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陆羽《茶经》的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图片来源:Adobe Stock)
中国人自古以来便爱喝茶,要谈起茶的好坏,相信人们都有自己的见解。但要论茶道,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大多都会与精致的茶具、严格的泡茶规范和泡茶礼仪联系起来。这当然是茶道的一部分,可是,能称之为“道”者,似乎又不只于此。
有人说,茶道乃精、行、俭、德四字。这是从《茶经》“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中提炼而来。但通读原文我们会发现,这似乎只是讲喝茶之人所应该拥有的品质。也有人认为,茶道乃是“和、静、怡、真”四字。茶道传入日本后,又演变成了“和、敬、清、寂”四规。
看来,不同人对茶道的理解差异很大,那么到底何为茶道呢?不妨让我们从历史上找答案吧。
神农氏是茶道的开山鼻祖。(图片来源:Wellcome Images/维基百科)
茶道渊源及发展
如果要追溯起茶道的根源,我们不得不提到上古神农氏。世传“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神农为了解植物的属性而遍尝百草,一天之内可能中毒多次。中毒后,他便利用茶来查找毒素、解除中毒状态。所以从根源上来看,“茶道”即为“查道”。如果引申一步来看,这与各门正法修炼中,向内查找内心的执着、欲望并消除的形式非常相似。
到了春秋战国,人们饮茶如同煮中药,将茶叶、茶树枝和水一起烧煮饮用,谓之“生煮茶”。因茶汤的滋味苦涩,故称“苦荼”。显然,此时人们喝茶,并不是为了追求所谓的口感,而是利用其解毒、养生之功效。
南北朝时,文人士大夫大多信道、修道,崇尚清谈,他们便以饮茶助清谈,以期悟道。当时也有不少佛门子弟如法祚、支孝龙、刘元真等人也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
到唐朝,陆羽的《茶经》问世,书中系统阐述了种茶、制茶、烹茶和饮茶等各个方面内容,标志着茶文化臻于成熟。当时“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封氏闻见记》)。
正是这个时期,茶籽被僧人最澄带回日本种植,后世又有容西禅师将制茶的工艺传回日本。在一千多年的发展中,日本形成了包涵哲思和美学韵味的独特“茶道”文化。
及至两宋,茶艺、茶学的发展达到了巅峰,点茶法便出现于这一时期。
而元代至今,制茶、泡茶的方式亦多有发展,使得茶越来越贴近生活,成了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开门七件事之一。
茶道的兴起与佛家修炼有关。(图片来源:Adobe Stock)
茶道与佛缘
如果说神农氏是茶道的开山鼻祖,那么它真正的兴起的根源,却和佛门的修炼方式息息相关。
“开元中,太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恃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従此转相仿效,逐成风俗。”(《封氏闻见记》)僧人打坐修行时要求长时间入定,往往通宵不眠。而饮茶可驱除睡魔,还可以助人去除杂念,成了僧人的不二之选。故而唐代的饮茶之风便首先在僧人中兴起,而随着佛家各法门在唐代的快速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茶文化的兴盛。
唐宋之时,名寺宝刹内皆悬茶鼓,寺院敲击此鼓以召集僧人饮茶。所谓“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西湖春日》·林逋)这正是僧人饮茶以助修练的缩影。
