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夜景(图片来源:HECTOR RETAMAL/AFP via Getty Images)
根据最新公布的10月份经济数据,中国经济复苏的迹象微弱,前景愈发黯淡。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只有2.9%,比9月份的3.1%小幅下滑,这是连续第五个月增速放缓,也是自2021年以来最长的一轮消费低迷期。
表面上看,这一数据看似稳定,但细究之下,主要源于去年同期“一揽子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政策的“透支效应”,家电、汽车等耐用消费品在2024年10月被提前拉动,导致今年同比基数虚高。
更深层的原因是居民收入增长乏力,对未来悲观。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增长3.8%,远低于GDP增速,而青年失业率超过20%,远超官方5.1%的城镇调查失业率。
民众对未来就业和房价的担忧,导致储蓄率居高不下,消费意愿严重受抑。餐饮、服装等非必需品销售同比下降明显,线上线下的销售都是一样,双十一不再热闹非凡。
9月份工业生产总值增幅5.4%,但10月份降到4.6%,制造业引擎失速。背后有这么几个原因,一是全球需求疲软,美国和欧盟对华电动汽车、钢铁等产品加征关税,导致出口导向型产业订单锐减;二是国内产能过剩,北京推动的反内卷,导致钢铁、水泥等传统行业开工率不足70%,中小企业倒闭潮涌现。10月份生产者出厂价格-PPI指数同比下跌2.8%,已连续39个月下跌,通缩压力进一步侵蚀企业利润。
此外,出口额意外收缩0.2%,第一次出现收缩,这对依赖外贸的沿海省份,比如广东、江苏,打击很大,工厂裁员或者搬家。投资领域的崩盘尤为严重,1到10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7%,而今年前三个季度的降幅是0.5%,10月份单月环比下降1.62%,创下1998年以来最差纪录,当然这里排除2020年的疫情特殊情况。这不仅是过去三十多年来头十个月首次出现投资萎缩,更标志着中国经济从“投资驱动”模式向“消费驱动”转型的阵痛期,而消费能否驱动还成问题。
房地产投资跌幅更剧烈,10月份同比下降14.7%,较前三季度扩大0.8个百分点;新开工面积锐减23%,土地购置面积下降28%。70个大中城市房价10月份同比下跌2.6%,北京、上海二手房成交量同比腰斩。生产者价格指数连续三年多下跌,CPI涨幅仅0.4%,通缩风险笼罩。
数据如此难看,但中共仍然自信满满,宣称前三季度GDP增长5.2%,全年保五没有问题。但问题是,按照官方以往说法,固定资产投资通常贡献GDP增长的2-3个百分点,是拉动经济的核心引擎。可今年1-10月固定资产投资下滑1.7%,这2个百分点的“贡献”从何而来?
彭博社基于财政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测算,中国两大主要预算,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合计支出在10月同比大幅下降19%,这是自从2021年初有可比数据以来的最大跌幅,支出规模是过去两年多来的最低水平。
10月中旬,中共宣布新增5千亿元人民币地方政府专项债额度,但其中只有40%用于投资项目,这说明,中共现在倾向于控制债务风险,而经济刺激退居次要地位。那当然了,统计局已经拍胸脯保证保五没有问题,在全球贸易围堵、市场需求疲弱、房地产危机缓慢而稳定的爆雷,今年GDP还能有5%,形势大好啊,经济不需要刺激啊,看来,习近平真的就相信了统计局的数字了。看来,习近平应该是最后一个知道真相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