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多次谋杀不死的经历,王岐山把自己的幸存视为一种历史安排。(图片来源:合成图 今涛拍暗)
王岐山的身世,对他的人格形成与历史观有深远影响。他生于1948年陕西天水,父亲王正业曾是国民党地方官吏。中共篡政后,这样的出身成为“原罪”。王家被划为“历史反动家庭”,他在童年时亲眼见到父亲被批斗、母亲含恨而终。
这段创伤,让他早早明白“中共的残酷与无情”。在同龄人还懵懂于阶级教育时,他已对革命的正当性产生怀疑。文革中,他因出身被打成“黑五类”,被押去劳改、挨批、掘沟筑坝。这种被体制践踏的经历,使他对政治保持一种异常冷静的距离——他既懂体制,也警惕体制。他曾对友人说:“我一生都在证明,出身不应该决定命运。可悲的是,在这个体制里,它永远决定一切。”

中共前国家副主席王岐山在2024年9月30日举办的十一招待会上全程无笑容。(图片来源:公有领域 视频截图)
王岐山有多次身陷险境而不死的传说。在文革中,他被红卫兵批斗、下放农村;八十年代整肃风暴中,他被诬陷“搞资产阶级复辟”;二〇一五年反腐后期,甚至传出他被下毒未遂。多次被内部势力谋害却都化险为夷,每一次,他都能全身而退。因此他对“命运”有种超然的信念。据说他自己也曾笑谈:“党内有人要我的命,但子弹绕过我飞。”
他对朋友说:“我有特异功能,不是神通,而是直觉。能感觉危险,也能感觉历史的方向。”又说:“我有特异功能,不是算命,而是能感觉历史的方向。”经历过多次“被政治杀死又复活”的经历——自己被留在历史现场,他把自己的幸存视为一种历史安排——为了看清中共政权末日。
外界以为王岐山的反腐只是权力斗争的工具,实则对他而言,那是一场“延命手术”。他悟出:当权力失去节制,当贪腐侵蚀官僚阶层,政权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晚年被边缘化后,王岐山显得愈发沉默。他阅读更多史料,王岐山常以近代史的视野审视现实政局。据熟悉他的人透露,王岐山在中南海书房里,最常翻阅的不是马列选集,而是民国时期的史料——《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宋子文回忆录》《顾维钧文献集》。有人问他还研究什么,他淡淡答:“研究政权如何死。”
党内流传他讲的一句话:“历史不会饶恕那些假装看不见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