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两国间的贸易摩擦目前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对抗阶段,从10月14日开始实施的相互港口费征收,配合中国强化稀土出口管制措施,标志着这场持续多年的贸易战已从传统的关税领域,扩展至航运基础设施和战略资源控制等更为关键的经济命脉。图为江苏省南京市港口等待装船出口。(图片来源:STR/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5年10月16日讯】(看中国记者杨天资综合报导)美中两国间的贸易摩擦目前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对抗阶段,从10月14日开始实施的相互港口费征收,配合中国强化稀土出口管制措施,标志着这场持续多年的贸易战已从传统的关税领域,扩展至航运基础设施和战略资源控制等更为关键的经济命脉。这一系列举措不仅直接影响双边贸易成本,更对全球供应链稳定性和国际经济秩序产生深远冲击。
港口费用互征:针锋相对的经济报复
中国此次对美国船只征收港口费用的措施,被广泛视为对美国先前类似政策的直接报复。根据中国央视报导,自10月14日起,停靠中国港口的美国相关船只每净吨须缴纳400元人民币(约56美元)的费用。这项措施的适用范围极为广泛,涵盖所有美国拥有、营运、建造或悬挂美国旗帜的船只,同时也包括美国企业营运的船只,或美国公司持股达25%以上的船只。
更值得关注的是费用的递增机制设计。央视明确指出,此费用将逐年上调,预计到2028年4月将攀升至每净吨1,120元人民币。这种阶梯式增长不仅增加了美国航运企业的长期经营压力,也为未来的谈判留下了调整空间,体现了中国在政策设计上的战略考量。
新加坡航运分析师庄惠如对这项措施的经济影响进行了详细评估。她估计,运载煤炭等干散货的船只从实施之日起可能需要额外支付高达300万美元的港口费用。按照费用递增趋势,到2028年,一艘载重近20万吨的巨型散货船每年可能需要承担超过1,000万美元的巨额费用。
这些数字对航运业而言构成了“重大”负担。船务经纪公司Thurlestone Shipping的专家指出,此类费用不仅直接增加了运营成本,更可能引发全球供应链的重新配置。航运公司将被迫重新评估航线规划,寻找替代港口或调整运输策略,这将对全球贸易流向产生连锁反应。
在这场港口费用战中,中国通过豁免中国建造的船只,巧妙地为其本土产业创造了竞争优势。考虑到中国建造的船只目前已占据全球干散货船队近半数份额,这项豁免政策不仅能有效缓解新税对中国船队的冲击,更可能促使全球航运公司在未来更倾向于选择中国制造的船舶,以规避高额港口费用。长期而言,这将进一步巩固中国在全球造船业和航运业中的主导地位。
稀土出口管制:战略资源的武器化
10月9日,北京当局宣布对稀土技术及相关物项实施新的出口管制,这一举措被视为中国在贸易战中使用的另一项战略武器。稀土元素在现代工业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特别是在制造汽车电机、风力发电设备、智慧型手机以及各种军用设备的关键磁性材料方面。中国作为全球领先的稀土生产国,其在这一领域的主导地位使得稀土管制成为极具威力的经济工具。
历史上,稀土一直是中美贸易谈判中的主要症结点。中国掌握着从稀土开采、分离、冶炼到磁材加工的完整产业链,这种高度集中的供应体系使得短期内很难找到完全的替代方案。即便其他国家能够在矿物开采方面实现多元化,但在纯化和磁材加工环节仍然存在技术和产能瓶颈。
中国的稀土管制措施迅速引发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日本财务大臣加藤胜信在华府明确表示,七大工业国集团(G7)各国应团结一致,共同应对中国的稀土出口管制措施。他强调:“日本对中国上周宣布的广泛稀土出口限制深感关切,G7应团结处理这个问题。”
