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花季(图片来源:(图片来源:I-HWA CHENG/AFP via Getty Images)
在不少人心目中,台湾超越日本是一件难以置信的事情。不过台湾的交通安全与建筑物美观程度上虽然及不上日本,但在医疗上,今天的台湾很可能已是亚洲数一数二,至少我不少住在日本的朋友最近做手术都是来台湾全费(自费),是的,不是贪图健保省事,而是即使自费,大家都宁可来台湾的程度。
大家会有这种震惊其实非常情有可原。毕竟日本医疗曾经在世界前列,在二十一世纪初期的时候,日本被世界卫生组织评价为顶级医疗大国,被视为一个廉价而且高效先进的体系,而我们很多人就一直停留这印象中。但如果你回忆一下,记不记得我们才离开了武汉肺炎不足三年呢?那个台湾因为防守严密而令全球注目的疫病,日本却束手无策。
日本医疗的问题,最基础的原因不难理解:日本自从二十一世纪开始,医护人员不足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日本每万人的医生数量,是二十四个。台湾呢?三十多人,如果是台北的话,那甚至可以超过四十人。从这点看,就会发现台湾的医疗比日本好并不奇怪,医护人员不足的话,能提供的医疗服务就必须削减。你的国家再有钱,制度保障再好,合资格的服务者不足却是无法超越的高墙。
会导致这个情况,从日本的病床数量就可以观察到,是日本的病床特别少吗?不,其实日本的病床数量不少。但是要去台湾治疗的朋友,却告诉我问题是,在日本的医生与病床,是优先预留给老人的,只要你是“年轻人”,哪怕你已五十岁,不管你是不是日本人,你要使用病床,急症室与救护车,以及医生开药的条件,都会受到很多刁难。
日本的老人占的人口比例越来越高,老人跟年轻人不同,老人的身体只会越来越差,医疗可以拖长其寿命,或者减少其痛苦,但再怎样高效的医疗,老人的身体都一定比之前差,病痛都会比之前多。而且会比之前更难医,医疗成本更高,甚至病人没办法轻易离开病床。
医疗制度越成功,活下来的人越多,反而会令医疗系统的负担增加,老人越来越多,占病人的比例越大,正是医疗成功的副作用。医疗这种事,先天就会形成无底洞,只有在病人死亡时,医疗负担才会被减少。
而老人占了人口多数之后,整个医疗架构都被改变了,医疗制度变成只能向老人的需求倾斜。有限的医疗资源,要更多的分配到各种老人病上。老人病既多且杂,耗用的人力资源与病床也多,即使人口没有增加甚至减少,每人使用的医疗资源却不断增加,这最终的结果就是使每一个医师的负担加重。过去能承担的医疗负担,今天反而不能负担。
而少子化会导致医生减少这点,也是很显然的事情,年轻人少了,补充的医生自然就会减少,退休的医生则会增加。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即使未来少子化,有钱的话输入外劳不就解决劳动力的问题。但日本的情况却显示了一件事,那就是“劳动力”并不是单纯一个人数,社会需要的劳动力,是有种类与品质之分的,当人口老化时,需要的劳动力就不是在工厂生产,务农,或者建筑工人。而是需要医疗劳动力。
现实中往往是富有国家从贫穷而人口多的国家输入低薪外劳,去做一些技术门槛低的工作。但人口老化的国家,需要的却是技术门槛极高的医生,而培养一个医生,往往需要一定程度的家庭环境,至少能负担得起长期专上教育的水准。别说贫穷国家,连台湾自己较底层的家庭,也很难培养出医生。你无法随便在超商,工地,军倒随便抓个壮丁来给点教育就让他当医生。
除了像古巴这些少数特例外,越贫穷的国家,医生是越短缺的,举个例子,台湾大量使用越南劳工,但越南自己每一万人只有八个医生,比台湾还要少一半以上。因此输入外劳解决少子化导致的劳动力问题,在医疗这方面是行不通的,偏偏少子化伴随的高龄化,最需要的却是医疗,老人反而不需要很多食物,玩具,名车或者很好的房子。
就算幸运的有外国医生可以输入,这也只是问题的第一步,因为就算能输入外国医护都不会便宜,跟越南工厂劳工可不一样,钱从何来?然后就是语言,制度,医疗法律的巨大差异,先不理后面两点。光是怎样让使用各国语言的医生与台湾老人沟通,问题就已很大,最佳解就是英语,医生要能用英语,台湾老人也要精通英语,但产生的沟通不良与误解,也足以致命。可是也不用想这么远,毕竟期望未来能输入医生外劳这件事本身就不太现实,医疗可说是一个非常依赖本地劳动力的产业。
因此这意味着,医疗问题将会是所有少子化国家未来必然会面对的问题,再好的医疗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改变,都会走向崩坏,而日本只是先走一步,让我们看到类似社会也会走向的未来。说有钱能解决问题,也只是说要作十年二年的投资,让更多人去读医科确保未来有更多医生,而不是指可以直接用钱买。
(本文转载自作者脸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