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根本上调整自己的情绪,更有利于孩子成长。(图片来源: Adobe stock)
相信每个妈妈都经历过这样既崩溃又悔恨的时刻:还有10分钟就迟到了,孩子还拗在那里磨蹭哼唧不想刷牙;一点作业写了一晚上,本子擦了两个大窟窿,橡皮上扎的全是铅笔洞;无理取闹,哭上没完没了,怎么都哄不好……
最后只能是一场怒吼收场,眼前的麻烦暂时解决了,孩子也吓得安静了。
事后,看到孩子乖巧顺从的样子,心里越发不是滋味,后悔当初怎么没多忍一忍。
一次又一次爆发之后,我开始在反思中了解自己生气的根源在哪里?
从生物进化和神经科学的角度解释:就是当我们感受到威胁时,大脑会自动产生应激反应,做出“失去控制”的行为,比如许多伤人的话不假思索脱口而出。
01 情绪失控的真相:我们自身的恐惧和焦虑
为什么孩子的行为会威胁到我们?
回忆自己生气时的状态,我发现,孩子的行为只是一个导火索,真正引爆我们的是积压在心底的恐惧和焦虑。
愤怒当头的我们,大脑里都有这样的自我对话:
“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能做好,万一什么什么以后可怎么办啊,我是不是个失败的妈妈,我也需要被照顾啊......”
被愤怒裹挟的我们,处于战斗模式,不仅无法调动大脑的理性部分去做出深思熟虑的选择,更对那些平常津津乐道的育儿理论嗤之以鼻。
这是我们对生活失去掌控的慌乱表现,孩子某种程度上只是一个背锅侠。
看清人性真实丑陋的一面,承认它的存在,才能真实的面对。
我们才能从根本上调整自己的情绪,关怀自己,从而做出更有利于孩子成长的行为。
02 跟孩子置气的恶果
我们生气时,孩子的大脑在发生什么。
孩子的安全网逐渐崩塌,他会想:“发脾气的妈妈好吓人,我好害怕”
从妈妈犀利的眼神中孩子感受到被抛弃的恐惧。
孩子逐渐变得小心翼翼,隐藏自己的需求,开始揣摩大人的心思,讨妈妈欢心。
这样的孩子从小就背负上沉重的情感包袱,既渴望被爱又拒绝接受爱,变得冷漠而拧巴。
孩子对自己的错误认知,孩子在父母失望的眼神里独自吞下委屈,久而久之孩子会看不清自己真实的样子,甚至会加入父母一起攻击自己。
没有父母的情感支持,孩子就像一个孤独的灵魂,不得不担起养育自己的责任,这是一件非常有风险的事。
孩子也变成一只“小刺猬”,学会暴力模式。在妈妈的情绪模式里,孩子学会了:发脾气是解决问题唯一有效的方式。
因此,他也会变得情绪不稳定,遇事大吼大叫,甚至动手打人、搞破坏。
在成年后,这些行为会成为孩子自我保护的反应机制,影响他的人际关系和生活质量。
03 放下生气的应激反应,我们应该怎么做?
这时候,需要及时给自己按下暂停键。比如孩子写作业不认真,我们感觉自己要爆发时,用平静的语言告诉孩子:妈妈现在很生气,害怕忍不住说伤害你的话,所以需要几分钟去平复一下心情。
然后进卫生间,对着镜子,做深呼吸,默念“这是正常的。”
我们还需要了解自己的情绪和边界,回想刚才的情景,自己的情绪是什么?
着急,担心,生气,希望他提升效率,也希望他是个认真自律的孩子。
那么自己的臆想是什么?
他这么粗心不认真,以后影响考试或拖后腿怎么办,这样的学习态度是有问题的。
我的边界是什么?孩子必须完成作业。
我们只要陈述事实,表达感受就可以了。例如:咱们之前的约定是花20分钟写作业,现在过去半个小时了只完成了一半,那咱们不得不改变做其他事情的时间。妈妈担心太晚了会影响你的睡眠时间。
这样的语言传递了真实的关心,没有责怪,没有评判,孩子自然能听得进去。
我们进一步提供帮助。例如:妈妈觉得你是一个对自己有要求的孩子,是这次的作业太难了吗,你需要妈妈提供怎样的帮助呢?
这样说比“能不能认真一点,每次写点作业拖拖拉拉”有效100倍。
如果孩子继续磨蹭,我们只需简单提醒:留了作业是要完成的。
不要再说其他多余的,不要在他的纠缠上给任何关注。
在困难的养育时刻,让我们给自己多一点慈悲吧。多一些克制,少一些冲动,当我们不再用怒火灼伤孩子,爱的阳光才能照进心房。
责任编辑:家惠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