这一表态反映了国际社会对稀土供应链风险的深度担忧。G7国家可能会采取协同储备、替代材料研发、回收体系扩容以及加速第三国供应开发等组合策略来应对。然而,考虑到稀土产业链的复杂性和中国的技术领先地位,这些努力在短期内难以完全消除对中国的依赖。
美国的多重反制措施
面对中国的一系列措施,美国总统特朗普迅速做出强硬回应,威胁对中国商品加征100%关税。这一威胁的严重性不言而喻,如果真正实施,将对中美贸易造成毁灭性打击,同时也会对全球经济产生严重的连锁反应。
与此同时,美国针对进口木材、厨柜及软件家具等品项的新关税已于本周二正式生效,其中多数商品源自中国供应链。这些措施的同时实施,显示了美国试图通过多重手段对中国施加经济压力的战略意图。
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对中国的稀土管制措施进行了强烈抨击,称这些新限制是“中国对抗全世界”的行为,并坚定表示华府及其盟邦“不会受到指挥或控制”。这种表态凸显了美国在关键战略资源问题上不妥协的立场,也预示着未来围绕稀土的国际博弈将更加激烈。
国际影响与第三方牵涉
尽管贸易战火不断升级,两国间的高层对话渠道并未完全关闭。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表示,川普总统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仍预计于10月底在韩国会晤,双方致力于化解贸易风波。他强调:“100%关税并非必然……尽管上周有此宣布,双边关系仍维持良好。沟通渠道已重启,我们拭目以待后续发展。”
中国将韩国船厂韩华海洋旗下五家美国子公司列入制裁黑名单的举措,进一步激化了与华盛顿的对峙,同时也将韩国等第三方国家卷入了这场经济对抗。这表明,贸易战的影响已超越美中双边范畴,开始对全球经济格局产生更广泛的冲击。
作为即将举办美中元首会晤的东道主,韩国面临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压力。韩国既要避免被“次生制裁”波及,又要维护其在全球高端造船业的竞争地位。这种两难处境反映了中等强国在大国博弈中面临的挑战。
在关税与港口费双重压力下,东南亚国家如越南、马来西亚、印尼等地有望承接部分终端组装与转运业务。然而,这些国家在稀土深加工能力、航运基础设施与合规能力方面仍需时间发展,短期内难以完全填补供应链缺口。
未来展望与风险评估 长期结构性影响
基于当前发展态势,未来可能出现几种不同情境:
首先是技术性缓和情境。如果月底的美中领导人会晤能够释出善意,双方可能在港口费与关税的部分品项上交换暂缓或豁免措施,并就稀土建立对话机制。这将使市场波动短暂回落,但结构性脱钩趋势难以根本改变。
其次是管控升级但可预期的情境。双方维持目前的施压水平,按既定阶梯逐年上调费率并扩大管制范围,但通过“事前通知—宽限期—有限例外”的机制来降低冲击。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能够在一定预见性下进行调整。
第三种是快速升级与外溢情境。如果会晤破局或出现新的地缘政治摩擦,100%关税威胁可能成真,港口费进一步加码且扩大适用范围,稀土管制清单延伸至更多下游制程。这将导致全球运价、原材料与终端产品价格同步跳涨,通膨压力重新抬头,金融市场剧烈波动。
无论短期内出现何种情境,这场贸易战都已对全球经济结构产生深远影响。“去风险”与供应链重组已成为各方的共同语言。企业和政策制定者需要为一场“可管理、可预见、可分散”的长期拉锯做好准备,而非期待一次性的全面解决方案。
当前的美中贸易摩擦已超越传统的关税战范畴,演变为涉及基础设施、战略资源和技术供应链的全面经济博弈。这种对抗不仅对两国经济造成直接影响,更对全球贸易规则、供应链稳定性以及多边经济秩序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未来的发展走向将不仅取决于两国领导人的政治智慧,更需要国际社会的协调配合与创新思维,以在维护各自核心利益的同时,避免全球经济陷入更深层次的分裂与对抗。
来源:看中国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