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明修的办公室收集了一些香港“反送中”时期的文宣、艺术作品。(图片来源:自由亚洲电台)
【看中国2025年5月1日讯】香港“反送中”已逐渐沉寂,加上在《国安法》及23条的阴霾下,国际已逐渐不再聚焦香港。不过长期关注香港社会运动的台湾学者何明修,近日出版新英文著作,提出“集体即临机应变”的概念,说明“反送中运动”去中心化的现象。他提出运动去中心化是全球趋势,香港却“提供了一把概念性的钥匙”,作为研究者,他希望将一些行动变成学术研究上可讨论的概念,并深信“香港争取民主便还没到尽头”。
“我作为一个运动研究者,当然被这种运动景象震慑到。一个城市能持续那么久大规模的反抗运动”。长期关注香港社会运动的台大社会学系特聘教授何明修,近日推出的新书“Be Water Collective Improvisation in Hong Kong’s Anti-Extradition Protests"(如水 香港反送中运动的集体临机应变),提出“集体临机应变”概念,去解释“反送中”去中心化的抗争模式。他说经历过“雨伞运动”后,参与“反送中运动”的抗争者常强调“Be Water”,主张无大台,亦不要迷恋占领现场,而是要流水式抗争。这种抗争方式,并不能用过去既有的社会运动文献如“运动一定由组织发起”或“无政府主义”等去论述。
所谓无大台,就是任何人都能自发行动。在何明修位于台大的办公室,收集了不同“反送中”时期出现的文宣,都是令他非常佩服的作品,“这些作者是谁?没有人知道,但却做了出来”,这反映群众的自发性,会找到不同能力的人作出贡献。然而何明修强调,这种由下而上去中心化的社会运动也不像无政府主义所讲无限智慧,2019年底运动能力已逐渐消退,但换来的是《港区国安法》后转变到另一种形态,如发展社区报、独立书店、海外媒体、写信给狱中“手足”,出狱后协助其找工作等,虽然不是做同一个事情但是为达同一目标,“这正是因应局势改变所作出的临机应变”。
香港是解答无大台运动的其中一个关键
何明修认为,运动去中心化是全球趋势,不止是香港。他举例Black Lives Matter运动,甚至之后中国的“白纸运动”,都是无大台的运动。而香港“是可以解答这些运动的其中一个关键”,讲了很多兄弟爬山、“be water”讲出了几个新形态社会运动的核心面向,“提供一把概念性的钥匙”。
台湾近期先后发生青鸟行动,到现在的大罢免行动,当中又有否受“be water”这种概念所影响?何明修指出,各地很多罢免团体是自发形成,“都不知道是谁”,甚至连NGO也不是,可见是高度去中心化。他觉得台港都有去中心化的机制,但不认同台湾是受香港启发,因为去中心化是一个大趋势,像以前大阳花学运仍是有领导者,但其中一位领袖之一黄国昌,如今被视为“为政治利益妥协”的背叛者,所以何明修指现在台湾不少人都在讨论不再要运动领袖。他们不愿再参加团体活动,而是倾向高度流动性,台湾也在走这条路。
佩服香港学者在困境下坚持研究的决心
研究香港是何明修的兴趣,然而“反送中运动”已事隔近六年,国际关注程度愈渐减弱,何明修也说“很多人都已经投入自己的生活,先顾好自己”,那么作为台湾人的他为何仍坚持研究香港议题?那是因为很多海外离散团体仍在努力,他深信“这些力量仍存在,香港争取民主便还没到尽头”。而他作为研究者,便是将一些行动变成学术研究上可讨论的概念,“不只是香港走过的路,也许世界各地也面临同样困境”。同时他也很佩服仍在做香港研究的在港学者如李立峯,“我在台湾乱讲话没事,但他们在香港很多时候已经要额外慎重小心,这种追求知识上的研究决心我是蛮佩服”。
最中最后一页,谈到香港何去何从,何明修放下一句“Be Water革命的最后一章以及这座城市的政治未来仍有待书写”,是否仍愿意投入行动取决于香港人,就如反送中爆发时也没人能预料,即使这场如水革命最终是失败,却确切改写了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