為以馬「愛國」表現應回臺參政。兼以周已轉任國民黨文工會主任事務繁忙,不克身兼蔣的秘書之責,經與周的岳父梁孝煌相商,周找上馬鶴凌要求馬束裝返臺擔任蔣經國侍從秘書。

  這則人事經時任「總統府」秘書長馬紀壯認可,呈報蔣經國旋即得到同意,於是在蔣經國指示下,馬英九回臺擔任蔣經國侍從翻譯。馬在蔣經國身邊長達七年,這是繼錢復、宋楚瑜之後第三任侍從翻譯。當時蔣經國健康狀況已有江河日下之趨,因而從 1981年9月馬返臺出任蔣經國侍從秘書兼「總統府」第一局副局長算起,馬在蔣身邊僅有七年,而這七年則是臺灣政局邁向民主化的關鍵時刻。

  政途波折

  其實馬任蔣經國秘書,論敬不如錢復,蔣對錢的建議雖非言聽計從,但會認真考慮;論親不如宋楚瑜,宋可直赴七海官邸,蔣視宋如家人。相對於馬英九扮演角色,則是單純的「技術官僚」,非有必要馬很少提供決策建言。

  蔣經國與馬英九之間的另類接觸,引人好奇。尤其在1984年6月蔣突然指定馬英九出任國民黨副秘書長負責推動「政黨外交」,引發政壇的議論。因為在國民黨「排班論輩」資歷中,馬英九以35歲之齡躍居大位超越錢復、宋楚瑜等人,的確是極不尋常的人事調整,直到多年後,身為當事人的馬英九仍不知蔣經國用意何在。

  馬任國民黨副秘書長期間,曾接受蔣經國徵詢兩件大事,一是開放大陸探親;一是解除 「戒嚴」。這兩件大事影響未來兩岸關係的發展,由於蔣經國宣布時機過晚,來不及制定規範細節交由相關單位執行,導致這兩項開放政策產生未來路線之爭,迨李登輝掌權,路線之爭浮出台面,為兩岸關係發展投下變數,這非馬英九始料所及。

  馬英九與蔣經國關係,隨著蔣去世,畫下不甚完美的休止符。接著李登輝登場,李、馬關係則量變轉為質變。此因馬英九從未投靠李登輝陣營,也未參與反李鬥爭;兼以馬英九「不沾鍋」的從政性格,李登輝自始至終均無收編馬英九念頭,使雙方關係互動變得異常微妙。

  如馬英九由國民黨副秘書長轉任研考會主委過程中,起因於前研考會主委魏鏞,因故得罪李登輝;而李為插手國民黨業務,將馬英九轉調研考會主委;由此可以看出李、馬關係的親疏遠近。

  李、馬關係不僅於此,在政府當局成立陸委會,原先規劃首任陸委會人選是馬英九,然而李登輝卻指派黃昆輝出任陸委會主委,馬則調任常務副主委兼發言人。而後李登輝為籌劃「憲改」指定施啟揚、馬英九等人負責規劃,當施、馬提出「委任直選制」 時,李登輝完全推翻前議,改以「公民直選」「總統」,使馬英九從政人格遭到質疑。

  從兩岸政策到「憲改」,馬英九負責規劃業務均與李登輝思維有所牴觸,此時若非馬英九昔日長官李煥、郝柏村、連戰等人力挺,按國民黨官場文化,馬英九絕對干不下去。果然在馬英九接任「法務部長」,因查賄問題造成地方型政治人物紛紛向李登輝反映「再查下去恐有動搖政權之虞」,使李不再容忍馬英九。而馬辭官歸故里已是時間遲早問題。果然馬英九因治安敗壞、黑金橫行問題發表「不知為何而戰」的聲明,辭卸政府公職返回政大教書。

  他能成就國民黨嗎

  「客居木柵指南山」的歲月,是馬英九一生最悠閑的時刻。不料國民黨為阻截陳水扁竄起,經多人勸進與其父馬鶴凌道德勸說,李登輝基於臺北市長勝選考慮不得不提名馬英九出馬與陳水扁對陣,臺北市長選舉一役馬擊敗陳水扁入主臺北。孰料兩年後,陳水扁擊敗連戰、宋楚瑜全面接掌政權;反而成為馬英九的長官。故而有人戲稱馬、扁之爭系「成就馬英九、輸了國民黨」;盱衡未來馬英九能否光復國民黨政權?仍有待觀察。

  從馬英九與國民黨關係而言,如果沒有國民黨,馬英九絕不可能有今天的局面。反過來說如果沒有馬英九,國民黨還有再戰的實力嗎?這個問題很難回答。

  此因馬英九從政性格承襲於老國民黨文化,他不喜歡拉幫結派,好處是不沾鍋不犯錯,壞處是沒人願意跟他打天下;以此從政性格與馬的秉性,似有幾分相似。如馬在仕途上始終與財色劃清界線。他處理財色問題非常小心,幾乎不收「大禮」,與記者朋友相聚只要有女性在場,馬不會單身獨處,接受訪問時必然會拿起筆記本詳錄雙方對話以資查證。非但是馬的個性如此,馬英九夫人周美青亦然,朋友聚會她從不參加話題對答,除傾聽朋友高論外,還會拿出書本閱讀直到散會。以馬氏夫婦性格與其父馬鶴凌好交朋友、愛說話的個性相比,顯然是他以父為戒,謹言慎行,於此馬英九縱然名滿天下,相交無幾人乃是他從政性格的反射。他還能扶搖直上嗎?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