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坚持推进大规模投资的制造业模式。(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4年8月25日讯】(看中国记者文龙综合报导)虽然中国经济下滑,但官方决定加大对制造业的投资,政策顾问指出,本应提振内需刺激消费,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坚持推进国家主导的制造业模式,带来了全球贸易战的隐忧。
习近平坚持推进大规模投资的制造业模式
北京当局近期宣布了大规模的制造业投资计划,意在提振经济并增强工业能力。但是,这一政策却引发了国际贸易关系愈发紧张。中国制造业的扩张挤压了世界各地的企业,引发了对新一轮全球贸易战的广泛担忧。
据《华尔街日报》8月23日报道,在两年前美国政府颁布的气候立法及数十亿美元税收减免和政府贷款政策的推动下,马萨诸塞州的初创公司CubicPV斥资14亿美元计划在德克萨斯州建设一座晶圆厂。不过,由于中国的硅晶圆产能过剩导致全球市场价格扭曲,CubicPV今年早些时候被迫暂停建厂计划。
与此同时,智利铁矿石开采商及钢铁制造商CAP也正在遭受中国倾销的廉价金属的冲击,被迫关闭大型钢厂。
报道认为,北京当局加大对制造业的投资,旨在恢复经济活力,增强工业韧性,并尝试避免引起国际抵制。然而,这一策略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贸易紧张局势。欧盟近期决定对进口自中国的电动汽车征收额外关税,成为贸易紧张局势的最新迹象。同时,印度、日本和英国等国家也开始对中国产品展开反倾销调查。
一些政策顾问指出,中国经济需要摆脱对制造业和建筑业的过度依赖,转而优先考虑刺激内需,以实现更稳健的增长。
但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坚持推进国家主导的制造业模式,如电动汽车、半导体和绿色能源,认为这是完善中国制造业构想的关键步骤。习近平的政策并未将产能过剩问题纳入短期考量,而是侧重于建立全方位的工业供应链,以应对潜在的国际制裁。
报道指出,长远来看,北京当局的扩大产能举措可能会引发更多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如果中国无法找到足够的市场来消化新增产能,将可能面临更严重的经济和贸易挑战。这种局面不仅对中国自身,对全球市场和国际贸易体系也将产生深远影响。
北京提振内需刺激消费停留在口号层面
自北京当局从2023年的年初结束了“清零”防疫政策之后,官方一直期待经济复苏会导致出现“报复性”消费。但是,在三年“清零”中遭受毁灭性打击的中国经济出现了罕见的并发症,长期支持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三大引擎”—-房地产业、出口和投资一一熄火,中国经济陷入了全面低迷。在这种情况下,北京当局仍将2024年经济目标制定为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
中国总理李强上周在主持国务院第五次全体会议时重申,要坚定不移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大力提振经济,并将重点刺激消费。
面对中国经济持续疲软,李强提出新的政策措施,强调要扩大内需、提振消费等等。还将研究提高农村和城市地区家庭收入的措施,并将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提供适当的支持。
李强强调,要“下大力气”增强中国经济的持续回升;要“更加有力扩大内需,以提振消费为重点”;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鼓励地方立足特色打造优势产业”。
李强还承诺,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做好“重点群体稳就业”工作,并研究制定“促进城乡居民增收”的政策举措;同时,要“提高政府工作法治化水平”,着力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能等。
此前在6月25日,李强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发表特别致辞。解释关于中国如何平衡短期的刺激需求,以及债务高企、人口老龄化、消费不振等长期挑战的问题。并表示北京当局正借鉴中医中的固本培元理念,精准调理经济,改善中国经济的基础。
李强说,最根本的还是要处理好短期和长期、治标与治本的关系。
李强以中医的固本培元概念介绍说,经过疫情几年的冲击,经济就像一个人大病初愈,“按照中医理论,这个时候是不能下猛药的,应该精准调理、慢慢调理,使它的基础逐步得到恢复”。
值得注意的是,李强称要“调理”中国经济“不能下猛药”的言论不仅官媒未见引述,而且遭全网下架。目前以“李强 下猛药”等关键字在百度搜寻,只能看见一篇中国大陆媒体报道提到简略的一句话。
专家分析:难挽经济困局 刺激难见效
北京当局在过去的一年多里为推动经济增长推出了许多刺激消费的措施,从取消各种购房限制到提供低利率房屋贷款,从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到提供电动汽车优惠,可以说是动了不少脑筋。在7月份,中国财政部宣布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以及支持地方政府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以刺激消费支出。
但是,以上措施迄今为止并未出现预期的效果。
美国之音8月17日的报道指出,习惯了“供应端”思维的官僚体系始终不肯直面消费疲软的主要原因,不是消费者不肯花钱,而是他们顾虑太多,生活太难。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不是如何“刺激”,而应当改变消费在宏观经济中的关键作用。
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黄益平最近在一次公开演说中呼吁改变“重投资、轻消费”的政策理念,敦促北京加强刺激消费力度,甚至要求政府直接向民众发钱。
黄益平指出,政府过去几十年的宏观政策都是以雷厉风行、立竿见影著称,但是现在的宏观经济政策刺激力度偏小,“这看起来多少有点奇怪”。
黄益平表示,当前中国经济已经面临较为严峻的过剩产能挑战,进一步的刺激政策很可能会加剧产能过剩的矛盾。
他建议政府,短期的政策方向应把追求温和通胀的重要性提高到与追求中速经济增长同样的地位,设定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增长区间(2%至3%),明确政策目标。他还呼吁加大宏观经济政策的力度,尽快落实已经安排好的财政开支,其中包括“让农民工在城市落户”和“直接给老百姓发钱”。