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年文化」

發表:2003-02-01 17:06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過年了,過年了……人們身上的唐裝,街市上的紅燈籠、商場裡爭相舉辦的特賣場、火車站裡歸心似箭的旅客,過年的節慶氣氛越來越濃烈了。

中國人如何過大年」? 誠然,捫心自問,究竟有多少人能說得明白,這春節到底是怎麼回事?我們祖祖輩輩為什麼都要在這天包餃子、貼春聯、逛廟會?

浙江余姚縣河姆渡出土的距今7000年的稻穀,它告訴我們「年節」的起源與農業生產密不可分。早在新石器時期,先民們就根據農作物的生長週期發現了四季交替的規律,因此有了「年,谷熟也」的概念。過年,對於中華民族而言已有數千年歷史。

貼年畫,換門神,寫春聯、請福字,剪窗花,編中國結,林林總總過大年的形式背後都蘊涵著古老的傳說和深厚的文化背景;逛廟會,舞龍燈,耍獅子,踩高蹺,跑旱船,扭秧歌,形形色色的過大年活動都寄託著人壽年豐、吉慶有餘的良好願望。

喝臘八粥的習俗源於佛教,元宵節的形式起自道教。舞龍最初是用於祀神娛神,祈雨降福;吃餃子取新舊更替「更歲交子」之意。貼春聯之風始於五代,到明朝普及民間;風箏已有2500年的歷史,它的特色與地域文化息息相關……

「新年好,新年好,新年能穿花棉襖。」照片上那個戴著虎頭帽的關中孩子稚嫩的笑容,讓人憶起過去的時光。今天,過年的形式和內容都在發生巨變。

「一餐年飯送殘年,臘味鮮肴雜幾筵。歡喜連天堂屋內,一家大小合團圓。」至少在南北朝已有的年夜飯習俗,到20世紀九十年代發生了變化。人們將年夜飯從家裡搬到了大飯店。

年節中最重要的「社交」活動拜年,如今有了創新,賀卡、電話、手機、網上都可,花樣繁多。電視中的春節聯歡晚會,電影裡的賀歲片,幾千年的民俗民情民風民藝,在新時代有了新內涵。

穿越千年的展覽折射出「年」文化的內核。從乾隆皇帝新春開筆寫就的「三陽開泰」,到清代宮廷祭祖器具;從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的年畫,到山西民居的剪紙、陝西窯洞裡的窗花,述說著無論時空如何變遷,春節這一刻,都是華夏子孫激情揮灑的焦點,是億萬中國人文化凝聚力的象徵。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