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寺:爭論千年的半夜鐘聲

發表:2001-10-15 05:45
手機版 简体 打賞 0個留言 列印 特大

唐代著名詩人張繼途經寒山寺時,寫了《楓橋夜泊》詩:「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自從張繼的《楓橋夜泊》問世後,寒山寺因此就名揚天下,成為千古的遊覽勝地,就是在日本也是家喻戶曉。不但我國歷代各種唐詩選本和別集將張繼的《楓橋夜泊》選入,連日本的小學課本也載有此詩,可見詩名之,盛。特別是使張繼寫出聲情並茂詩句的那口鐘,使中外遊客無不嚮往。日本許多遊客每年在歲末之夜都要專程來到寒山守聆聽「夜半鐘聲」,並以此為榮。有趣的是:因為張繼詩中提到「夜半鐘聲」,竟引起了一場持續到清代的筆墨官司。

宋代著名文學家歐陽修在《六一詩話》一書中指責張繼「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語病也」,因為「句則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鐘時?」但他的指責卻受到後人的普遍反對。南宋文人葉夢得在《石林詩話》中說:「蓋公未嘗至吳中,今吳中山寺實以夜半打鐘。《唐詩紀事》也曰:「此地有夜半鐘,謂之無常鐘。繼志其異耳,歐陽修以為語病,非也。」

由於這場筆墨官司的渲染,寒山寺真成了「寺以詩顯,鐘以詩名」的遊覽勝地了。然而,使張繼詩興大發和歷代遊人慕名而來的這隻古鐘如今何在呢?為什麼現在寒山寺只有一口清代所鑄的鐘和一口日本鐘呢?說來有趣,歷經滄桑的寒山寺已經數易其鐘了。寒山寺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初建於梁天監年間,這口鐘也是當時所鑄。相傳唐貞觀年間僧人寒山、拾得曾在此住持,遂更名寒山寺。寒山、拾得都是唐時高僧,皆有詩集傳世。至元朝末年寒山寺毀於戰火,以後雖經多次修建,卻屢遭火災,日趨敗落。那口有名的古鐘也不知去向。這口古鐘據說聲音異常宏亮而聞名,夜深人靜敲趄來,連十幾里外的蘇州城也能聽到。寺廟不可無鐘,所以到了明嘉靖年間,本寂禪師又主持建樓鑄鐘。大畫家唐伯虎曾寫了一篇《姑蘇寒山寺化鐘疏》記載了化緣募鐘的始末。但沒有多久,據《寒山寺志》記載:「鐘遇倭變銷炮」。直到光緒三十二年(19O6年)江蘇巡撫陳夔龍才重修寺廟,並又鑄了一口大鐘,這口鐘今日仍然懸於寺內西側的八角鐘樓上。值得一提的是,就在這口清鐘鑄成的同時,日本各界人士募捐集款,由小林誠義等一批日本優秀工匠精心製作鑄成一對仿唐式青銅奶頭姐妹鐘,一口懸於日本館山寺,一口送到蘇州寒山寺懸於大雄寶殿內右側。當時的日本首相伊籐博文侯爵還親自撰寫了銘文銘詩刻於鐘上。其銘詩云:「姑蘇非異域,有路傳鐘聲。勿說盛衰跡,法燈火又明。」反映了日本人民對中國人民及寒山寺的友情。寒山寺建成至今已有1400餘年,佔鐘佚、明鐘毀,現在只有清鐘與日鐘互為輝映。聲韻長存了。

說來說去那口珍貴的古鐘究竟哪裡去了呢?這個謎已經有人揭示過了。康有為在庚辰年(1880年)2月25日到蘇州寒山寺遊覽,看到古鐘已佚,明鐘已毀,大為感慨,寫下了一首七絕:鐘聲已渡海雲東,冷盡寒山古寺楓。勿使豐干又饒舌,他人再到不空空」。在題款中又云:「唐人鐘已為日人取去」。康有為博學多覽,所說必有所據,可惜未點明出處。無獨有偶,日本人也認為古鐘流入日本。伊籐博文在贈鐘銘文中說:「姑蘇寒山寺,歷劫年久,唐時鐘聲,空於張繼鐘中傳耳。嘗聞寺鐘轉入我邦,今失所在,於山田寒山搜索甚力,而遂不能得焉。」

他究竟據何「所聞」,於今也無從查考,真是令人十分惋惜。



短网址: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本站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榮譽會員

看完這篇文章您覺得

評論


加入看中國會員
捐助

看中國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