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雅舍】清音在耳 俗世身外(组图)

作者:鱼颛 发表:2025-09-10 19:0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古琴之音虽寂寞,却自守高寒之境
古琴之音虽寂寞,却自守高寒之境。(图片来源: Adobe stock)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不多弹”

短短的五言四句中,他怀揣着一份不合时宜的孤怀,一种孤芳自赏的情操。水流石上、风来松下,这泠泠琴声背后,是曲高和寡的惋叹。

这首《听弹琴》乃中唐诗人刘长卿于唐肃宗年间所做。刘长卿,字文房,大历十才子之一,长于五言,自称“五言长城”。其人“清才冠世,颇凌浮俗”,而性格刚直,“多忤权门”,身逢颠沛世途,又遭坎坷仕途,这位才子孤清的性格,使得他与时代有着格格不入的落差。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稳定、经济昌盛、文化繁荣的重要时期,作为都城的长安,在当时成为亚洲乃至全世界的国际化城市,亦是文化交流的中心。正因为唐朝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与兼收并蓄的文化气象,使得中原传统音乐与西域音乐实现前所未有的交融和革新,作为华夏正声的雅乐与宫廷燕乐的交锋与创新也令唐代音乐艺术得到了空前发展。

琴,亦称“七弦琴”,俗称“古琴”,是我国古代传统民族乐器,有七条弦组成,所以首句以“七弦”作“琴”的代称。《旧唐书志第八音乐二》中对于琴的介绍是:“琴,伏羲所造。琴,禁也,夏至之音,阴气初动,禁物之淫心。五弦以备五声,武王加之为七弦”。

根据《旧唐书志第八音乐二》的记载,“自长安已后,朝廷不重古曲”,《旧唐书志第八音乐一》“先是,上以琴中雅曲,古人歌之,近代已来,此声顿绝,虽有传习,又失宫商”,《唐会要》”显庆二年。以琴中雅曲。古人歌之。近代以来。此声顿绝“,可见在唐朝时期,琴在乐曲中的使用已经逐渐降低。

诗中所指今人喜爱的,是唐代兴盛的宫廷燕乐。燕乐,亦称宴乐。最早出于《周礼》,指天子诸侯们与宾客宴饮时演奏的音乐,有别于庙堂之上祭祀等活动所用的雅乐,是一种“世俗”音乐形式。这也依赖于唐代开放的社会风气,社会各个阶级对音乐的喜爱。唐代著名的《霓裳羽衣曲》、《凉州曲》皆为燕乐曲目。

法曲是唐朝燕乐中流传范围最广、传承最久的乐舞,主要在宫廷宴会上表演。在《新唐书礼乐志十二》中记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而“梨园子弟”也成为泛指戏曲演员的成语。

唐代的宫廷燕乐中胡乐器的使用居于首位。在《新唐书礼乐志十一》中记载,“高祖即位,仍隋制设九部乐”,这九部乐分别是《燕乐伎》、《清商伎》、《西凉伎》、《天竺伎》、《高丽伎》、《龟兹伎》、《安国伎》、《疏勒伎》、《康国伎》。而在这九部乐中,其中有七部都是用了琵琶,只有一部使用了琴。许是因为古琴的内敛之音和不了时代的昂扬,而激越明亮的琵琶却恰和盛唐。


示意图:曲项琵琶被称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图片来源:Winnie Wang/看中国)

琵琶原是在秦代出现,秦代为直项琵琶,便于横抱演奏;南北朝时期曲项琵琶由西域传入,兼有这两种特点的被称为“秦汉子”,在《旧唐书志第八音乐二》提及,“琵琶,四弦,汉乐也。初,秦长城之役,有弦鼗而鼓之者”,“今《清乐》奏琵琶,俗谓之“秦汉子”,圆体修颈而小,疑是弦鼗之遗制。其他皆充上锐下,曲项,形制稍大,疑此是汉制。兼似两制者,谓之“秦汉”,盖谓通用秦、汉之法”。

到了唐代,直项的四弦琵琶渐渐被西域胡乐传如的曲项的五弦琵琶所替代。唐代四弦曲项琵琶一跃成为“燕乐之首”,压倒了原有传统琵琶,从而使“琵琶”一词渐渐成为曲项琵琶的专称。时至今日,曲项琵琶依然盛行于东方乐坛,被称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

至此,“燕乐”成为一代新声,而乐器则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因而我们能看到王昌龄所描述“琵琶起舞换新声”的社会风貌,齐己“掀天羯鼓满长安”的喧嚣盛况。

然而,正是这被时代忘却的古琴,恰能映照出长卿的心境。置身于世俗繁华,而奏出泠泠之声,这是他对高洁情怀的执着,亦是对尘世浮华的疏离。我们仿佛能够看到,怀抱古琴,独坐一隅的长卿在泠泠琴声的曲高和寡中,一声惋叹。

泠泠七弦,不求合于世俗之耳,只求契于胸中之志。古琴之音虽寂寞,却自守高寒之境;流俗之乐虽喧闹,终究随风而逝。或许,真正能流传千年,回响于我们耳畔的,正是这份孤高清绝、不流于俗的清音与风骨。



责任编辑:闻樱 来源:看中国来稿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