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的這番經歷,不知在大學裡是否普遍。不過不久前又聽說另外一所大學的9名博士生聯名上書校方,要求「炒」了他們的指導教授,理由也是這位教授一心在外搞「項目」,根本不管學生的學業如何,故而知道「教授不教」,並非一所大學之現象。
教學本是教授的專業,如若「做項目」是與施教相輔的一種方式、一種手段,或是與教學主業不悖的科研,當無可厚非;如若「做項目」是他的主業,或是他個人的興趣、掙錢的需要,全與他理應施教的學生無涉,那麼任他去做個「專家」、「研究員」足矣,何必又讓他佔了「教授」的位、拿了「教授」的薪,還派了學生跟著?這不啻一種浪費,對「教授」這個尊稱,似乎也有些褻瀆的味道……
大學乃是「大師行傳道授業解惑之教」的學府,無學識淵博學養精湛師德高尚的大師不能成其為合格的大學,有大師而不能展其大師之能、無大師而不求其大師之有不會辦成真正的大學。大學教育在我們國家還是一種稀缺資源,大學教授也是稀有人才,這些年大學擴大了招生,教授少學生多的矛盾更顯突出,大學生直面教授聽其授課得其指教學其治學之道的需求高漲。於此,正是大學培養大師、教授追求成大師、教學相長的最佳時機。教學是一門學問,是一種須心無旁騖、專心致志才能成就大師的專業。在一定意義上講,大師的成就是與他教了多少學生、他的學生中出了多少人才成正比的。大學裡那些大師自身作成的學問和學術成就,很多也是從長期教學實踐中積累起來或得自教學實踐的啟迪和需要。陳寅恪先生一生為教,晚年患了眼疾還為他的研究生修改論文,且著作等身,學術成就絕倫,堪為後輩範。所以那些一年對學生講不了幾堂課、對教學心不在焉的「教授」中,怕是鮮有大師出焉;既使他真做學問,至少也缺了一道得自教學實踐的充實和精純而難做成大學問。教授忙於「項目」而不教難成大師,學生無「教授之教」而學業懈怠,如果中國教育在這個最高層次上有此荒蕪,豈不是一大悲哀!當今中國重金以求人才,大學為重金所集之地,若教、學兩隔,教授不求其成大師,學生不求其成人才,「千金」散盡何處求復來?
前些年,大學裡就有「請教授上講臺」的呼籲,然而至今看來,這個問題並未很好解決,更可怕的,則是一些「教授」淪落於逐名求利的滾滾紅塵。故而教育體制改革,大有必要將解決此問題擺上台面。大學所集的寶貴資源,應多讓以教學育人為業的教授享用,不可讓「兼業」謀利的「教授」冒領;大學裡的利益導向,宜與教授們「以教為業」的志向相符……
倍可親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