僧人不但饮茶,而且还自己种茶,最早的茶园多在寺院旁。“治平元年改今额,并寺有巨麓曰紫高,产异茶,佛殿后有泉出岩,窦人以煮药多验。”(《嘉定赤城志》)
“义兴南岳寺有真珠泉,稠锡禅师尝饮之。曰:此泉烹桐庐茶,不亦可乎。未几有白蛇衔子堕寺前,由此滋蔓,茶味倍佳,土人重之。”(《茗史》)
“虎丘寺西产茶。”(《姑苏志》)
“国初王璲《赠天台起云禅师住虎丘种茶》诗:上人住孤峰,清闲有岁月。袖带赤城霞,眉端凝古雪。种茶了一生,经纶人萌蘖。斯知一念深,于义亦超绝。”(《虎丘茶经注补》)
古籍中的记载,无一不是对这一说法的印证。所谓“佛天雨露”,看来茶与佛家确实有着非常深的渊源。
其实,非但茶道的兴起与佛家修炼有关,就连陆羽的《茶经》中的内容,也与佛家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陆羽本是弃婴,他的师父智积禅师将他抚养长大,智积禅师不但精通佛法,亦深知茶道,年幼的陆羽曾跟随师父学习烹茶术七八年之久,深得禅师真传。
“竟陵大师积公嗜茶,非羽供事不乡口。羽出游江湖四五载,师绝于茶味。代宗闻之,召人供奉,命宫人善茶者饷师,师一啜而罢。帝疑其诈,私访羽召入。翼日,赐师齐,密令羽煎茶。师捧瓯喜动颜色,且赏且啜。曰:有若渐儿所为也。帝由是叹师知茶,出羽见之。”(《茗史》)积公对陆羽泡的茶如此钟爱,可想而知,陆羽的《茶经》里,一定包涵着当年禅师的佛学智慧和茶艺绝技。
僧人写的饮茶诗中都有独特的禅味。(图片来源:Adobe Stock)
茶诗中的禅味
佛家讲空,谓之入空门。僧人平时的言行举止,暗含了其在佛法修炼中的智慧。故而他们对于茶道的理解也势必融入了对佛法修炼的体悟。我们在许多僧人写的饮茶诗中都能感受、体察到这种独特的禅味。
《尝茶》齐己
石屋晚烟生,松窗铁碾声。
因留来客试,共说寄僧名。
味击诗魔乱,香搜睡思轻。
春风霅川上,忆傍绿丛行。
齐己是陆羽的好友,不但是一位诗僧,同样也是一位深知茶道的饮茶爱好者。
唐代著名僧人灵一法师,与贯休、刘长卿、李嘉佑、郎士元、皇甫冉、张籍等诗人都是好友。他也有茶诗流传于世。
《与元居士青山潭饮茶》灵一
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
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本应口断嗜欲的高僧,却毫不掩饰自己对茶的喜爱,不知内涵何种玄机。
其实古时的文人多为修佛、修道之人,即便不修道,也与修道、修佛之人交往甚深,他们的聚会常常离不开诗和茶,茶事交往已成惯例。
《晦夜李侍御萼宅集招潘述、汤衡、海上人饮茶赋》皎然
晦夜不生月,琴轩犹为开。
墙东隐者在,淇上逸僧来。
茗爱传花饮,诗看卷素裁。
风流高此会,晓景屡裴回。
顺带一提,皎然也是陆羽的好友,亦是一位茶艺精湛的僧人。他们二人非常投机,时常在一起品茶论道。皎然对佛理有着很高的认识,其作诗的功力亦极佳:
《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皎然
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
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饮茶歌诮崔石使君》皎然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
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世人只知饮酒自欺,却不知道饮茶的妙处。满足口腹之欲并非是这些佛法修炼者的追求。皎然认为饮茶不但可以涤昏寐,清神思,更有助于修道。是修炼者领悟佛理、道法的催化剂。(诗中的丹丘乃是一位神仙,本文后面会提及)
《归故林后寄二三知己》贯休
昨别楚江边,逡巡早数年。诗虽清到后,人更瘦于前。
岸翠连乔岳,汀沙入坏田。何时重一见,谈笑有茶烟。
细细品读这些古代僧人们的饮茶诗,清静高远,禅意十足,真如品一盏香茗,令人回味无穷。
苏东坡亦有观看茶百戏的经历。(绘图:Winnie Wang/看中国)
神通茶百戏
僧人饮茶、明茶道,还借助茶来展现神迹,度化世人,这种形式就是茶百戏。有功能的高僧,会在茶水中施展妙诀,使得茶水中显现图像和文字,“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荈茗录》)
一位叫福全的高僧,茶百戏的功夫了得,引得非常多的人前去观看。有一次,他用茶水供佛,并在茶中幻化出一句诗来。“生成盏里水丹青,巧画工夫学不成。欲笑当时陆鸿渐,煎茶赢得好名声。”
有如此了得的特异功能,当然不是一般人能学得来的,即便是当年的陆羽亲自来,恐怕也要对这位高僧顶礼吧。
这种神通虽然不常见,但并非孤立,文豪苏东坡亦有观看茶百戏的经历。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在天台山国清寺观看了处谦禅师的茶百戏表演而惊异不已,并作诗赞叹。
《南屏谦师妙于茶事自云得之于心应之于手非可以言传学到者十月二十七日闻轼游寿星寺远来设茶作此诗赠之》
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
忽惊午盏兔毫斑,打作春瓮鹅儿酒。
天台乳花世不见,玉川风腋今安有。
东坡有意续茶经,会使老谦名不朽。
正因这首诗的缘故,引得日本僧人成寻来天台山求法。当他行至方广寺礼拜五百罗汉时,供养罗汉的516杯茶中,均出现了八叶莲花。此事很快传到了台州知州葛闳和官员刘程、舒亶等人的耳中,他们闻讯亦前来供茶礼拜。此时数百杯茶中又有花影显现出来。震惊之余,他们都写诗记下了此事。
《罗汉阁煎茶应供》葛闳
山泉飞出白云寒,来献灵芽秉烛看。
俄顷有花过数百,三瓯如吸玉腴干。
《罗汉阁煎茶供应》舒亶
荐尽春园晓焙寒,灵踪留待使君看。
寒泉冷结花纹细,玉碗香收雪点干。
当然,僧人使用神通并不是为了显示能力,而是点化迷中的世人,使人生起对神佛的正念。
李白曾经得到一种名为“仙人掌”的好茶。(绘图:Winnie Wang/看中国)
茶与道缘
不但僧人爱喝茶,修道之人对茶亦有偏好。《神异记》载:“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洪至瀑布山曰:‘予丹丘子也。闻子善具饮,常思见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子他日有瓯牺之余,乞相遗也。’因立奠祀。后常令家人入山,获大茗焉。”
这位名叫丹丘子的神仙,因知虞洪善于茶道,于是有意将大茗给予采茶人。
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品尝过一位僧人泡的绝品茶,其清香侵入肌理,人间难得一见,让这位大仙都不禁留诗赞叹。
《大云寺茶诗》吕岩
玉蕊一枪称绝品,僧家造法极功夫。
兔毛瓯浅香云白,虾眼汤翻细浪俱。
断送睡魔离几席,增添清气入肌肤。
幽丛自落溪岩外,不肯移根入上都。
李白也曾经得到一种名为“仙人掌”的好茶,“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这种茶外形如同手掌,茶树根植在山石中,在泉水的滋养下,枝枝相连,亦是旷古未见的好茶。此后,仙掌即为茶的雅号而流传开来。有茶能得如此仙风飘逸之雅号,或许真是仙家之珍品亦未可知。
在闲暇之时,也能泡上一壶清茶吧。(图片来源:Adobe Stock)
结语
看来,仅仅把茶道理解成“工夫茶”这显然是片面的。而真正的茶道,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不断的融入、充实着神传文化的内涵。可以说茶道是佛道神为世人精心留下的一种理解修炼的文化,本质上是为了助人内省、修行的。
其实,真正的茶道,在“查”、在“道”,而不在“饮”。希望读者们在闲暇之时,也能泡上一壶清茶,试着体悟“苦口师”(茶的别号)所展示的玄机,追寻神农氏的“查之道”,摒弃过多的杂念,安定浮躁的内心,静思内省,或许,智慧便由此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